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代康熙、乾隆以来,文言笔记短篇小说风行海内外,杰出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笔记》,更是在当时的市井百姓中广受欢迎。但是由于纪晓岚在《阅微笔记》中宣扬封建专制礼教和轮回因果报应较多,逐渐被后世的文学家、教育家冷淡处理了,以致今天的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蒲松龄的鬼狐小说《聊斋志异》,却很少有人知道清代才子纪晓岚也写过一本鬼狐小说《阅微笔记》。贫道在这里无意替纪晓岚鸣不平,只是想用“旧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话今说旧闻新解,从《阅微笔记》中发掘出一些符合道家修真内涵和文化审美情趣的灵异故事,进行加工重组再创作,以去伪存真、增长见闻、启迪心智啊!
据贫道考证,历史上真实的清代才子纪晓岚,可能是个外貌身高都一般的近视眼书生,就是清代人所说的“貌寝”、“短视”,并且还特别喜欢舞文弄墨地开玩笑嘲弄别人,根本不像现在的脑残清宫电视剧中的张国立那样高大英俊风流倜傥啊!更重要的是,纪晓岚和乾隆皇帝的君臣关系不太和谐,他当年在奉乾隆皇命编纂完满清思想教科书《四库全书》之后,就准备在朝廷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和乾隆皇帝的猜忌态度下,意志消沉地明哲保身了,精神世界也是日益封闭。“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不仅是纪晓岚晚年自作的备用挽联,也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啊!
纪晓岚曾经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阅微草堂”,还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说明含义:“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纪晓岚在晚年利用业余消遣时间,抱着“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的写作态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花了十年左右才写完二十四卷《阅微笔记》(也称作《阅微草堂笔记》)。其实纪晓岚早期的写作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有不少揭露世俗丑态、嘲讽腐儒道学、科普神秘现象、展现人文关怀的短篇佳作,可是到了写作中后期,越往后写态度越敷衍,文笔思想也是越来越黯淡,不少故事情节甚至雷同重复,说教论理有时简直乏味无趣。因此他本人对这部消遣之作也不看好,曾经用“观弈道人”的绰号题诗自评《阅微笔记》:
“平生心力坐消磨,纸上云烟过眼多。
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
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
传语洛闽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看看,纪大才子作为清代文坛泰斗人物、教育部正部级领导,对《阅微笔记》的评价还是很有自知之明:“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可不像到处风花雪月吟诗题字的乾隆皇帝那样傲娇浮夸,一不乱吹嘘,二不瞎抹黑,三不装糊涂,能够劝惩世俗守法、教育百姓向善就心满意足了。
鲜为人知的是,纪晓岚本身也是一个灵异人物,从小到大亲身经历过不少奇闻异事,这算是他创作《阅微笔记》的内在原因吧!比如民间传说他是“火神下凡”,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诵,打小就是开了外挂的学霸神童;在他两三岁时,竟然看到几个身穿彩衣、佩戴金钏的神庙塑像泥娃娃,经常过来找他一起玩耍,还亲切地叫他弟弟关照他;四五岁时,纪晓岚两目如炬,在黑夜里看东西就像大白天一样看得清清楚楚,直到七八岁后,视力才慢慢变得像普通人一样,甚至成年后变成了近视眼书生;31岁考进士前问卦,测了一个“墨”字:“黑”部拆开是二甲第四名,下面四点是“庶”字脚,士为“吉”字头,预示进翰林院作庶吉士,后来果然如此;不惑之年任福建学政时,试院里唐柏的树梢上夜现两位红衣怪人,向他拱手作揖渐渐消失。以上这些匪夷所思的灵异故事,可都是纪晓岚在《阅微笔记》里亲自讲述的。
他的《阅微笔记》总共写了三十多万字,主要讲述了一千二百则关于鬼神狐怪、官民世俗、三教野史、奇珍异宝方面的短篇志怪故事,但是经过贫道一年来多次审阅精选,真正符合道家修真内涵和文化审美情趣的灵异故事不过三百多篇,这也就是本文题目“阅微三百篇”的来历了。古有唐诗三百首,今话阅微三百篇,请各位看官以后在休闲娱乐时,自备花生瓜子矿泉水,细看贫道白话的灵异故事涨姿势吧!
贫道《阅微三百篇——闲看纪晓岚<阅微笔记>三百篇灵异故事》的写作计划是:利用业余时间每周更新两篇到三篇《阅微笔记》精选灵异故事,预计两年左右时间全部更新连载完毕,原创内容的多图配乐文字版首发在“藏经小筑国学社”的微信公众号(cangjingxiaozhu123),文字配图版首发在天涯社区“国学明道”上长期连载,喜欢鬼狐灵异故事和道家修真常识的朋友可以赶快推荐给好友关注,佛手出品,必属精品,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标签: 民间故事三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