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乔楠楠 责任编辑:乔梦
72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曾在日本盛行一时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彻底破灭。日本侵略者的确低估了中国,只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羸弱,却看不到中国民众“妇孺皆兵”之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重温记忆中的抗日小英雄,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银幕上的小英雄——海娃 张嘎
海娃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宣传画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左:电影《鸡毛信》剧照,右:“海娃”原型和妻子
他是电影《鸡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电影《沙漠追匪记》的主角原型之一,在他参加的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中,他单人捕捉俘虏100多名。2014年,这位传奇英雄因病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他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
秦玉根3岁时成了孤儿,叔叔将他卖给地主,4岁就给东家放羊,饱受饥寒折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随贺龙元帅挺进敌后,小玉根的家乡成了最早的根据地,小玉根带领儿童团,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当向导。特别是有一次小玉根在送鸡毛信时,机智勇敢,毫不畏惧,最后把鬼子带进了我军伏击圈,自己又机智脱身。他的这段传奇经历在根据地被编成故事广为传颂,成为我党我军最早的根据地妇孺皆知的小英雄。后来,这段故事被拍成电影《鸡毛信》。14岁那年,小玉根参加了地方武装,他拿着土枪、土炮、土地雷,参加反扫荡作战,并多次深入敌后,化装侦察,护送党政军领导通过敌人封锁线,掩护群众反扫荡大转移,1947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侦察员。
他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新疆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7次战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英雄勋章,是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2014年4月,76岁的秦玉根在广东中山市因病去世,他在遗言中表示要将遗体留做医学科学研究。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兵张嘎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电影《小兵张嘎》的扮演者叫安吉斯。在剧中,他从不懂事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他的那句“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以后拉清单”的经典台词更是让人难忘。
电影《小兵张嘎》张嘎扮演者安吉斯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视剧在忠实《小兵张嘎》原著故事、线索氛围环境的基础上,丰富了嘎子的性格命运。展示了嘎子、胖墩、玉英、佟乐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故事和富于传奇的友谊。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剧照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
嘎子哥的变化,你还认得吗?
《鸡毛信》《小兵张嘎》也有动画片版。正是革命题材动画片的出炉,海娃、张嘎等少年英雄人物更受新时期青少年的青睐。
动画片《鸡毛信》
动画片《小兵张嘎》
课本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后来,爸爸为了让雨来有学问,让雨来接受党的爱国教育,从而懂得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的道理。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雨来正趴在炕头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鬼子。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而雨来自己却被鬼子抓了。雨来拒绝了鬼子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的威胁、毒打下坚决不屈服,决绝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等鬼子走后,雨来从水里爬上岸,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关于王二小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小英雄雨来》比较早地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王二小、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有夏完淳,14岁领兵抗清,16岁英勇就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海娃、张嘎、雨来、王二小绝不仅仅是艺术形象,要知道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小英雄的缩影。有许多小英雄烈士们,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牺牲后没有留下一个土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作家管桦认为,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雄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
英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次的感动,不只是证明了我们有多爱国,而是,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在未知晓大道理未接触高深学识的年幼之时,我们就坚定地相信: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山川,爱河流,爱这片依旧不够完美的土地和为此不断努力的人民!
你还记得这张图吗?一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冒雨奔向教室。当跑到操场,听到国歌响起时,他做了什么?
少年强则国强。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中国的年轻一代从来不缺乏热爱祖国、崇敬英雄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教养、善良、真诚、勇敢……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军网)
标签: 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