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典故看企业“拴心留人”之道

大千世界 89 0

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在当今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必须为人才创造成功的机会,提供成才的条件,不断满足其成就欲望,才能防止其“移情别恋”。今天,为了留住人才,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首要的是把企业变成人才创业沃土和成就事业的乐园,才能使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归宿感,创造“拴心留人”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让我们从历史的风云中,拾起几枚残片,从几个成语典故,看先人追随人才,借鉴人才竞争的经验,为今天的企业实现拴心留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从“三顾茅庐”看追随人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歌声,仍然激荡在我们的胸中。追随历史兴亡的轨迹.无数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拭去历史的尘埃,掩卷沉思,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人才的竞争,导演出几千年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卧龙、风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说,,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人才的鼎立,这话很有些道理。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流亡到新野。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隐居在隆中,便亲自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兄弟三人,一连去了三次,最后一次才被接见。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畅谈天下形势,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指出刘备可能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辛勤策划下,在西南地区稳住了脚跟,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多少年来,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传为佳话,刘备求贤若渴令人敬仰,但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可与“三顾茅庐”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刘备挥泪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时,爱才、惜才溢于言表。

    刘、关、张自桃园结义,经过伐黄巾、伐董卓,经历大小数百战,仍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后幸得徐庶,方才扭转形势,重创曹军,得到喘息之机。此时的徐庶,对于刘备是何等重要!然而,曹操为了断其臂膀,挖刘备的“墙角”,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以此要挟,徐庶又是一个大孝子,焉能不弃刘备而去。徐庶走,刘备失去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而曹操却多了一个超一流谋士,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刘备的可爱处也正是在这里,苦留不住,他毅然为徐庶送行。临别,刘备捶胸大呼:“军师去矣!”徐庶走远了,刘备又令人砍掉前面林木,因为它挡住了刘备看徐庶的视线,其情景让人感动。

    和刘备相比,我们往往少一点真情。没有人才盼人才,盼来人才冷落人才,等到人才要“流动”了,又千方百计阻挠,这那有一点尊重人才的样子?

    招贤,是尊重人才;重贤,是尊重人才;送贤,更是尊重人才,而且层次一个比一个高,做起来一个比一个难。求贤不易,古人干金买马骨,故千里马至。曹操设计留住关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是赠赤兔,又是赐锦袍,故有华容道关羽的“义释”,放曹操一条生路:刘备心胸坦荡,挥泪送徐庶,故有徐庶走马荐诸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待人才全在一个“情”字,不同的“情”收到不同的回报。

    “用一流的人才,创一流的企业。”著名企业家们都把人才兴企作为战略目标,千方百计招徕人才。“锅不热,饼不贴。”以情感人是兴业企招贤的重要手段,情到深处人才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多多益善”看人才驾驭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讨论各个将领的能力,刘邦问他:“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么,像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自信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那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说:“陛下虽然不能多带兵,但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你控制的原因。”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因卫国政治腐败,自己得不到重用决定离开。当时卫国的当权者孔文子准备出征,想听听孔子的意见,孔于说自己只懂得礼仪,不懂得打仗。并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后因而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说。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很不得志,曾气得说:“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以孔子的学识,应该说是旷世奇才,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尚找不到一个明主,未能成就一番伟业,原因是没有找到可栖的“木”而已。古传说中有一种鸟叫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礼泉不饮”,所以说,良禽择木而栖也非易事,“梧桐”不是随处可寻求得到的。孔子有生之年,尚无有可塑的霸业型“明主”出现,这是孔子的憾事。但圣人就是圣人,孔子著《春秋》,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最负盛名的先师,影响二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这是本文之外的题外话了。再说韩信,先曾在项羽帐下为“执戟郎”,项羽并没有发现眼皮底下的韩信是一个立国兴邦的大将之才,这个失误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韩信经萧何推荐到了刘邦那里,最初,也没有受到重用,一气之下走了。多亏萧何月下追回韩信,说服刘邦登台拜将,从此韩信受到重用,得以施展才华,迫使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可以这样说,没有刘邦就没有韩信,反过来,没有韩信,也就没有刘邦。人才,需要统帅,没有帅才,何以聚干军万马于麾下?我想,我们的企业家,如果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帅才,那是不配做一个企业家的。

    这些年,一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素质备受关注。我认为,厂长经理要具备一种“帅才”,少一点俗气、霸气,多一点书卷气,即我们常说的儒雅之气,学问深湛,气度雍容,一派儒商风范。这种气质从他们的待人处事、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发现。富于书卷气的厂长、经理,给人一种彬彬有礼,镇定自若,豁达大度,满腹经纶的感觉,这也是驾驭将才的必备条件。

    纵观当今市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光靠勇气、力气是不行的。许多知名企业、知名的乡镇企业老总们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就,除了自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外,是与其努力学习,具有较高的素质分不开的。应该看到,我们不少的乡镇企业厂长经理素质并不高,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坚持不断地学习,已经很有些书卷气,已经很有些帅才成分了。但也有一些厂长经理,总是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即使有了时间,也用于“养养神,认认人”,有的根本就不读书、不看报,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这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这些年,一些著名的乡镇企业老总纷纷落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纵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不能不说与少了一点帅才有关。

    厂长经理要做帅才,靠的是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中国需要二大批具有帅才的儒商走上舞台。

    《庄子,人世间》说:有一棵大树,其高如山,百围粗细。人来人往,无不赞赏。可是,匠石对它却毫不理睬。学徒问匠石:“自从我拿上斧头跟随师傅,从没有见过这样美好的树,师傅连看都不看一眼,为什么呢?”石匠答道:“算了吧,不要谈它了!那是散木呀,用它造船,船要沉掉:用它做棺,很快就要腐烂。用它做器皿,很快要坏。是不才之木,无处可用。”

    慧眼识英才。由于我们站的角度不同,视角不同,所看到的结果也不同。比如这棵大树,在徒弟眼里是美好的树,在匠石眼里是美好的树,在匠石眼里是不材之木。我想,这样高大的树,一定蔚为奇观,特别是从环保的角度看,那真是一棵美好的树啊!匠石也没有错,树老心空,如果用来造船、做器皿,那是不行的。不同的观点就有不同的选择。

    除了观点左右人才的选择外,心态也是妨碍人才选择的另一个杀手。记得以前看过一幅漫画,叫做《小脚女人点将》,画上配有打油诗,意思是小脚女人高高坐在点将台上,拿着放大镜、望远镜找来找去最后说:“羽目无尊长,张飞性格莽撞,赵子龙白面书生相,黄忠白发三千丈……”看来看去没有主张,只好叫,“罢,罢,罢,退场!”(原诗已忘,少了点韵味)我认为,大凡看人,如果“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那就不可能了解一个人的全貌,如果老盯着别人的缺点,就会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会把人看“扁”了。像小脚女人那样,“五虎上将”也成了无用之才。有些人比“小脚女人”有之而无不及,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武大郎开店”,容不得高个子,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可用之才的。

    寓言《西邻五子》,说的是“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蒙,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蒙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皆不愁于衣食焉”。这位古代的西邻公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安排不同的工作,让朴实无华的务农,机智敏捷的去经商,瞎眼的卜卦算命,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安排,人尽其才,发挥了各人的长处,又避开了各人的短处,可以说是“人尽其才”之典范。

    企业是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满足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帮助其选择最佳的工作岗位,使其感到找到了理想的表演舞台;针对人才的欲望,能力、潜质,帮助其拟定一个能体现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发展规划,增强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根据能力大小,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并让其唱主角,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长,非用人之短,转变你的视角和观念,学一学“西邻公”,人才就在你的眼前。

    “三顾茅庐”是古代帝王求才图霸的经典,现代企业要在人才竞争中生存壮大起来,只有追随人才,把追随人才作为招贤求才的信条。追随人才,仅仅“三顾茅庐”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改变求才的心态,创造一个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作为企业家,追随人才,就是紧跟人才身后,为人才大胆去试去闯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做他们的坚強后盾,首先使自己成为“帅”才。

    从成语典故看人才追随,“硬件”、“软件”两方面,缺一不可。

标签: 寓言故事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