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隐姓埋名33年的战斗英雄

大千世界 96 0

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隐姓埋名33年的战斗英雄-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图片来源:新华网

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9名获得勋章的同志里,有三位永远无法到达现场亲领此勋,这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2018年12月,他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感慨,两次获得重大荣誉,柴云振都未能在场。

1951年,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杀敌百余人,浴血奋战到孤身一人的志愿军战士柴云振身负重伤。两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被朝鲜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的战斗英雄柴云振缺席了庆功现场。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在四川岳池发现了他。原来,受伤后的柴云振被送往内蒙古疗伤,期间他与部队失去联系,之后复员回乡。在柴云振“失踪”的三十余年里,他在乡务农,至于功绩,只字未提。人们以为,那个叫柴云振的中国志愿军战士,早已消逝在战火之中。他的遗像,一直悬挂在老部队的军史馆和朝鲜的军事博物馆里。

当人们找回了英雄,柴云振也从不以“英雄”自居,他说,“我本来就是农民,与牺牲战友相比,我是最幸运的人。”

6月29日,替爷爷领回勋章的柴萍有些感慨,“党和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这是对爷爷最高的肯定和褒奖。”

“失踪”的33年

1984年以前,柴云振还叫柴云政。那时候在亲友们看来,他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不过柴萍从小就知道,爷爷是个当过兵、打过仗的人。虽然嘴上从来不说,但是身体骗不了人。每到换季,柴云政的身子便隐隐作痛。冬天,头疼得受不了,为了缓解疼痛,柴云政总是用双手拍打自己的伤口处。年幼时,柴萍问他怎么回事,爷爷便会让小孙女趴上来,看看自己的伤口。

她还记得,那是些比米粒稍大一点的口子,光是头上,就有24个伤口。还有更显眼的伤口,在柴云政的右手上,他的食指短了一截,看起来像是生生被截断。“这是哪儿来的伤?”后辈们不解,每次问起,柴云政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自己是上过战场的人,伤都是打仗时留下的。

“能活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柴萍记得,爷爷总是说着这一句话,至于战场上发生的事,他从未提及。就连他应成为优抚对象的名单,也没有报上去。身边的人只知道,柴云政是曾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一个叫“朴达峰”的地方打过仗。

回乡后的他结婚生子,开始操劳于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在家乡搞建设。回乡那年的十月,柴云政当选为乡里的干部,农闲时,他便带着乡亲们修水库、水渠。

据长江日报报道,1959年,柴云政带着村民们修水库,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家天不亮就起来挖土,晚上就睡在山上的营地里。那时,每个人每天要挖两方土,尽管柴云政是干部,每天还得负责些组织工作,他仍然跟着村民们一同完成每日的任务。

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时,听一位老乡说,“柴老英雄为家乡做的好事,不是一两天能说完的。”政府发给他的伤残补助,他拿去捐给孤寡老人、残疾军人。到了改革开放时,他走村串户地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济,几年下来,全大队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活着的烈士”

在大佛乡一隅待了三十多年的柴云政不知道,自己的下落牵动了中朝两国最高首长的心。

1980年,北京举行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其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邓小平打听一个人,原志愿军十五军的战斗英雄柴云振。原来在朝鲜,柴云振是志愿军中出名的英雄之一,曾一人歼敌100多名,与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一样广为流传。

听闻此事后,邓小平指示,“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只要柴云振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1984年,村里有人问柴云政,报上说部队在找一个叫“柴云振”的人,他没当回事。后来,儿子柴兵荣无意间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了则寻人启事,寻人的特征和父亲极为相似,便回去问父亲。

父亲将这则启示看了又看,“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原是我部三营八连七班班长,有一手食指断了一截,在朝鲜朴达峰阻击战斗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除却名字,其他特征的确相似,但又不敢完全肯定。

1984年9月,经过儿子劝说,柴云政带着复员证、残疾证,与儿子一起前往部队驻地。为凑路费,他们还卖了家里的一头猪,用卖猪的钱买了两张站票,两天两夜后抵达孝感。

在那里,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岁月。1951年5月,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时任134团八连七班班长的柴云政领着4名战士连续攻克两座山头。之后,子弹打光,战友牺牲,柴云政孤身一人同敌兵肉搏,在扭打中,敌兵捡了块石头朝他头上砸,他便伸出双手,挖对方的眼睛,最后敌兵疼得丢了石头,却咬掉了他的一截手指。

搏斗中,柴云政昏死过去。等他醒来,已经在内蒙古包头市部队医院。原来,他被当作危重伤员,被前线战地医院用飞机送回国内。疗伤期间,柴云政与原部队失去联系。1952年4月,他领着政府发给他的80元钱和1000斤大米票证,怀揣“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书,回到了岳池县大佛乡。

线索一一对上,名字却对不上。好在部队找来了原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战士孙洪发、警卫连文书董贵臣。董贵臣解开了两个名字的谜底,在警卫连时,柴云振还叫“柴云政”。后来,他由警卫连补入八连,登记名字时,因董贵臣的山东口音,被记成了“柴云振”。

找回了英雄,1985年10月,金日成邀请柴云振来朝,作为中国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团成员,金日成两次接见他,并授予他“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在授勋仪式上,金日成说:“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在朝鲜的军事博物馆里,柴云振亲眼看到了自己的“遗像”,它与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并排摆放。征得朝方同意后,柴云振将其揭下,带回了家。

“我不是英雄”

找回了英雄柴云振,一时间,所有的赞誉扑面而来。“活着的烈士”、“最可爱的人”、“隐姓埋名的英雄”......一个个标签贴到了柴云振身上。柴萍回忆,那时起,爷爷反倒是更紧张了,不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还以更严苛的标准要求子孙后代,“用爷爷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不要打着英雄的幌子为自己谋私利。”

他经常将后辈们召来家里开小会,提醒他们遵守纪律,断不能犯错,“他要我们不能以英雄后人的身份自居。”柴萍说。

何况,柴云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正如2010年,柴云振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说的,“我就是一名农民,与同龄人比,就是多了一段入朝作战的时光,而且还能活着回到祖国。”

上世纪90年代末,柴萍被爷爷亲自送往部队历练。在爷爷曾经的老部队里,首长想“照顾”一下英雄的后代,将柴萍分到轻松的岗位。但是柴云振拒绝了这一好意,他直言不但不能照顾,还得将孩子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于是,柴萍被分至唯一一个女兵连,成为一名伞兵。

伞兵训练时,一共要跳伞8次。到了第6次,柴萍受了伤,心生退意,便打电话给爷爷,正犹豫着如何开口时,柴云振仿佛听出了来意,一再鼓励其坚持。听到爷爷这么说,柴萍只好继续训练。

8次跳伞训练结束,柴萍收到了一封家书,那是柴云振给柴萍写的第一封亲笔信,“恭喜你克服了困难,以后可不能遇到困难就想着退缩。”

在柴萍看来,对待后辈,柴云振一向是慈祥的,也是极有原则的。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爷爷将柴萍从村子里接了出来,送她到镇上上学。开学的第一天,他陪着孙女上学、放学。到了第二天,他便告诉柴萍,为了培养你独立生活的能力,你得独自出门。直到儿媳妇因心疼提出抗议,柴云振的妻子才说,“哪能放得下心,他一直远远地跟着哩!”

1984年10月,柴云振开始享受离休副县级干部的待遇,并先后被增补为县、市、省政协委员,后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总是闲不住,常去学校、机关、部队作革命传统报告,空降兵成立60周年时,柴云振已然坐上轮椅,依然前往老部队,给战士们讲课。

2018年12月,这位闲不住的老人溘然长逝。

如今,“七一勋章”再次将柴云振的名字拉进大家的视线。7月2日晚,想到两次缺席颁授仪式的爷爷,柴萍说,“这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爷爷可能注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总与名利擦肩而过。”

【人物简介】

柴云振,四川岳池人。1926年11月生,1949年12月入党,2018年12月去世。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原型之一,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1年在抗美援朝朴达峰阻击战中,杀敌百余人,浴血奋战到孤身一人;他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被朝鲜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柴云振伤残复员回乡务农,从未提起自己的功绩,默默耕耘在工作岗位上。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柴云振“七一勋章”。

新京报记者 汪畅 实习生 韩梦 综合人民网、人民日报、观察者网等报道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

标签: 英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