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讲座——提高写作能力的实用方法
一.回顾关于写作的基本知识
A首先,谈谈关于写作你知道多少?什么是写作?你对写作兴趣如何?
对写作的定义,有许许多多。写作简单讲就是针对一个主题,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谈到写作就要讲到组成他的材料,我们叫写作素材,广义上讲,我对写作素材的定义是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素材,你的心声,一段朋友间的谈话,电话通话,短信,微博,笑话,影视剧等等,都可以看做是或长或短的写作素材。只要涉及到语言,任何思想的形式或是事件的形式都是写作的材料。所以说,生活在哪里,写作素材就在哪里。写作无处不在。我的写作观比较浪漫,也比较开放,这就是我的写作观。
你对写作兴趣如何?(喜欢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找到心理根结。)
B看过哪些小说?能说出作者名吗?主人公名字呢?能不能简单概述小说大纲或内容?
中国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吴贯中的《三国演义》
中国四大谴责小说: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国外的,比如世界三大优秀短篇小说作家:法国莫泊桑,英国欧亨利,俄国的契科夫
C谈谈写作的功能性
发散思维,谈谈你觉得写作有哪些功能?
1.记录 2陶冶情操 3.创造和艺术,感染他人(比如小说,诗歌和剧本)4.职业(比如作家,记者,评论家等),行行出状元,可以成名成家,过去纸上写像金庸武侠小说,十四字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以展开说说各是什么作品。
D 写作四要素?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系统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四要素。
1写作主体
即进入写作状态的人,一般谓之作者。就写作四要素而言,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
无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要素,动人的诗句、感人的文章都要在其手中诞生。
2写作客体
实际上就是指作家所要描绘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泛指一切能够成为写作对象的人、事、景等客观对象。写作客体往往制约、引导着写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写作受体
即写作活动的接受对象,一般谓之读者。作为写作活动中的一个要素,其价值和地位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读者至上的时代正在到来。商家宣称,“顾客是上帝”;那么,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读者是上帝”。(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谈到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你认为写作到底是应该为作家自己写,还是为读者写的?我的观点是,为谁写这要看写作的目的性,你想赚钱,想炒作,当然是为读者写,你想济世救人,醒世的,例如孔子,孟子,庄子,或者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之类等,但比如一些诗歌,或者特殊的小说,传记可以是写给自己的,有句话这么讲“写自己的书,你爱看不看”,可以这么说,有些作家写作是为了追求自我灵魂的救赎,或者写给自己的约定等,那就算是为自己写的,读者看或不看并不影响作品本身蕴含的价值(比如顾城的诗歌,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最后杀妻自杀结束一生)
4写作载体
一般而言,写作载体是指书面文章。具体来讲,写作载体是构成写作行为的、以语言文字有规律的排列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对于传统的写作活动而言,写作载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纸质媒介,文章作品依托其呈现在世人面前。而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电脑及网络作为新的写作载体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分别就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博客写作等等展开研讨。
E记叙文记叙文六要素?
是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或者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与事件背景5、反映的道理(主题)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记叙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否则文章内容就有可能显得不完整。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作为高考的记叙文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F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G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H描写分哪两大类?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I修饰方法:(技巧类)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大家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二.怎么去写作,怎么才可以写得更好?
这里我想提出我的看法,写作和任何一项竞技或者技能活动是一样的,没有捷径。没有天生就是大作家,或者语言天才之类的说法,写作是一项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创作活动,它的根是来自生活和实践,这个根越粗广,越扎实,那它的枝叶就会更繁茂。没有单纯靠想象力写作的作家,包括科幻作家,想象力在写作中确实很重要,但是需要一个基础平台,就是你生活的世界。有些作家得益于生活和工作经验,有些作家得益于阅读,有些得益于想象力,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要知道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这些是根,阅读是后天的,是养料,想象力是活力和禀赋,只有结合这些才能更好的创作。
A一开始要写放胆文
首先,更正大多数人对写文章的一种恐惧症纠正过来,我认为心结就在于把文章看成一种比较神圣的东西,一种高雅的艺术,没那么玄乎,所以别把文章看得很高级,很高尚,很高不可攀,克服掉这个心理误区。其实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成了文章。无非是口语表达稍微可以粗俗写,文章表达精炼些,用词上更正规,端庄些,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并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换句话说,把日常口语做一个简单和规范的包装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我觉得任何有想法的人,有生活阅历的人,感情比较细腻和敏感的人都是很适合写作的,因为写作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出来这么简单。
把生活实践作为后盾,用想象力去大胆创作。不要怕写错,不要怕用词不当,不要怕暴露思想,千万不要怕你写出一篇“坏文章”后被拉去枪毙(朝鲜或者中国文革时期可能会发生),当然,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怕你写出一篇好文章后诺贝尔文学奖就颁发给你了,这个可能性也不高,笑话。你可以把写作想想成画画,小时候你画画是怎么画的,是不是感觉这个形状是圆的就画成圆的,感觉是方的就画成方的,你不用担心画得到底是否那么标准,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对文章而言,更是没有尺钜去测量好坏,凭得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位了,表达上的一些“疏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文章是一个整体,任何细节的比较都没多大意义。比方说文章中有一句话:“看他那样子,好像得了便宜似的,兴高采烈的。”换句:“瞧他那样,高兴得整个人都快飘起来了。“你能比较出那句更好吗?是否多用成语就是好句子或好文章呢?是否表达俗气就是坏句子或坏文章呢?我们说,文章不是一个物件,没有人能设计出一个称重系统来称量他。就像鉴赏美食,凭得是整体感觉。
写放胆文的要诀在于——发散和扩展。你今天去游西湖——天气怎样,交通怎样,心情怎样,几个人去的(和女友一块去,还是和家人),为什么去(心情不好去散心,和家人踏青,约会等等),看到了些什么人或事,有什么感触(高兴还是不高兴,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有没碰到熟人(多年不见的好友,过去的同学,老师,同事),联想到什么(诗歌,白居易,李白),西湖的景色变化了吗(随心情变化,人造美化了,发现过去没发现的美景了吗),回忆过去的西湖,过去在西湖发生的往事(一段伤心事,一段开心的旅程),分析为什么西湖那么美丽,那么有名,有否在欣赏美景时对人生问题产生思考,游完西湖后发生什么事,有否感触等等。通过这种发散性的联想扩展,把原来写500字的文章竟可能多写,写成2000字,10000字,别怕流水账或堆积废话,文章不怕写多就怕写少。要知道一个道理,写多了可以精炼成短的,写短了就无可精炼了。现在都是数码相机,过去拍照要求很专业的,因为照相消耗的就是胶片,多照一张就是成本,那现在不一样了,数码相机可以拍上万张照片,你不会拍就多拍几张,挑出几张最好的照片总简单吧。写文章的道理也一样。
写放胆文的好处在于你可以畅所欲言,克服心理障碍,并且通过“量”来检查和提升“质”。在不断写的过程中体会出写作的乐趣和检查出写作的问题。写作没有捷径,即使有生活,有阅历,有想象力的人,不去写也不可能会写。所以去写作吧,先不计较得失,不评论好坏,不要求完美,在写作中提炼,在写作中精进。所以有人说写作是种很笨的体力活(举琼瑶及她老公的例子),只要你不断去写,不断付出,重复重复再重复,自然就锻炼出你需要的“体力”了。联想起下棋,你只要知道棋规,你只要不断下,无论对手强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进步。当然提高到一定的水准就需要学习技巧和强化练习了,这是后话。
B.不要追求华丽的技巧
越是高深的东西看上去越是简单。艺术这个东西在最开始的基础都是朴实的学问,技巧需要,但过分了会造成反效果。比如爱因斯坦回忆录中就说过,年轻时很喜欢看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的十四行诗(大多是情诗)众所周知,莎翁的作品是比较华丽的,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写作技巧。但他到晚年后再看莎士比亚的小说就一点都看不下去,反倒喜欢看俄罗斯作家,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之类的有着真情实感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因为归根到底,我们看小说家的作品是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喜乐与悲情,感受一个时代,感受能震撼心灵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感情。这是技巧所不能涵盖的。越是高超的作品看上去越是朴实,真正的高手就这么几招,比如咏春的摊,板,伏,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是一样,截断与反击,李昌镐的围棋哲学,看上去最笨的连却造成一道厚不可破的城墙,每次就赢那么1目半目,很多走棋花俏的围棋高手就是下不过他,碰到他那种不冲不突的防守风格一点招都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天龙八部里的段王爷,一阳指,就一招,内功深厚了,一招足以制敌。写作也是一样,华丽的话在文章中有几句就够了,太多反而有玩弄文字技巧的卖弄之嫌,做作且破坏文章整体美感。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大家都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很聪明,是个才子,《围城》里句句都是妙笔生花,你看了开始感觉很好,越看会越没味道。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也是他的名言,就是一次演讲时他前面一位讲得时间太长,与会人员都昏昏欲睡了,他演讲本来预定10分钟,结果上台就一句话:“我觉得演讲应该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结果大家都被逗乐了,短短一句话,体现出他的幽默感和智慧,当然还是有卖弄的感觉。(类似的还有尼采)
总结:技巧这东西要靠自然而然的发展,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过分的玩弄技巧反而会暴露缺陷,使文章水平显得三脚猫。
C.学会借鉴,取舍,和整理
借鉴—— “天下文章一大抄”! 像琼瑶阿姨的情感小说,前段时间和于正闹的笑话,《宫城深锁3》很多剧情模仿《梅花烙》,当然,作为原创作者而言,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剽窃,而且还这么“正大光明”。但是要记住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绝对是写作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务必记住,也是我们现在谈写作的一个重点,所谓抄不是指原搬一段话那种抄,是一种艺术的抄,一种借鉴,为什么我们写作时要引用名人名言,因为有份量,有道理,所以就这两点可以深化主题,加强论证的效果上讲,我们就需要也应该引用,当然这不是抄,这是借鉴,不加引号另当别论。伟人的话被你脱口而出,不知道的人以为是你说的,到时等你成名了发现原来是别人说的,那到时也很尴尬的。毕竟是名人或伟人说过的话,为了尊重,以及避免误会我们也应该加上引号。那现在是电脑打字写,比如说《三重门》韩寒,《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郭敬明,最近不是还拍了电影《小时代》,韩寒呢从作家到赛车手,郭敬明从网络作家摇身一变成为郭导了,我猜猜看再几年估计他这个形象是不是可以包装下成影视明星,他确实有这个潜力。还有,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喜欢看什么玄幻小说,有名的有南派三叔,我爱吃番茄,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等等(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品牌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公布,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分别以2650万、2000万、145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他们的作品我大致知道,但从来不看,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是文学快餐,你吃过了,饱了,忘记了。奥,三步曲,很现实。因为既然是快餐,他的营养性肯定不够,我们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去吃,而不是填饱你的精神。填饱精神需要什么?需要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日本的川端康成,渡边纯一,村上春树,夏目漱石,紫式部,大江健三郎等等,拉丁美洲的博尔赫斯,马尔萨斯等,中国的四大名著,老舍,贾平凹,莫言等等。
取舍——针对素材 罗丹的断臂维纳斯的道理。好的东西过多,过分糅杂在一块,不代表整体就是好(美)。所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需要对素材加以筛选,不是所有的素材一并放上就能做到“完满”,要知道“信息”在这个社会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怎么去利用信息和理解信息。(可以举例毕业论文)做到“够”了就行,而非“满”了才好,这也是“度”的意义。
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理解方式去写作,去构建故事的大脉络。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时空上的因果联系,人物的心情,动机,性格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都是不同的,既要写出真实感,又要有剧情感(高潮迭起),所以利用不同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思故事的情节需要精心布局,这就是整理。具体怎么去整理,整理的好坏,就取决于作家的水平,最终影响故事达到的效果。
D.坚持的力量
每次和别人谈写作方法时,我就必定要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那就是写日记。我现在一直坚持写日记,大约1两百万应该是有的。这也不是说我过去一直就坚持,小时候是用本子写,当时断断续续写了几本,后来都没坚持每天写。日记变成周记,周记变成月记,那之后就没什么大意义了。后来,等我意识到日记的重要性之后,就开始天天坚持写了,不能说每天都写的很有激情,至少把每天大体事件和心情记录下来。可能因为我记忆不太好的缘故,我觉得人活着到最后留下的其实只有记忆,所以我很珍惜,我觉得不管每天活得是否精彩,至少简单记录一下,以后翻看一下,能大致想起当时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其实写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你记流水账也没关系,心情好时写篇诗歌附上去也没关系,关键在于坚持,这种坚持不仅仅锻炼了文笔和表达,而且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所以我认为写日记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写作的手段。也可以定期给自己出题目,自己约束自己写,每天多少字或者每天几篇文章,这也是很好的约束。
E.名作家提高写作的做法(写作习惯)——跟大师学习
易卜生为了观察市民生活,年老的时候,还常常坐到咖啡店里,假装拿着报纸看新闻,暗地却偷偷注意各种顾客的相貌、动作,倾听他们的谈话。(《玩偶之家》)
喜剧大师莫里哀在台上滑稽多智的演员,但离开舞台却不大言语;他的袖筒里经常藏着一个笔记本,到商店里常待在一旁一言不发,只留心偷听买东西的人们谈论的话题,将它们私下记录起来。因为这个癖好,朋友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静观人”。 (《可哭的女才子》《伪君子》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写作时,喜欢在写字桌的一角摆上一面镜子,为的是便于随时从镜子中观察自己脸上的表情,像不像笔下人物的表情。 (《苦难的历程》,《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
福楼拜在创作名著《包法利夫人》时,被自己塑造的人物所感动。当描写爱玛·包法利服毒时,他口里仿佛有了砒霜的气味,一连两次消化不良,两次真正消化不良,所吃的饭全吐出了嘴。
大仲马自称写得最好的作品要算《三个火枪手》。有一次,一个朋友看见伏案写作的大仲马泪痕斑斑,大吃一惊,大仲马情不自禁地说:“啊,我的朋友!我刚把波尔朵斯杀了„„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喜欢他!”原来,大仲马是为主人公波尔朵斯的死大动感情。
法国作家雨果常常叫仆人把他的衣服偷去,这样他就不能够外出,只好呆在家里继续写作。
英国作家司各特写作时常故意把邻居的一大群孩子请到书房里玩耍,并要求他们高声谈笑。他向迷惑不解的朋友解释说:“我们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吵吵闹闹的,要是我写作时一片寂静,那倒正是一种‘失真’哩。”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对小纸条怀着特殊感情,他的房间是一个小纸条的世界。窗帝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壁上到处都贴着形形色色的小纸条。作家本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纸条,早晨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壁上的纸条,刮脸时,他读贴在镜子上的纸条,房内踱步,他可以随便读贴在各种什物上的纸条。外出时,他可以伸手从口袋里掏出纸条。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写下了多少纸条,恐怕连作家本人也无可奉告。
法国18世纪的作家雷蒂夫(1734—1806)一生写了120部作品,大部分作品来源于他对女性的脚的鉴赏。他时常穿一件褴褛的短披风,带着大沿帽,整夜在大街上徘徊,寻觅小说素材,只要望见一只穿着合适的鞋的漂亮女性的脚,他就会堕入情网,并找到写作的灵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文学史家归划为色情作家。晚年,雷蒂夫又改变了他的写作习惯,他开始有计划地在花园的墙壁、阳台的石头栏杆、河岸边的护墙、特别是圣路易岛的护墙上镌刻他生活中重大事件发生的曰期以及他对事件的感受。起初,他是用钥匙在石头上镌刻他的记事铭文,后来换上了特制的铁锥。每过1年,雷蒂夫都要去看看他那些作品,亲吻它们,如发现铭文已被风雨侵蚀,他便再刻一遍。
巴尔扎克写作时总要大量饮食咖啡。他喝咖啡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他曾不无得意地说:“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此话被他不幸言中,慢性咖啡中毒是他的死因之一。有学者估计,他一生中喝过至少5万杯咖啡。
列夫•托尔斯泰只是在早晨写作,他认为在早晨才能使人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精神,而在夜间会写出大量胡说八道的废话;在写作环境上则是随遇而安,纵使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他也能专心写作。法国作家福楼拜则是白天休息,夜里通宵写作。他书房里那盏绿罩的灯彻夜通明,他的窗口也就成为塞纳河上船夫的航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为了求得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经常带足干粮和水,驾一叶扁舟,泛舟海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作起来得心应手,进展甚快。
丹麦作家安徒生则喜欢在幽静的森林里构思他的童话,一进入森林王国,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就格外活跃。
美国剧作家柯汉则喜欢在列车上创作,他包下一间普尔门特别列车上的客厅,在火车不停的行驶中奋笔疾书,直到他把要写的作品写完为止。通常,一个夜晚,他能写出140页原稿。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认为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是他的对头,所以他总要把斯特林堡的像放在他的写字台上,与他相对,才能写出好的剧本。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作时,也总是在案头放一面镜子,时刻观察自己的面部表情,借此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法国作家拉辛习惯于边走边思索,有时在庭院里发疯似的来回走上几百遍,反复琢磨推敲。
美国当代女诗人艾米•克兰皮特无论是在宁静的海滨或喧嚣的闹市,乃至于奔驰的列车上,她总喜欢久久盯着1页窗户玻璃,据她说,玻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射效应,只要盯上一会儿,便会才思如涌。
法国作家司汤达,为使文笔声调铿锵,每天早上都要读两三页民法。
德国作家席勒的书桌抽屉里,总搁着一些烂苹果,当他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时,就打开抽屉,吸上几口烂苹里气味,然后在弥漫着浓浓的烂苹果气味的房间里继续写作。他的名作《阴谋与爱情》、《华伦斯坦》三部曲等都是在散发着这种怪味的房间里写成的。
法国作家大仲马认为,诗要写在黄纸上,小说要写在蓝纸上,散文要写在玫瑰色纸上,否则就无法下笔。
美国作家吉卜林坚持用中国的墨汁写作,他说他最讨厌用蓝墨水。
美国作家爱伦•坡总要把自己心爱的猫放在肩头,然后才开始创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英国诗人沃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都习惯于站着写作。海明威说:“我站着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资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与他们相反的是,马克•吐温和英国的史蒂文森则喜欢卧着写作。
其它如美国政治家兼作家富兰克林、法国剧作家罗斯唐则情愿泡在浴缸里写作。有位当代美国作家有如下一段自白:“我在写作时先将浴缸注满热水,再往水中撒一些起泡澡粉,在浴缸沿上横搁一块松木饭,放上纸笔才开始写作小说。我在浴缸里一泡便是几个小时,热腾腾的洗澡水使我体重减轻,感到身轻如燕,飘然欲仙,当自己的体温上升到热水的温度时,我的文学思维挣脱了羁绊,自由自在地飞翔起来了。”
总结:写作源于生活,多观察;写作素材需要积累,多记录;写作需要真情实感,多情感注入。
F.一些写作技巧(个人经验心得)
1.什么是好故事——有情感注入
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感的故事。打个比方,我们来设计个简单的剧情:一个孩子学习不好,请家教,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另外,一个孩子身体不好,克服身体不好,仍然努力学习,很刻苦。家里父母是农民,没钱,爷爷又肝坏死,急需肝脏移植。在临考前,孩子边打工边学习,立志在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拿到奖学金为爷爷治病。结果考上了,而且拿到全省第一,拿到奖学金的那刻,爷爷死了,他把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试问,哪一个故事你觉得更好?肯定是第二个,为什么,因为情感的注入。
故事情节需要跌宕起伏,造成强烈的情感驱动力,从而打动读者(内心的震动)。所以好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波动,引发读者对世界,政治,人性,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2.冲突和矛盾永远是故事发展的要素
故事的发展是个因果链,冲突和矛盾是因果链中比较脆弱的环节,也就是说容易发生断裂而选择新的因果链的节点。这类节点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想,并且在情感冲突强烈的节点,也是最容易打动观众。比如《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千颂伊,弟弟,二号女演员之间的四角恋,因为恋爱的复杂性导致冲突(嫉妒),各人间情感的走向就是因果链的走向。每一次冲突,就是因果链的节点。由于节点的打开和闭合,造成故事的跌宕,从而产生情感驱动。人物身份和地位设置的巨大差异造成的驱动,都教授——超能力的外星人,千颂伊——国民女神,哥哥和弟弟——富二代,女二号——普通家庭出生,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异才构成矛盾的可能性要素,例如灰姑娘,罗密欧与朱丽叶,《继承者们》,试想,人物背景和地位都差不多,生活环境和需求都差不多,那驱动力何来?而剧本的“悬念设置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节点的交汇点。悬念设置点有两个,第一个都教授的真实身份(12年前一次车祸目击),第二个大集团继承人gege的犯罪事实(U盘的得失)。悬念的打破往往是高潮产生的条件。节点的重要性?为什么韩剧这么好看,一本本看下去停不下来的感觉。(古代章回小说)剧集之间的过渡,往往正式是节点的前后,一集结尾往往是节点之前(各个线索的谜题正要被解开时),紧扣读者好奇心,从而继续看下去。
3.效果是靠环境和人物烘托出来的
怎么去深化效果?比如一个人从钟楼掉下来(事件);一个人爬上的钟楼的顶点时,钟楼有100多米高,此时天下起大雨,电闪雷鸣,他涕泪滂沱,眼泪和雨水相溶都看不清他的模样(环境);下面有个女人带着个孩子在哭泣,一些市井人们纷纷议论,他是因为欠债而自杀!;这个女人衣衫不整,是自杀者的妻子,因为自杀者欠了一个财主的债,被逼卖身给财主,他赶到时女人已经被财主奸污了,结果他冲动把财主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复了仇怕连累家人)
4.要写正面的故事就先让故事向逆向发展(也是深化效果的方法之一)
激励人心的故事情节设置往往需要先把主人公推向困境,从困境推向绝境,把绝境推向死穴,在死地重生。
《开锁记》教师节,一虚荣老师,手捧一康乃馨,想骑车回家,刚好同学也骑车,打招呼,学生(手拿“开锁100问”)说:你也骑永久牌自行车啊!老师说怎么可能,宝马老婆在开,我今天开桑塔纳,拿钥匙对着对面的桑塔纳照了10分钟,没反应,可能电池没了。学生要求帮忙,只好妆模作样去开车门,打不开,学生说自己力气大,结果学生帮忙打,结果门被打开,“大白天还偷车不成,老师,你那快递费还没付!”学生见状先撤,老师开自己车时打不开,结果看了学生的书,暴力一下打开了,学生急了,重新回来说“老师,这是我的车,旁边那辆很像的车可能是你的”之后飞快骑走,“老师我什么都不知道,别挂我科”。通过这么个故事,康乃馨是老师自己买给自己的把老师陷入无限尴尬的境地,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老师那一点点虚荣心的同情。越是要同情一个人,就越是要折磨他,越是要得到爱情,就越要设置障碍,
5.小说的框架法则和叙述顺序的规律
剧本设计因为商业化的需求,为了迎合读者观众的心理,有一套完整的剧情框架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的打动观众。
科幻片框架:一个普通人,通过变异或改造成为超能力者,爱慕一个美女,而美女并不爱他。之后,科学狂人疯子制造反派人物,对抗,好人胜坏人,拯救世界,美女爱上英雄。(美剧为什么成为一个产业,因为他有个模式——英雄拯救世界,这么多蝙蝠侠,闪电侠,超人,猫女,x战警,神奇4侠,绿巨人,绿灯
侠这些好莱坞大片就是这么产生的。)
传记片,励志片框架:一个小人物(或成名之前),受尽折磨,被人误解唾弃,但扔不放弃,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
灾难片框架:世界因为病毒或某种不可抗因素将要面临毁灭,顶尖科学家(或能人,世外高人)被政府指名,团队配合,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玄幻剧框架:一个人,得到高人点拨,吃了仙草灵药,不断打boss升级,越搓越勇,最终打败大boss。
举例:当下比较流行的玄幻小说《斗罗大陆》《修真》,过去的漫画《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等
不同小说或剧本,故事的叙述顺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爱情剧,悲情剧,战争历史剧往往倒叙开始,中间插叙。喜剧和正剧均正叙。悬念剧往往先插叙或倒叙,引出主要人物后在正叙,中间补叙。
总结:从以上框架看来,其实写小说和剧本很简单,也是有公式可套的。
6. 无巧不成书
剧本小说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举例,一男一女刚不巧凑成不雅姿势或“亲密动作”时,被正派情人撞见,产生误会。搞笑片里有很多尴尬的产生就是通过这些“凑巧”来完成的。故事情节较强的小说同样。主要看小说的风格,但大多数虚构小说在故事情节里必然会制造一定的“巧合”,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将故事因果链闭合(故事的完整性和简约性)往往大结局(比如日式的推理剧尤多)时,反派正派人物以及无门无派人物都不约而同聚在一块——决斗,见证,庆祝。《飞狐外传》就是个结尾不封闭的故事,但这类故事是比较少的。
这里要说明一点,无巧不成书是写作的一大技巧,可以加快剧情,自圆其说,增加小说的可读性,但是这一技巧的滥用将造成剧情真实性下降。所以是把双刃剑,掌握“巧的程度”是考验作家功力的一个指标。
7. 小说的路线就是帮助主人公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
爆炸性的开场:约翰是个拳击手,老板要赞助他比赛,他的机会终于来了。第二天宾馆里醒来,旁边一个美女,一看已经死了。正慌乱间,门铃响了,门打开,她老婆走进来。她老婆惊叫:“约翰,你出轨啦,不仅出轨还杀人了!”……这种开场就是爆炸性开场,引发无数问题和悬念,美女是谁?谁杀了她?昨晚老板请客喝酒,怎么醉得不省人事?是否老板害他?老婆的误会怎么去解释?尸体是先藏好再报警,还是先报警?晚上还要比赛怎么办?一系列问题导出无数种可能性,于是,写作的动力就源源不断的来了,有一堆问题摆在你面前,你害怕写不出东西吗?
三.怎么写高考作文
1.高考写作六部曲
审题——文体——主题——脉络——素材——修改
A审题的四推敲法(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法——众所周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作文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宫”。话题作文则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别别窍的迷惑、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考生写什么东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这样,大多数考生再也不必为吃不透题意而焦急。审题难度的降低,目的是给考生搭建一个施展写作才华的舞台。 但是,话又说回来,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
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漫谈“动”与“不动”的辨证关系,抒写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推敲“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三、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2000年高考题,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2004年高考全国卷(山东等地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吉林等地用)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广西等地用)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宁夏等地用)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卷话题“语言与沟通”、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也是关系型的作文,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四、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B确定文体 (文体)
实用文体
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
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
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
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
文学文体
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戏剧——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
扩展提问:日记属于什么文体?
记叙文,因为是一种对人物事件的记录
那鲁迅的《狂人日记》属于什么文体?
小说,借日记的体裁形式来,通过人物来表现社会的黑暗。其实最早的《狂人日记》是果戈里写的,鲁迅因为搞翻译,把过去国外小说引入中国的契机了解到这些先进的国外小说,受到启发。所以不能根据题目就简单判断一种文体,还要结合内容,再比如拍成电影的《安妮日记》,改编过,是讲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屠杀犹太人,讲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就成了一种电影剧本,是戏剧类。再比如还有《史东郎日记》,讲一个日本士兵对侵华战争的忏悔,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可以当成一种作为史学记录。
常见文体的基本框架结构?
文体确定后,那我们就知道大致一个写作的框架。因为每种文体有对应的写作格式,我们需要掌握基本文体的格式要求。比如记叙文,六要素,哪六要素?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可采用简单的三段论,也可采用联想,类比论证)散文,记住一点,徘徊在记叙文和议论文或者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它的性质是简约,随意,糅杂。那说明文,应用文,戏剧,小说我们这里都跳过了,这些其实也很重要,但对高考而言,这种题材的发挥一般情况是不合适的,高考的文章说白了就和古代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一样,太跳跃式,或者太庞大的体系是不适用与考核的。要明确这点,否则小说家曹雪芹,冯梦龙,吴承恩这些大作家早就当大官了,其实在古代,小说家这种职业也不算太入流的,有些市井作家的味道,而诗人,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等或者文章高手董仲舒,韩愈,范仲淹等,这些才是正流。现在的话,很多东西都拨乱反正了,小说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写出名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C.确定主题 (主题)
回归正题,第二步,确定主题,那主题是什么?就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意在突出主旨,主题,也是文章的中心。一个公式:文章主旨=文章中心。那我简单出个题目,也是现代的一个社会时弊,比如我让你写老人跌倒不敢扶的问题,你所确定写的主题是什么也就决定你将要搜集的素材,素材的选取和分配的比重,素材怎样组合,才样怎样突出主题?这些是什么,是怎么写的问题!回到刚才的题目,反应了一个什么问题?是不是社会良知的缺失,那为什么会缺失,两方面,1扶人者的心理障碍(这个是由不道德的被扶者造成的),2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或者说处世哲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知道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这么一个社会现象。通过简单分析呢,我们知道了这本质上是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矛盾的问题。在一个人与人诚信体系缺失的大环境下,一个“普通人”的抉择问题?扶或者不扶。为什么说是普通人?(从本我,自我,超我论出发先解释人性)。题目可以取---人性的枷锁。题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你的主题你的中心,甚至如果主题很鲜明的话,直接用主题来代替题目都很ok的。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他就是个历史老师,他讲历史课很有趣,像说书一样,有点痞子讲课的味道,满口大实话大白话,所以你看他的题目不仅说明了我就是给你科普历史的,并且还很好的反应的他的写作风格。他说“黑社会就是有组织的一帮地痞流氓,国家就是比黑社会还大的,更有组织的一帮地痞流氓的集合,可以说是最大的黑社会。很浅显吧,但也很深刻!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历史就是两帮最大的黑社会在抢地盘,抢钱,抢女人的历史。”具体可能比我说的还有趣,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你可以停留在表面,把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的道理说清楚,分析透彻,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或者更加深入进去,分析出原因,还要找到解决方案:1.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2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体系的重新构建,那就更加深化主题了。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呢,我觉得比较典型,因为这几年的高考题目越来越有这种倾向,就是社会时事性,论辩性,考高命题组很喜欢取一个当下社会关心的时事问题,社会问题,让你展开论辩,支持还是反对,扶还是不扶?讲到这里,那我们也明确一点,如果碰到这种题目,主题一定要明确,所谓明确就是要确定一个方向,扶,还是不扶?千万不要模棱两可,这只能让你的文章失去观点,失去方向感,阅卷老师最烦这种文章,因为他理不清头绪啊,他看你的文章到最后本来以为你肯定支持扶,结果你说扶么最好,不扶也可以,那就完蛋。辩论你也知道,往往反方总是胜利方,比如人性善恶的问题,但是高考作文,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操控力或者说写作技巧,你还是稳稳的走正方的道,虽然是大众观点,但绝不会出错。这点很重要。
标签: 寓言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