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遇到的祝英台,会是明朝“穿越”过来的吗?

大千世界 89 0

七夕那天,我们讲了“牛郎织女”(轻戳可看)作为爱情象征的来龙去脉,而说起古代民间传说的“苦命鸳鸯”,还有一对也是家喻户晓,那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窗数载,互为知己,梁山伯发现祝英台女子身份后欲求娶,可两人却难成眷属,在重重阻碍下相继离世,最终双双化蝶相守。

故事结尾的化蝶情节具有极强的神话传说色彩,而一说起神话,我们必然会想到“虚构”,可是,梁祝这个故事真的一点真实性都没有吗?浪漫的“化蝶”收尾是否一开始就存在?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他们是否真是“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恋人?

梁山伯遇到的祝英台,会是明朝“穿越”过来的吗?-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海路遗风·越剧万里行”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梁祝起源:众说纷纭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余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也是中国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之一。

东晋以来,梁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无数人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感动落泪。

早年间,梁祝的爱情故事基本为口口相传,在不同的地方,还会结合本地特色文化,所以故事版本众多。不同版本的故事指向了不同的人物和地点,让人不禁疑惑——梁祝故事的起源究竟是哪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先来看两个流传较广的梁祝版本。如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的:

在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的祝府,有一女子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书院读书,赶往书院途中遇到同来上学的梁山伯,两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一直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县拜访祝英台时,才发现同窗了三年的好友竟是女儿身!两人情投意合,然而造化弄人,此时祝英台已和马文才有了婚约。梁山伯赶来提亲时,祝英台已要择日完婚,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让两人无法走到一起,梁山伯最终因积郁成疾过世。而祝英台在嫁往马家的途中,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遇天空狂风大起,阻碍了迎亲队伍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悲痛万分,这时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跳入坟中,坟中飞出一对彩蝶,缠绵飞去。

如果去掉“化蝶”情节,这就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版的梁祝故事。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有两座晋代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被认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当地人认为汝南是梁祝故里,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两座古墓。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两人不可能合葬,所以但凡出现合葬墓的基本都是假的,分葬墓才更符合历史。

梁山伯遇到的祝英台,会是明朝“穿越”过来的吗?-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而作为合葬墓的出现地,最著名的是浙江宁波。当地传说晋代时,梁山伯做过鄞州县令,为官清廉,却因得罪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也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在还有梁祝合葬墓和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这两个版本的梁祝在民间流传最广,体现了两种观点:一是梁祝二人在同一时代相遇,有着凄美的爱情故事;二则是梁祝并非同一时代的人,没有相遇,没有爱情,死后同穴是偶然或他人为之。这两种说法都拿古墓说事,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种呢?

关于梁祝的传说,最早可见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初唐时期,就有了义妇冢的说法,还记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冢而葬的文字。

梁山伯遇到的祝英台,会是明朝“穿越”过来的吗?-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对梁祝事迹做了文学渲染: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故事情节和现在流传最广的汝南版梁祝相差无几。从两本书的著者年代看,先不说义妇冢地点究竟在哪,梁祝二人中有一人为明代人的说法先不攻而破,毕竟初唐、晚唐都早于明代,当时的古籍里不应该突然“穿越”一个明代过来的人。

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记载,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于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那梁祝的传说应该就是在公元374-397年这20多年间流传开来。

这样来看,汝南版的梁祝故事似乎更贴近历史,两个人是同一时期的人,绝非“穿越时空的爱恋”。

那么,梁祝“化蝶”的梦幻结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在清代邵金彪的小说《祝英台小传》中看到了这个结局:

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

现在,我们确定了梁祝二人同处一个时代,现在说下一个问题——他们是河南汝南人吗?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里人?

虽然汝南的梁祝故事最接近古书记载,史学家也考证了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地名的存在。但早期的史料中,大多没有提及这些地名,极有可能是后期人们进行小说、戏剧等再创作后的结果。

如果汝南不是梁祝故里,那梁祝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

我们先从古籍中找线索。多份史料中提及,梁山伯担任过鄞令。《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曾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绍兴)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梁祝合葬的义妇冢也被认为在鄞县。

所以,鄞县可能就是问题的关键。

鄞县位于今浙江宁波一代,离会籍(两人读书的地方)的距离比河南近多了。而今天的宁波市高桥镇梁祝墓地附近,有一处名为“九龙墟”。有碑文记载,晋时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曾嘱咐要将九龙墟做为安葬之地。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也有表现,庙堂内还有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令开了粮仓赈灾。而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

所以,由此基本断定,梁山伯很可能是东晋会稽人。

那祝英台呢?史料记载,她是当时隶属于会稽郡的上虞人。上虞有个祝家庄遗址,据考证有晋代人活动的痕迹,这为祝英台晋代人的身份提供了可能。

这样看来,梁祝二人所在的地区应是浙江绍兴、宁波一代。

这就很奇怪了。如果两个主人公确为宁波人,宁波版本的故事怎么会和古书记载相差那么大?

恰恰相反,宁波版本的故事其实是在做了考证之后的想象。梁山伯是晋时鄞县县令是基本达成共识的,问题的关键就在祝英台,而祝英台所处年代的不确定性,以及二人竟有合葬墓的不合理性,让宁波版故事出现了一个合理的大胆想象。

是什么让梁祝家喻户晓?

梁祝流传至今仍备受关注,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民间传说,是什么让它的影响力如此持久?

宋代以前,“梁祝”故事的流传形式主要是叙事。宋元以后,梁祝故事流传的形式逐渐丰富,出现传奇、民歌以及各种地方戏等,内容也就随之得以扩展充实,有的情节增加了更多的神话色彩。

这些被不断添加的细节,反映了社会内容、百姓观念的变化。可以说,梁祝能如此受人追捧,是因为两个人在追求“自由爱情”的同时,依然遵守着古代社会的伦理纲常,是一种合理情境下的浪漫——

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床三年而不失贞,是节;

英台有心相许却不直言,要山伯"明媒正娶",是节;

马家求聘,英台亦认为不该违抗父母之命,是孝;

英台在出嫁途中为梁山伯殉情,既尽了孝(花轿一出祝家门,就算已经按父母之命出嫁了),又尽了节和义。在祝英台自己看来,她已先许梁兄,虽无夫妻之实,但按当时的妇道,她实在早已是梁山伯的妻子(戏曲中阎王后来也判梁山伯为她的旧夫),她必须从一而终。

祝英台做出的一个个选择,正应了那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再加上“化蝶”的浪漫结局,还有谁不会落下几滴唏嘘的眼泪呢?

正是这种合理又浪漫的戏剧张力,给了不同时代人不同的体会和灵感。如今,我们提起“梁祝”,早已超越了故事本身,还会想起一段音乐——

梁祝纯音乐 - 梁祝大全

梁山伯遇到的祝英台,会是明朝“穿越”过来的吗?-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这是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

从坟墓中飞出的蝴蝶,一定程度上解开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魔咒,二人破掉了封建束缚的“茧”,化成一双“蝶”,带着这份浪漫,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资料:

1、刘康健《千古绝唱出中原——河南省汝南县梁山伯与祝英台故里考》,《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6期

2、王宁邦《梁山伯庙考》,《民族艺术》 2015年

3、季学原《梁祝故事的文化内蕴》,《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4、贺晶《汝南梁祝传说在当代的讲述与传承》,河南大学,2007年

5、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标签: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