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文弄墨区看到一篇专家点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特专业,特牛!转过来这!
刍狗还是鸡肋-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版 王恨
说起东、西方最有名的经典爱情故事,马上能让人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茱丽叶」,「罗密欧与茱丽叶」最早是流传於中世纪的义大利民间故事,这对恋人早先也不叫罗密欧、茱丽叶,后经达波托正名后,又经班德里欧、包伊斯陶乌、布鲁克、潘特到莎士比亚等作家加工后,这对恋人便成了真爱的代表性人物,许多名人如大诗人拜伦,大文豪狄更斯与拿破仑的妻子玛丽.露易莎... ...等都去过维罗纳看当地的传说中茱丽叶下葬处,三人没去席耶纳这悲剧发源地朝圣,却错跑到莎士比亚剧中的维罗纳去凭吊罗密欧、茱丽叶,可见其艺术的感染力多么强大。
由於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都曾经存在於世,并非虚构,更增加后代人对他(她)们产生莫大好奇。从齐「善卷寺记」,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唐张读的「宣室志」到之后的「义忠王庙记」、「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宜兴县志」、「鄞县志」、「宁波府志」、「宜兴荆溪新志」... ...等都曾记载相关之事。在维罗纳茱丽叶殉情的石棺只有一处,虽是假的至少也能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但可怕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葬身之处经历来学者们考据有可能的就有九处,更是惊人,这情况有点类似民谣「茉莉花」一样,各省都在抢,许多民众都认为这首民谣发源於自己故乡。当然历代更多人会把梁山伯、祝英台这对奇人当是自己的先人或老同乡。「白蛇传」中白素贞那种「忘我千年愿,还君一世情」坚持与执著,祝英台、梁山伯也都具备,因此这对中国情侣曾让多少人为之哀悼、羡慕、感叹、崇拜、甚至效法其作为。
此番浙百第四度来台,带来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北市的演出只有九月四日晚间、六日下午二场,四日晚间的场大约只见近七成观众,社教馆(城市舞台)座位数为一千零二席,今天居然一到三楼都没坐满,台北这二场是包票场,二场都只分别释出一百张票供五十位民众(一人二张)索取,另外九百零二张主办单位给的那些人?许多都没来,包票场居然会出现没满的情况,有许多没票进不了场的民众在场外抱怨,场内却空了约三百多个座位,甚为可惜!在社教馆遇到一乐评家同行,因此代缺稿子的编辑朋友向他邀篇此场演出的评论稿,未料同行却回说:「上周已在南投看过,这场是来应酬的,我写常吃力不讨好... ...我爱说话,但我更爱看笑话。」知道他素来滑头,可能是不想写实话得罪人?因此只得作罢!
戏一开始,听到童声独唱到齐唱:「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听起来很清新,但略显质朴了些。第一场「英台出门」改动不大,基本上还是依循旧版,这段在旧版就常被人诟病,认为祝公远老糊涂到认不出自己闺女,还被自己女儿戏耍了一番,不合情理。以往笔者看过几个较恰当的改编,一是祝公远老眼昏花加上祝英台感冒声音大变,因此扮算命师骗过老父,二是祝英台命银心买通外地的算命先生,三是祝英台带著银心先溜去书院在写信捎回家中报平安。饰演祝公远的董柯娣唱来相当的驾轻就熟,饰演祝英台的陈晓红唱的傅派并不地道,但是她唱得相当稳定,此外陈晓红假扮算命先生时居然在相士服下摆露出一大截桃红色女装裙摆,这下子祝公远不但得被迫成了老眼昏花,还得是个色盲,不然怎么会没发现此位算命先生服装有异?
接下来的「草桥结拜」旧版是祝英台先出场,新版则改成了梁山伯先出场,想或许是女权至上现今已敌不过男主角至上了?此时右前方有位男性观众在茅威涛出场时鼓掌,但又不够卖力,所以观众们很多都没附和,因此掌声并不热烈,一看就知这人没经验,要制造碰头采除了鼓掌也得帮茅威涛大声叫好才对啊!接著下面几场这人逢男主角上场必先鼓掌或喝采,刻意想带动观众们,好似义大利歌剧院里的喝采团团长,问题是有时他会在暗灯换景时叫好,让人觉得捧场也不先学习学习,太糟糕了!梁山伯出场,四九居然没替自己家相公挑行李书箱,手中却拿了把摺扇,仆人还拿扇,有违身分,这场好像是为了配合主角所以改成了主仆动作一致。祝英台、银心出场也一样,人手一扇,这才让人感到诧异!女孩心思细密,出远门不可能不带行李,二位像踏青而不像求学的主人,带著二位迷糊懒散的仆人跳起了现代舞,太不合情理了!浙百不会是想搞越剧版的「西城故事」吧?观时下年轻女孩逛街都得背或提个LV包之类的包包内装纸巾、钱、镜子... ...等随身用品,导演让四九、银心背个背包以示内装细软应该不难吧!也不会影响跳舞。此外笔者发现二对主仆身段上过於整齐同步,四九、银心相对时甚至出现默剧中的照镜动作,四人齐舞这段根本没法像旧版中让梁、祝各自用不同的作表表达二人的情绪与思维,拱手作揖也没了,从昆曲撷取而来的摺扇互敬姿势也显做作繁复。茅威涛曾四次来台演出,连这次是第五次,二年前市国办「戏曲群英会」,茅威涛曾来台,但那次是放录音对嘴假唱,让人对她相当的失望。这次听茅威涛的唱感觉她像是单足背风走钢索,惊险异常,频频走音,幌范儿情况比四年前更严重,运字行腔也怪,甚至影响到了咬字与音准,强弱处里也不稳当,例如「憧憬前程」走音,失败;「称我心」走音,失败;「为何因」走音,失败;「配鸳鸯」走音,失败;「但未知」还是走音,失败中的失败,后头走音更多,按这样的走音次数,就算真有了导演郭小男所称的茅派,也没人学得会。这次听茅威涛的唱,与笔者从小所熟听的尹桂芳、尹小芳大师相去甚远,也与十六年前初听她现场演出时有段大差距,观对岸传媒上居然有人说她成功的塑造了尹派梁山伯,未免也太言过其实了吧!
接著二位主角忽然像在唱对花般的舞著扇子,一时弄不懂梁山伯、祝英台在作啥?直到饰演祝英台的陈晓红说出:「蝴蝶飞走了!」笔者才知道二人是在扑蝴蝶,这二人扑蝴蝶的动作太过怪异,根本没实地去感受一下如何扑蝴蝶,演来自然就不够传神,观众更是不明所以?后几排有位十多岁的小男生问他母亲说:「这二个人在做什么?」小男生母亲轻声回说:「不知道?快看,别说话... ...」要抓蝴蝶眼睛得盯著飞行中的蝴蝶不放,二人在这方面还得多加练习,昌黎地秧歌的「扑蝴蝶」那种灵活的舞步身手都不一定真扑得著蝴蝶,但至少动作上看得出是在扑蝴蝶。接著二人开嘴便称对方公子,笔者一时还以为该剧是在描写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身分有别不是人人能称公子的,梁山伯唱词都唱出了「山伯本是一介布衣」,因此还是旧版中的以仁兄或兄台称呼对方较为合乎情理。结拜时「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烘托二人的真挚情感,但二人结拜时念誓词异口同声不妥,又不是曾经练习过或是有心电感应,接著四九、银心又异口同声的覆诵一遍,更不合理,因为二人可能记性特好,背住了誓词,但念出时不可能异口同声。演四九、银心的魏春芳、徐叶娜有时让人感觉好像成了元宵节的电动花灯或是舞群成员,颇为奇怪。祝英台的唱词更怪,譬如「红颜一洗铅华尽,素面朝天凤作凰」,素面是祝英台指自己不施脂粉尚可,素面朝天却是指唐朝虢国夫人事,用於此处不妥,凤为雄鸟凰为雌鸟,凤作凰也不通了,旧版本来就有些问题了,譬如「倒不如月老跟前订白头」,浙百这个新版问题更多,真是越改越糟,改到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顾了!这样程度的戏都还能得到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才真贻笑大方!
说起第三场也怪,书院读了三年多,还在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书院教学进度未免也太慢了吧!这场虽名为「高山流水」,一碗水倒是有看到,但是「高山」、「流水」曲子却未听到。稍后四九、银心的异口同声又来了,说著这碗水的来由,接著梁山伯、四九、银心下场后,看到陈晓红跪向那碗水,目视那碗水,捧著那碗水,歌颂那碗水,看得出他对此段甚为用心,堪称唱作俱佳,但守礼自持的梁山伯刚出房未久,祝英台没望向挚爱梁山伯背影消失处,却对一碗水看来看去看个不停,岂合乎情理?感念梁山伯也不须要对著一碗水大作文章吧!这段编剧瞎编的部分,导演也得照著稿来,演员更得被迫跟著犯傻,有时真是为演员叫屈啊!此外梁山伯、祝英台的服色款式与同学们都不同,感觉同学们穿上同款制式服装都穷,反倒是梁山伯、祝英台家最有钱,这太不合情理了!服装除了有晋、明时空差距的问题外,新版为了突显男、女主角,也不管书院规定或是梁家财力,祝家是有钱,可梁家是贫寒人家,此段如此怪异突兀,怎能让人信服?对於兄弟之情转为男女之爱,这段也缺少铺陈,解决之道是譬如让梁山伯在看到祝英台耳环痕时,有浮想联翩却怕被祝英台指为有断袖之癖,或是让梁山伯假想祝英台换上女装后有多么完美?这样才好让后续有个合理的发展。历来许多人都怀疑梁山伯有同性恋倾向,当然是有此可能?但很多人没想到梁山伯也有可能是双性恋,既喜欢异姓也喜欢同性。现代心理学对双性恋也做过相当的研究,梁山伯会对男(装)的祝英台产生情愫也并非病态,梁山伯知道了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后狂喜也能说是正合他意,因为梁山伯他所爱的人能由一变二,由二化一,所以才会马上全心投入,至死不渝。浙百编剧在剧本改编时,也没朝传媒上报导的郭小男所提的梁山伯是同性恋或冯洁提的梁山伯是第三者这方面来发挥,虽然二人提的早先也有人提过,并非创见,但或许那样的改编还真能看到一些新意也说不定?
到了「十八相送」更惊人,仆人四九、银心先行喊出:「十八相送喽!」四九、银心这下成了报幕员,离谱的是四九、银心怎知梁山伯要送行十八里?接著四人分站四处齐步走,梁山伯与祝英台站的好开,这哪像是兄长为弟送行?倒像是仪队列队准备抛枪,当然旧版四九帮银心担书箱的温馨情节也没啦!旧版「十八相送」的唱词被删去了不少,而唱到做媒时有几句重要的唱词是梁山伯问起祝英台:「九妹与你可相像」,祝英台回:「她品貌就像祝英台」这二句可是重点,倘若英台回答不像的话,山伯也留有推辞的余地,但最最重要的二句是,梁山伯唱:「但未知仁伯肯不肯?」祝英台却撒了谎回:「家父嘱我选英才」梁山伯回山后延宕许久,却没依约行动,七巧之约并未忘,没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小九妹像英台却不是英台,后经师母对梁山伯点破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后,山伯回想起二人三年来相处的种种,又想到并无任何难处或阻力(未来岳父都叫女儿选婿了),才有了后面的「回十八」,或是此版的「山伯下山」,但在新版中这关键性的二句被删了,没了这二句,知书达礼的梁山伯会不顾门第、身分、能力,冒然跑去祝家,没先托师母或母亲找媒人去祝家说媒,那梁山伯才真成了傻不愣登的呆头鹅,梁山伯是个老实头没错,但并不笨,也并非不懂人情事故,更是读过书的知识份子,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坏女性名节之举,情理岂能容?岂是正人君子梁山伯所能为?更遑论梁山伯会笨到去祝家自找罪受了!新版的三位列名改编的编剧冯洁、杨东标、汤琴外加上制作人茅威涛都不知在做啥?导演郭小男也不知在做啥?居然删了最重要的词还让此剧继续发展下去,因此此剧到了后段自然难以顺理成章的交代清楚,梁山伯访祝家的作为变的甚为突兀,不合逻辑,情理自然更不通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是多少前辈们的心血结晶,后又经由专业的编剧家整理编撰,岂是如此容易更改的了!茅威涛不认真好好唱,又想当编剧,这才让人感到茅威涛似乎已黔驴技穷,更让人知道她的唱会每况愈下是其来有自了!
在第五场的「思祝下山」里,二人分别数月后,梁山伯想起与祝英台临别时互赠执扇,事后睹物思人,比之「高山流水」中祝英台对著一碗水犯傻那段,这段可有谱了!也合情合理,但是茅威涛的演绎总是让人有著似曾相似的感觉... ...。饰演师母的洪瑛在这段里可没随便应付,把师母对学子的关怀演的很到位,但有个小问题是,字幕上是打著「知晓」,洪瑛却念「知道」,不知是字幕打错还是洪瑛念错?此外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后,狂喜之下,居然先想到要题扇,没先去收拾行李准备明日下山,不合情理。旧版的「回十八」没了!先撇开新版唱词错误部分不谈,右前方那一位喝采团团长居然在暗灯换景时又叫好,简直莫名其妙?造成有人非议。灯亮后就只看到那一班(八人)书生又出来抢戏了,边配人物能喧宾夺主到如此地步也真让笔者傻眼,最后一小段茅威涛与书生九人齐舞可以看出茅威涛动作根本跟不上书生群,总是慢了点,身手不够俐落。新版此段既非同学们送行,也非路途中遇到庙会人潮,这群歌伴舞,就容易被误认为要以人多势众来掩饰茅威涛唱作能力已打折扣,笔者认为此举至为不智,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工夫够一人出场也能压堂,何况导演郭小男就算要搞这套,也得参照某些大而不当的百老汇音乐剧,找三、四十人一起上来撑场面,用人海战术才壮观啊!只有八个人又显得浙百无人,太小家子气了!
「记得草桥两结拜」没了!但在第六场「楼台相会」里,仍保留了旧版祝公远先道:「英台,你与山伯乃是结拜兄妹」这段,祝公远一下把话说死了,挤兑住了梁山伯,这段浙百有编剧还不算无知,没乱删改。但旧版梁山伯在楼台会时会急怒攻心吐血,扶病而去,是旧版编剧匠心独具之处,这伏笔可是有大作用的,不然试想梁山伯健健康康焉会不闹事?焉会看到煮熟的鸭子飞了而不行动?但这段被改了,导致后头的「山伯之死」极为突兀,少了合理的交代,更怪的是稍后泣血题扇的祝英台没死,反倒是没吐血的梁山伯先死,奇哉!「十相思」被保留了!但词却改了两句,那两句又扯上扇子,怪的是梁山伯不拿著重要聘物玉蝴蝶扇坠想念祝英台,非得拿著扇子,这就显得斧凿痕迹太过,浙百编剧们硬拉强凑也得把扇子带上,简直就是强迫中奖嘛!「十相思」甚有看头,「今世料难成连理」这句和声二人唱的很有味道。董柯娣和茅威涛的对手戏很精采,但董柯娣一出声茅威涛可就被比了下去,不但如此,陈晓红、洪瑛、魏春芳、徐叶娜的唱也比茅威涛要好,甚至连演那八个书生的蔡浙飞、李霄雯、孔立萍、章益清、张聿... ...等,在书院时有段三位书生各唱了一句,三人的唱也都在水准之上,独独茅威涛唱得荒腔走板,不忍卒听。董柯娣近年来声音老让人感到有压抑的现象,但是那声音只要一出来就能引起注意,祝公远及师母的戏旧版本就不多,新版也没让董柯娣、洪瑛这二位杰出的演员有机会好好发挥,略显可惜。此外二扇展开合并成满月之状,在四年前的「东方奇葩」越剧精品折子戏专场里也曾看过魏春芳、朱丹萍做过,现在又看到茅威涛、陈晓红做此,不知创新究竟在哪?
本是很感人的「山伯临终」被改成了第七场「山伯之死」,这场看出导演郭小男用时空交错来处里,四九、银心在二个场景中分述梁山伯、祝英台的情况,一搭一唱外加异口同声,非常怪异,这种表现方式从「推销员之死」到「暗恋桃花源」、「话」... ...等,已经行之有年,如今沿用到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实在是看不出创新在哪?接著八个黑衣人出现在梁山伯卧室下跪,让人看了更不知所为何来?梁山伯一息尚存,这八人既非探病亦非照料病人,跪成一排不知何故?「山伯之死」茅威涛相当的投入,范瑞娟大师创的弦下调被改成尺调也不是不可,但这段笔者始终难以移入,都是那些茅威涛写的怪唱词如「魂系执扇赠兄长」、「折扇无憾赴汪洋」、「你我难修同船渡」... ...等惹出来的。更妙的是看传媒上胡梦桥居然说「山伯之死」有「天鹅之死」的意象,是茅威涛自己修改唱词的,笔者向来肯定胡梦桥的作曲专业,但胡梦桥这次的吹捧实在太过,茅威涛这「天鹅之歌」唱来真是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如果当初不懂行的浙百编剧们没乱删,梁山伯还能怨祝英台说谎欺骗了他,死前对远方爱侣又怨又念的尽吐由衷自是合理,但删掉了关键性的词,爱到深时无怨尤的梁山伯没怨自己莽撞或糊涂,也没怨重视门户之别的祝父势利,更没怨封建礼法吃人不吐骨头,却连续三怨怨起了祝英台,怨得好像祝英台故意勾引他似的,这才让人傻眼,一代情痴被改成了像是精神失常、反覆无常的病态男,合乎情理吗?这样被改的古怪异常的梁山伯也能称做有新意?俗话说编的合理是好戏,编的不合理是闹剧。浙百所谓的在文本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改,是改掉了不合理?还是越改越不合理?看到四九、银心这二仆著白衣上场帮祝英台披上红色嫁衣就显怪异,四九岂会背主去做那事,简直是乱了套,导演在作啥?这太不合情理了!接著二人分别走到台前左右方跪向观众,而不是跪向墓碑,离奇至极,难不成二人被当成石人翁仲,被当成了切末来用?当陈晓红唱到「生死永随梁山伯」此句梁山伯三字激昂拔高,本来能得采,但右前方那喝采团团长此时却又不支声了!这场陈晓红有个小失误是入墓前倒展扇子时不是字向外,而是另一面扇面花卉国画向外,与茅威涛前几次的字倒著向外有别,不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字都常常被倒著,那更奇怪啊!
尾声「化蝶」,结局大家都知道,因此如何诠释自来也是各出机抒,这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有发挥功效,但舞美有处也甚怪异,在电动草桥后,背景前一个外型像蝴蝶般的大型花架,冉冉升空,接著二把扇子缓缓升起,听到后几排的那位十多岁的小男生对他母亲说:「UFO!」,那母亲笑著说:「很像。」还听到几个人也在笑,之后两把扇子像两个滞空的飞碟停在半空,本以为该剧在此时就应当戛然而止,忽然发现结束前怎有人冒场?此时茅威涛、陈晓红二人分别换上一白一粉红类似驼鸟翅膀或蝶衣的服装冲出?笔者心中暗叫一声:「糟糕!」有象徵性就千万别拉回到现实,本来算是个有意境的结尾,却被出场的这二只怪异的大驼鸟或是大蝴蝶给破坏殆尽了!这下子可落了俗套,男女主角为何不等谢幕时在出来呢?场上像是冥纸灰或是花瓣的东西飘散在二人四周?好像夜市卖膏药的变魔术吸引人潮时洒出的纸花,更扯的是,二只大驼鸟或是大蝴蝶还得上草桥,茅威涛上桥时还怕阶梯踩空,脚步迟疑了一下,后几排又传出了笑声,笔者回忆起以往曾看过用二根鱼竿粘著蝴蝶,看过双人合穿一件蝶衣共舞,看过从高处洒纸蝴蝶,看过雷射二只光束蝴蝶,看过双人吊钢丝,甚至连放飞二只真蝴蝶都看过,而浙百这二只大驼鸟或是大蝴蝶还是旧玩意,没看到任何创新啊!况且在「东方奇葩」越剧精品折子戏专场的「十八相送」里也曾看过魏春芳、朱丹萍拿的扇子上各画上一只绿、红大蝴蝶,以扇为蝶分明是老调重弹,浙百也延用了好几年了,不知这次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创新在哪?戏结束后,有二次谢幕,六百多观众走到剩几十人,加上主持(还是司仪?)又拿著麦克风讲话请求剩下的人鼓掌,其余的观众也逐渐散了!
其他有问题的例如「高山流水共酬唱」此句,因为并未看到二人以古琴曲相互酬答。「山伯掀被高声叫」这唱词也怪,叫人起床得掀被子,那还放碗水放了三年作啥?「嫦娥寂寞舒广袖」改近代人毛泽东词不妥,但「山伯英台看月老」此句用唐韦固事更不妥,除了晋、唐时空差距外,改编的编剧似乎不知月老之典故?就算是受了凌波版黄梅戏电影的影响,也得改成「二人庙里看月老」。还有蚕豆平原山区都可种植,但是「农夫提锄追下山」此句,是否意指书院在山下另设有分院让学生偷小豆角时当避难所?「魂系执扇赠兄长」也不通,又不是恋物癖,应该是「魂系兄长赠执扇」才对吧!「折扇无憾赴汪洋」更不通,有强行凑韵之嫌,「五女拜寿」翠云唱词:「昏迷若无恩公救,只怕一命赴汪洋」便已不通,此时袭用又犯同样错误。「为什么你我难修同船渡」也不通,因为「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就是已修得同船渡二人才会结识的。「谁知道未到银河就断鹊桥」也不通,要比作织女也得先跟牛郎成过亲吧!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错误是比「寒情」、「孔乙己」、「藏书之家」三剧少,但是却比新版「陆游与唐琬」和「西厢记」还多得多!
此剧化妆、灯光、伴奏都甚有水平,但其他方面问题可是一大堆,譬如以扇子取代水袖不是不可,但是要看是否真如该团所宣称的有其新意?是否合乎剧中所需?笔者在演出中连个正抛扇、平转扇、翻手抛扇... ...等都没瞧到,可见茅威涛、陈晓红并非以「扇子功」见长。拿切末来大作文章「寒情」已有先例,但是以扇作剑日本艺者在表演时就常见,而扇子当信当书中国传统戏剧中也常见到,广西彩调剧在演出时甚至可把扇子当作刀、枪、匕首、铁锤、雨伞、笔、书信、画卷、扫把、火把、扁担、桨、长篙... ...等,可用性如比丰富,堪称万能道具,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用扇当书当蝴蝶何来新意?况且「淮南子」载:「知冬日之箑丶夏日之裘,无用於己」,秋扇也被比喻成色衰失宠的弃妇,冬裘夏扇,季节交替便换,汉成帝嫔妃班倢妤曾写过一首「怨歌行」言秋节至扇子就被弃置在竹编的箱子中,作为情意的象徵,孔尚任「桃花扇」一剧侯方域以题诗宫扇当永为定情之物赠名妓李香君便已有悖常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袭用此何见新意?多了扇子就真能表达梁丶祝的坚贞之爱?
茅威涛尹派都还没唱好,居然就由他丈夫郭小男提出了茅派,问题是茅派之所以未成气候的主要原因是,茅威涛在未达成就前唱的方面便已力不从心,走音频繁,加上长久以来太过随性的唱导致了没有准则可以依循,一个唱段甚至有三种不同唱法,看影音资料,有时前期后期还夹杂着混用,加上她曾动过手术又日趋老化的嗓子,演出水平自然可以想见。但茅威涛并不气馁,她仍能以后天的努力,靠作表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有时又容易移入太过或刻意求工,造成洒狗血的情况。更有甚者,这次书院思念英台一段彷佛让人看到陆游,下山一段又彷佛让人看到了张珙,这可不是「蓦然又回首」那专场演唱那八个段子,轮流饰演八个脚色,所以重复以往或导出熟悉的表演方式当然能轻松过关并讨好部分外行,但是内行人一看便知此时梁山伯消失了,而茅威涛却在舞台上出现了!观之传媒报导,笔者认为茅威涛历年来的许多作为都是在杀鸡取卵,殊为不智,她应该多想些办法延长自己的演出寿命,保护嗓子,让艺事更精进,而不是把心思丶精力都用在某些伤身丶伤喉的作秀上。她也不用靠奖项来抬高自己,像梅花奖之前发生过的行贿买奖弊案,笔者曾为该事件在报上发文,该奖的公正性早受到群众们质疑,茅威涛少唱走一个音会比得十次梅花大奖还让识者们认同,毕竟名不符实更容易招来非议。
传媒上报导茅威涛历经十年筹备和思考「梁山伯与祝英台」,加上浙百编剧长达七年的酝酿与反覆修改,该剧宣传又言三年来演出已近百场,居然还有这麽多的错误与漏洞,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经由该团编剧改编润色后问题还一大堆,跟新版「陆游与唐琬」一样,都有着该改正的未见修改,新的不当或错误又多见於剧中,而这情形就算有了「诗经.邶风.击鼓」 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加持,也救不了这出戏。这出戏在历史洪流中会成为刍狗或鸡肋都不是笔者所愿见,当然用完即丢或不得大用都令人担心,想到浙百以往的「汉宫怨」丶「三弟审兄」丶「唐伯虎落第」丶「南唐遗事」丶「琵琶记」... ...等许多优秀的保留剧目都不见再演,茅威涛却把精神都花在似是而非的所谓「革新」上,这种打着改革或创新名号,却三天两头拿着旧时经典来个借尸还魂,搞到有体无神,使得似其人却非其人,如此的改革失当,创新未见,离时尚亦远,却还能在露脸时学着「国王的新衣」的主人公游街,甚至叫卖吆喝前先来个翻新广告词,以图哄抬身价欺瞒群众,自欺欺人到如此程度,若是长此以往,小百花焉有明天?这岂是观众之福?
(原载传艺双月刊84期2009年10月号)
标签: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