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芝麻也不要西瓜’的故事
文/汪華斌
小時候看過一部受批判的電影,說‘技術人員劃點工人打井’;技術人員的點劃錯了,損失將是幾百萬;而工人的井打歪了,頂多不會超過十萬;從而得出‘技術人員是西瓜,而工人是芝麻’的典故。所以今天就說說這個西瓜與芝麻的故事:某鋼鐵企業有兩個人,這兩人在初中是同學;一個叫王一,初中畢業讀高中;高中畢業讀鋼鐵大學,大學畢業繼續讀鋼鐵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分配到了這家企業。另一個叫劉二,初中畢業就頂父親的職進了這家企業;就一直在這家企業工作。
話說這兩個人有個共同的喜歡,就是喜歡琢磨;王一是搞工藝的當然喜歡從工藝流程的改造上琢磨,結果論文接二連三;但工藝改造可不是自己想咋改就能改的,那可是要領導層層批准;而且還要立專項。正因為如此,王一的很多專案,實際只能停留在研究階段;而成功的最多的是一些工藝參數的優化。而劉二不一樣,因為自己是個小班長;負責一個小的區間設備維護,自然就對自己維護的設備琢磨起小改小革來了;結果也就合理化建議如流水;有時就是因為對某些軸承進行了電焊加固,竟然設備的效益就能體現出來了;所以合理化建議也比較多。
本來這兩個人在企業都是埋頭工作類型的人,原來的領導也沒有對他們如何;頂多就是王一經常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一些文章,而劉二就是在技術科領一些小改小革獎。
到了一批年輕人全面接管了這家企業後,這種平衡打破了;領導們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王一轉到工人崗位,說‘這是企業改革的需要’;組織部長對王一說‘你不是喜歡改革嗎,現在把你轉到工人崗位;這也符合你的性格嘛’;誰知王一竟然不同意,說‘自己是高級知識份子,應該有用知識做貢獻的崗位’。結果與領導之間鬧矛盾,最後領導也只好強制性要他下崗了;領導在全廠幹部大會上說:‘我國現在有很多小鋼鐵,他們需要知識;你想發揮作用的就下崗到他們那裏去發揮作用吧。我們這裏是大鋼鐵,不需要整天搞工藝研究的人;我們只需要幹具體事的人’。就這樣,王一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國有企業;回到了社會。當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需要鋼鐵的人,因為我們的小鋼鐵也只是投機;它同樣也只是需要操作人員,結果王一到加拿大去了。
再說既然把搞大研究的下崗了,總要樹一些小改革的先進人物;結果劉二趕上了好機遇,因為小改小革的成果多;首先是破格成了技師,然後又是企業的標兵。當了標兵的人必然要提拔了,結果提拔成工會 ;後來又破格成了高級技師,當然也就是企業裏樹的操作型人才;而且成了新時期的楷模。
事後還是有打抱不平者到組織部門查檔案,結果發現當初王一在單位的技術成果也是近二百項;當時的單項經濟效益是以百萬計算。而且他在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近三百篇,被不少單位引進技術而產生了效益(無法計算);但最後這個西瓜卻只有下崗的份。而劉二的小改小革成果(含合理化建議)也有近二百項,但單項經濟效益卻是以百元計算;沒有外部引用的可能性,主要是一些局部缺陷的改進;但這個芝麻卻成了企業的香油。
有人事後問這個企業的負責人,為什麼只要芝麻而不要西瓜;這位負責人說:‘我們企業現在從上到下的領導,全部是鋼鐵的技術人員;所以我們單位不缺動腦筋或動嘴的,我們現在缺的就是執行我們意志的操作工;所以我們為了引起社會效應,就大張旗鼓地要芝麻而不要西瓜;因為這是不能用經濟效益比較的。如果我們把這樣專門寫論文的人留下,我企業不就成為研究所了嗎;現在他下崗了,也沒有影響我們企業的效益嗎;反而我們企業領導更安心工作了,因為以前總有一個老百姓經常在國內外發表文章;這叫我們這些做領導的臉上幾沒有光彩。現在我們樹工人,實際也符合我們社會的需要;我們雖然現在企業滿員,但我們決定對技術人員提前退休;而對技師們我們決定推遲十年退休。看現在我們相關部門的檔,也證明了我們決策的高明;這就是我們當初為什麼不要西瓜而要芝麻的原因,現在我們還是只要芝麻而不要西瓜’。
事後聽說王一在加拿大也是成績斐然,而且經常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但這樣的西瓜對我們的國有企業沒有作用,因為我們只要芝麻而不要西瓜。
我們現在很多知識份子總說自己的地位下降了,實際是沒有很好地理解我們社會關於‘芝麻與西瓜’的關係;如果知道了,我相信你也就認命了;因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要芝麻而不要西瓜’的年代。
标签: 民间故事三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