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阎福华,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又被人们称为阎二小。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人,1928年生,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活动,曾任儿童团团长。1941年9月,为掩护《晋察冀日报》编辑部的同志和群众,被日军杀害。
史林山
: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人。1930年4月出生,早年参加儿童团,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7月被评为华北地区山区建设先进模范。
1941年9月,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根据采访平山南滚龙沟13岁的抗日小英雄阎福华的事迹,与作曲家劫夫合作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从此,这首儿歌传遍了大江南北,英雄王二小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盛夏,笔者来到平山塞北乡滚龙沟,找到阎二小儿时的伙伴史林山老人,请他讲述阎二小的故事。
从“孩子王”到儿童团长
“阎二小兄弟3个,他哥哥早年得天花夭折了,弟弟在他牺牲的第二年也被敌人杀害,不久他父母相继悲愤去世。”讲起阎二小的身世,史林山老人显得十分难过。
二小是有名的“孩子王”,村里的孩子们都服他。那时,我父亲参加八路军,在战斗中牺牲了,我母亲也病故了,所以二小对我特别关照。我们俩天天一起放牛,二小不仅经常从家里给我拿菜饼子和山药蛋吃,还不让别人欺负我。
1939年冬,《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我们村。此时,我们村群众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不仅成立了民兵、妇救会等组织,就连孩子们也组成儿童团,到村头路边站岗放哨。因为二小在孩子中有威望,被选为儿童团团长。
二小经常利用放牛作掩护,把编辑部编排好的稿件,送给住在二庄的社长邓拓审阅。时间一长,二小就和邓社长成了好朋友。看到二小经常因为送稿件耽误吃饭,邓社长想请二小吃完饭再走,可二小总是想办法推辞。有一天,邓拓留二小吃饭时,看到二小还要推辞,就说和二小下一盘象棋,并商定如果二小赢了,就可以回家,若是输了就吃了饭再走。结果二小输了,邓社长看着他把饭吃完,高兴地笑了。
1941年秋,日军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报社的同志在乡亲们的配合下,与敌人巧妙周旋。敌情紧急时,他们就把机器藏起来四处游击。形势稍有缓和,就挖出设备继续出报纸。一次,二小在放牛时发现,一股鬼子前来“扫荡”,赶快跑去给报社的同志报信。由于太着急,半路上二小被一块石头绊倒,磕破了腿。尽管腿上鲜血直往下流,但他全然不顾。报社同志接到他送来的情报后,马上转移到安全地带,躲过了敌人的“扫荡”。
敌人经过多次“扫荡”,也没有发现报社的地点,恼羞成怒,把周围几个村庄烧成一片废墟。一天上午,日军一部约300余人从陈家院出发,向滚龙沟袭来。在沟口执行警戒任务的基干民兵李魁元发现敌人后,忙去村里报信,不料被敌人抓住。敌人对他进行百般折磨,也没能从他嘴里得到任何消息,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吊在树上活活打死。接着,敌人在石片坡设立临时指挥所,兵分几路在四面山上反复搜索。
献身二道泉山崖
9月16日上午,我和二小在三道壕一边放牛一边放哨。忽然发现不远处山头传来信号,敌人朝我们这边来了。二小忙对我说:“你快去报社送信。”我问:“二哥,你呢?”“别管我!”说完,他把牛往山沟里赶。
我一口气跑到报社,告诉大家鬼子来了。大家接到情报后,迅速进山洞隐蔽。我送完信,跑到对面悬崖边藏起来。因为心里惦记着二小,我不停地四处观察。过了一阵子,我看见铧子尖后梁上来了一群鬼子,其中一个用刺刀顶着二小后背朝前走。只见二小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一会儿上山梁,一会儿下山沟。二小知道报社编辑部就设在铧子尖,报社同志和群众就在周围山上隐蔽着。他是故意领着敌人兜圈子,拖延时间。
二小领着敌人从上午9点转到下午3点多钟,把敌人累得筋疲力尽。太阳快落山时,他领着敌人转到了二道泉山顶。当鬼子观察地形时,二小突然朝一个站在悬崖边的鬼子猛扑过去。旁边的一个鬼子发现后,用刺刀刺进二小的胸膛。二小被刺中后,站立不稳坠下山崖。
当时,我看见二小摔下山崖,想喊又不敢喊,把牙都快咬碎了。没过几分钟,对面传来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原来,报社的武装梯队向敌人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战斗结束后,我跑下山找到二小的本家兄弟阎志岭,哭着说:“二哥没了,咱去找找吧!”
不一会儿,乡亲们和报社的同志也都出来找二小。大家来到悬崖下,只见石头上溅了一摊血,二小已是面目全非。大家强忍着悲痛,从村里找来木擦子(平地的工具),把二小遗体放在上面,运到四道壕口,埋在一个树坑里。
“二小虽然牺牲了,可是报社同志和群众得救了,他的事迹也很快被传开。”说到这儿,老人转过身悄悄地擦了下泪,然后使劲抽了几口烟。
王二小就是阎二小
接着,史林山老人又带我们来到附近的山上,参观阎二小墓、纪念碑,以及当年《晋察冀日报》社同志藏机器的地方。我们走到一个山崖下,老人悲痛地说:“这就是当年二小牺牲的地方。”我们抬头仰望,只见这个山崖足有20多米高。在回来的路上,老人一边走一边又向我们讲起二小的故事。
就在二小牺牲的第二天,住在附近两界峰村的一名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记者,后来我才知道他叫方冰。找到我采访有关二小的事迹。一个月后,报社一位姓郑的同志来到我们大伙中间,教我们学唱一首儿歌:“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首歌没教完,我们就“哇”地哭了,一边哭一边和他争论。
我们说,放牛的孩子明明是阎二小,为什么编成王二小?郑同志给我们解释说,孩子们,这是音乐作品,是要经过改编的。再说,你们不是叫二小“孩子王”吗?所以就叫他“孩子王——二小”。经他这么一解释,我们才安静下来。
1942年的一天,儿童团的李兵子拿着一份报纸跑到村里,遇人就说:“郑叔叔教的歌上报了,二小上报了。”这首歌就登在当年元旦的《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上。从此以后,这首歌在全国各地传唱开来。
史林山老人告诉笔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竖起了王二小纪念碑、墓碑,已有数万人来这里寻访英雄王二小的足迹。今年3月,原《晋察冀日报》编委、报史研究会会长陈春森来到滚龙沟,欣然提笔写下了‘二小故乡——滚龙沟’七个大字。我们这些二小当年的小伙伴,也经常给前来参观的人们和附近学校的孩子们讲二小的故事。虽然我已年过古稀,为了让二小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愿一辈子讲下去。”
采访结束后,望着满目青翠,群山环抱的滚龙沟,史老沙哑着嗓子,再次深情地唱起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标签: 王二小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