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的奥秘(转载)

大千世界 88 0

  《家庭医生》2010年8期

  每当夜幕降临,让故事伴着孩子安然入睡,孩子在梦里幻想和故事中人物游戏的情景,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睡前礼物。

  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小孩子童年能听到许许多多的睡前故事,都是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亲自来讲述的。如今信息发达了,各种印刷产品和音像产品多如牛毛,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讲得越来越多,更喜欢跟孩子一起看图讲故事,更在意故事的功利性目的,还有家长干脆用CD机放故事给孩子听。讲故事的形式变了,教育意义还一样吗?

  睡前故事≠睡前功课

  妈妈们都希望通过讲故事,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丰富孩子的心灵、启发孩子的智慧,这些想法是好的,但睡前故事带着功利目的去讲,难免会侧重字词与知识的灌输,这样的睡前故事其实已经变成了睡前功课,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故事的强大魔力,是很多成年人意识不到。真正好的睡前故事,不是让孩子增加知识量,也不是让孩子复述出某个情节,而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灵魂与灵魂之间爱的交流:故事从妈妈的内心流淌出来,像温暖甜蜜的泉水一样,流入孩子的内心,给他们的灵魂提供丰富的滋养。孩子的想象力、情绪,乃至道德感的发展都是从故事里来的,这些并不像会识几个字,懂得多少知识可以量化,容易看得到成果,它的养分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开灯拿着书讲 vs 关灯娓娓道来

  你是怎么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呢?拿起一本故事书,坐在宝贝的床前,或是跟宝贝并肩倚在床头,一边给宝贝念故事,一边指指点点,教宝贝认字或是看故事书里的绘图。你想,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图画、认字,这真是一举多得。可是,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苦恼呢?宝贝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时候还会来抢书;讲完故事后也不容易入睡,经常越听越兴奋……

  你有没有试过关上灯,或只点一盏小台灯,把你熟识于心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相信那样孩子会听得更入神,也更容易进入梦乡。妈妈总是贪心地想让孩子既记住故事,又记住文字,并能从画面中加强记忆,但对即将入睡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量太大了,也不利于孩子对故事内容的吸收。

  文字是死的,如果文字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唤起相应的画面,对孩子来说只是一堆乱码。而相比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听故事时,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果妈妈在幽暗的环境中讲故事,孩子会根据妈妈说的每一句话,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体验,在脑海中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这其实比识字或被一幅别人创作的图画束缚住更重要、更有意义。这种“内心图景”对于儿童心灵和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仅浅表地看了图、识了字,而没有形成内心图景,孩子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难以发展自我意识,难以建立独立的思维和判断。

  每天讲N个 vs 只讲一个

  睡前故事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却让许多妈妈搞复杂了。比如好多妈妈就把睡前故事列入孩子的阅读计划,认为孩子读书越多越好,听故事当然也是听得越多越好。在许多家庭,每天晚上给孩子讲2~3个故事甚至更多是很正常。

  妈妈可能会有体会,故事讲多了,孩子反而不容易满足。其实如果妈妈讲的故事没有进入孩子的心灵,孩子会表现得比较浮躁,永远期待有新故事。但这么多故事,对孩子真正的影响是很小的。孩子不断地想听新故事,只是为了寻求新鲜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孩子来说,是嘈杂的,不被利用的。

  妈妈们可能会发现,本来计划讲一两个故事,孩子就睡觉了。没想到孩子越听越兴奋,没完没了地要求“再讲一个!再讲一个!”成年人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毫无睡意,妈妈不禁有些烦躁。的确,睡前故事应该辅助孩子安然入睡,让他们把故事带入梦乡,大脑和心灵在梦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所以,讲什么、怎么讲,就是很有讲究的了。辅助孩子入睡的最佳手段就是重复性故事。

  想想看,当我们喜欢一本书时,也不是只看一次,而是反复地读,越读越有感觉、越有味道,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所以,给孩子讲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要多注意重复,一个故事起码要重复5~6遍,甚至可以一周都讲一个故事。重复的频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做出相应调整,越小的孩子重复率应该越高。

  妈妈在讲述重复性故事的时候,孩子马上就能预见下一个情节是什么,大人可能觉得无聊,但对孩子来讲是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径。成长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是不稳定的,有规律的生活,重复性的讲述,可以增进孩子呼吸与心跳的和谐,而只有当孩子调整好呼吸和心跳时,才能进行智性思考,也更容易接受故事内容的滋养。不认真打好这个基础,而是急于求成地给孩子塞一堆他不需要也不能消化的符号和“知识”,会造成他心智的紊乱。

  选择恰当的故事

  睡前故事的选择,是妈妈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有的妈妈不懂得选择,给3、4岁的孩子讲《西游记》、《水浒传》,遇到比较恐怖的情节,不知道该不该按原文给孩子讲?还有的妈妈给学龄前的孩子讲《格林童话》,孩子会被其中的情节吓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听什么样的故事比较好呢?

  相比其他的故事,累加故事和无意义故事,更符合学龄前孩子的身心韵律,这样的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动作和语言的不断重复,在重复中,孩子的呼吸和心跳会舒缓下来,也更容易入睡。

  比如,鼹鼠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大手套,它搬了进去。小免子一家跑过来:“鼹鼠先生,我们能搬进去,和你一起住吗?”“可以呀”!(接着小松鼠、青蛙、大熊也跑过来,用同样的语言重复)可是当大熊挤进大手套时,小动物都被压扁了,结果它们又一家接一家的搬出来……

  妈妈可以也自己编故事,只要故事内容美好、友善、温暖,并不需要法则和意义,也不要求与真实生活一样,还可以进行适当地夸张。

  而《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和其他复杂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上学后再给孩子讲,那时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到可以理解故事里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冲突和深层的意义,并且能逐步区分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

  不要说穿故事的意义

  家长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但这威信不是成年自封的,不是“我很厉害,我比你高大,我懂的比你多,我说的比较正确。”更不来自于妈妈在讲故事时,经常教导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做,×××真坏,宝宝不要学它。”

  故事的意义很多时候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尤其对于《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是几千年古老智慧的积累,它的人物和情节都具有隐藏的象征意义。成人由于受社会阅历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的理解了。所以,不要告诉孩子故事在讲什么道理,也不要告诉孩子故事的意义是什么,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理解就好了。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透明的,他们说不出口,但会本能地从故事里汲取养分。成年人不要拷问他们,更何况我们想当然的意义其实根本不靠谱。这些意义是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心灵,会在他们一生当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

标签: 童话故事睡前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