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伊索及《伊索寓言》之二

大千世界 96 0

   之二、关于《伊索寓言》的各种古代外文本

   1.综述《伊索寓言》的各种古代外文本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伊索寓言》的各种版本,或许并不过分。幽默的是,凡是今人可以见到或者听说的《伊索寓言》,伊索却统统不知情。不然,他或许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名誉权吧。

   前面说过,虽然《伊索寓言》的原始作者是伊索,但我们不知它当时是否结集过,共有多少篇。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周作人在《关于伊索寓言》一文中的介绍:

   “伊索生存的年代据计算当在基督前五百七十年,比孔子要长一辈,最早的寓言则成于基督前三百年,中间有二百多年的间隔。这书名为《埃索坡斯故事集成》,是巴勒隆的台美忒利阿斯(Demetrios Phalereus)所编,他是亚列士多德的再传弟子,著过好些书,曾任雅典长官十年,晚年在亚力山大,帮助那里大图书馆的成立。原书收有故事约二百则,今已散失,但当时风行一世。在一世纪初,有希腊人在罗马为奴者名拜特路斯(Phaedrus),后被解放,以拉丁韵文写寓言五卷,共九十七则,附录三十二则,大抵取材于此,可以说是间接留存了不少。同时有拔勃利乌斯(Babrius)以希腊韵文写寓言共百二十二则,其抄本至一八四四年始被发见。四世纪时罗马人亚微亚奴斯(Avianus)又以拉丁韵文写寓言,得四十二首。以上韵文本三种均存,寓言原本自系散文,文人或改写为诗……”

   由此可知,世界第一种伊索寓言集名为《伊索(埃索坡斯)故事集成》,为台美忒利阿斯所编,约200则,直到公元前三百年——即伊索死去二三百年后才出现,伊索自然看不到,我们却也无缘,因为此书早已失传。要是当初有U盘,甚至5寸软盘就好了。

   后来,陈洪文在人文社1981年版《伊索寓言》译本序里,按顺序列出了一些著名的《伊索寓言》的古代外文本,现整理如下:

   公元前四~三世纪:《伊索故事集成》(近200则),雅典哲学家墨特里俄斯(即台美忒利阿斯)收集,已失传,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

   一世纪初:《伊索寓言》五卷,韵文,费德鲁斯(即拜特路斯)用拉丁文撰写。

   二世纪:《伊索寓言》,韵文,巴勃利乌斯(即拔勃利乌斯)用古希腊语撰写。

   四~五世纪:《寓言集》(即亚微亚奴斯),阿维阿努斯撰写;《罗穆路斯》,无名氏撰写。因它们在中世纪得到流传,伊索的名字反被人淡忘。

   1479年:《伊索寓言》,约150则,拜占庭的僧侣普拉努得斯于十四世纪初搜集,1479年方才印行,成为后世《伊索寓言》刊印本的主要来源。

   1546年:《伊索寓言》,罗伯特·史蒂芬出版,增加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抄本内容。

   1610年:《伊索寓言》,瑞士学者耐弗莱特刊印,包括梵蒂冈图书馆没发表过的136个,阿弗托尼乌斯的40个,巴勃利乌斯的43个。

   由于资料所限,我再找不到比这个更全的中文资料了,只能在王焕生为《欧洲寓言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所撰“前言”中找到一些对费德鲁斯、巴勃利乌斯等人及其译本的详细介绍。

   2.一种《伊索寓言》英译本前言中介绍的各种《伊索寓言》古代外文本及其作者

   不过,在乔治·菲勒·汤森牧师的《伊索寓言》英译本中,有一篇洋洋洒洒的前言,对各种古代《伊索寓言》的版本做了令我观止的介绍,由于实在太多,这里我只能简单编译出一些以上基本没有提到过的部分版本,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公元前300年:据说,雅典哲学家墨特里俄斯(Demetrius Phalereus,即台美忒利阿斯)编写了第一本伊索寓言集。

   一世纪初:据说,费德鲁斯(Phaedrus)生来就是奴隶,或者后来为奴,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给了他自由人的身份,他在公元一年开始,用拉丁语模仿伊索寓言,拉丁文撰写了五卷韵文。

   二世纪:巴勃利乌斯用古希腊韵文撰写了《伊索寓言》,巴勃利乌斯的身世不详,据说是小亚细亚人,爱奥尼亚的侨民,其出生和写作伊索寓言的日期均不可知。有的学者说他早在公元前250年就出生了,有的则说他死于235年,还有的说他与费德鲁斯同属于奥古斯都(公元前63~14)时代,因某种意外而双目失明。阿维努斯(Avienus)曾在十一世纪的一次辩论会上提到过巴勃利乌斯的名字,生活在十二世纪后半期的君士坦丁堡诗人约翰·泰泽(John Tzetzes)也曾提到巴勃利乌斯的名字。

   十四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叫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的修道士,收集了150篇伊索。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对此人的生平所知不详,只知道他也曾积极地参与公众活动,曾于1327年出使威尼斯,把伊索寓言带到西方,并因此被教会迫害。他被控告的罪行之一是给了巴勃利乌斯(Babrias)一份钞本,还亲自把伊索寓言诗译成散文;罪行之二是普拉努得斯根本没见过伊索寓言,只是以伊索的名义自己进行编造。在他的抄本里,大概有些是他自己编写的,或者属于同时代的作品,但多半都很可信。

   1453年后:一个叫洛伦佐·维勒(Lorenzo Valla)的著名意大利学者,将《伊利亚特》、《伊索寓言》等译成拉丁文,广泛印行。

   1475~1480年:普拉努得斯(Planudes)收集的《伊索寓言》,由巴勒斯(Bonus Accursius)印刷出版。

   1485年:卡斯顿将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译成英文,出版发行。

   十六世纪:《伊索寓言》从意大利传到德国。在宗教改革时,伊索寓言因曾被用于讽刺罗马天主教,得到了广泛流传。德国的奥格斯堡教派(Confession of Augsburgh)组建者之一卡梅鲁斯(Camerarius),曾为塔比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bingen)的学生将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译成德文,因为他曾在该校做教授。德国著名神学家马丁路德(1483-1546),也曾将20篇伊索寓言译成德文。

   1546年: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再次印刷,增加了一些别本内容。

   17世纪早期:伊索开始向全世界传播。

   1610年:瑞士学者耐弗莱特(Isaac Nicholas Nevelet)第三次印刷普拉努得斯收集的《伊索寓言》,题为《Mythologia Aesopica》,做了非常完善的补充,一并收入其余各种早期版本的伊索寓言,另外包括136则新从梵蒂冈图书馆里发现的伊索寓言,40个阿弗托尼乌斯(Aphthonius)编写的伊索寓言,43个巴勃利乌斯(Babrias)编写的伊索寓言,还包括费德鲁斯(Phaedrus)等人的拉丁韵文版伊索寓言,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收罗齐备的伊索文集。流传得非常广泛,几乎像《圣经》一样,不管犹太教,异教徒,穆斯林还是基督徒,统统都喜欢读。

   1844年:发现了一份真正的巴勃利乌斯版伊索寓言抄本,共分两卷,第一卷收录125则,第二卷收录95则,不久被整理出版。

   1846年:一位叫乔治·康维尔·利维斯(Sir George Cornewall Lewis,在林肯学院、牛津大学做过学者)的牧师及翻译家将巴勃利乌斯版伊索寓言抄本译为英文,在牛津出版。1857年,译者对译文进行了修订,在伦敦出版。

   3.为什么说各种《伊索寓言》的版本都未必近似原貌

   由以上粗译可知,每个接触过伊索寓言的收集者、作者或者出版人,都有增删、篡改伊索寓言的可能,故各种《伊索寓言》的版本都未必近似原貌。按照这篇前言作者的说法,在流传过程中,伊索寓言的确一点点地被增删过,除用部分可以考证的篇目加以说明外,作者还根据一件史实提出了一种理论根据,现粗译如下:

   安提俄克(古叙利亚首都,现在土尔其南部)的一个修辞学家Aphthonius,在315年曾经写过一篇论文,用拉丁语转述了一些伊索寓言。这些译文很值得注意,因为它说明当时伊索寓言已经开始得到流传。当时,很多修辞学家和哲学家通常用伊索寓言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它们不仅仅讨论它的内容,也想把它改得完美,这样,便为后世的各种伊索寓言版本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点,也能说明伊索寓言曾经得到过删改,因为,根据这篇前言可知,伊索寓言的译文曾经被教会利用过,作为攻击另一教派的工具,或者宣传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徒们很有可能把部分伊索寓言改编得符合自己一派的教义,甚至给它增添一些新内容,就如同玄奘取经的经历后来被彻底神话一样,教徒们的良苦用心,总是无微不至的。

   4.巴勃利乌斯并非《伊索寓言》的唯一作者

   自然,以上提到的这些跟《伊索寓言》有关的作者、编者等,多半也都可以算是《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我们说《伊索寓言》非一人所撰,原因即在于此。

   据这篇前言介绍,人们对《伊索寓言》很早就开始怀疑了,认为它并非仅仅伊索所撰。1610年印刷《伊索寓言》的瑞士学者耐弗莱特就曾说过,巴勃利乌斯应为《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有趣的是,这个看法后来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按照这篇前言的介绍,在耐弗莱特的基础上对巴勃利乌斯大加肯定的是一位法国耶稣会会员 弗朗西斯(Francis Vavassor)。他发现,《伊索寓言》中的《猴子和海豚》(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这一篇里提到的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在伊索死后两百年才出现,因而进一步认为,巴勃利乌斯是《伊索寓言》的全部作者或者搜集者。

   到十七世纪末,一个叫本特利(Dr. Plichard Bentley)的英国学者查阅了所有的伊索寓言版本,然后认为巴勃利乌斯才是《伊索寓言》的原作者,伊索等人都不是。不久,他遇到了一个

  一个来自牛津大学的反对者博依勒(the Hon. Mr. Charles Boyle),彼此书信往来,专门辩论伊索寓言的作者问题。1776年,一个叫托马斯(Thomas Tyrwhitt)的英国学者,根据自己在牛津图书馆发现的所有伊索寓言诗,出版了一篇关于巴勃利乌斯的论文。

   5.简谈《伊索寓言》的其他作者

   如今,多数学者却一致认为,巴勃利乌斯也仅仅是《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而已。此外的作者还有很多,如《鹰和夜莺》(Hawk and the Nightingale)的作者是赫西奥德(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鹰和箭》的作者是著名的埃斯库罗斯等等。就连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在临死前也曾“染指”过伊索寓言,将它改成了诗歌。这件事,可以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查到。现在就从杨绛所译的《斐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中抄出一点:

   “我的朋友啊,我们所谓愉快,真是件怪东西!愉快总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联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怨家,谁也不会同时候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而追到了,就势必碰到那一个。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我像啊,假如伊索想到了这一点对,准会编出一篇寓言来,说天神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有办法,就把两个脑袋栓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

   这段话,是柏拉图假借斐多之口写出的一些苏格拉底在监狱中的对话。有趣的是,《伊索寓言》中果然有一篇体现“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这种思想的寓言,即《渔夫们》(The Fishermen),今将英文本试译如下:

    几个渔夫一起拉网的时候,感觉网特别沉,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他们的收获一定不会小。等到把渔网拽上岸,才发现里面除了砂子就是石头,连一条鱼都没有。他们全都垂头丧气,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因为事实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最后,其中的一个老渔夫说道:“伙伴们,别难过了,我一向认为,悲伤和欢乐始终都是一对双生的姐妹,咱们也应该这么想,刚才就算是提前欢乐了一场,现在感到悲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篇寓言,虽然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但意义却比较积极,有如恐怖海峡乐队的那首《Why Worry》,歌词尽管有一丝哀伤,却能够给人以温暖,尤其是结尾几句。这里偷个懒,只译出最后几句:

   Baby I see this world has made you sad

   Some people can be bad the things they do

   the things they say

   But why worry

   There should be laughter after pain(痛苦过后是欢笑)

   There should be sunshine after rain(暴雨过后是阳光)

   These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the same(事情往往是这样)

   So why worry now (现在又何必忧伤)

   哇,跑得太远了,再回到《斐多》上来。按照斐多的叙述,当苏格拉底提到伊索以后,一个叫齐贝的人说道:“嗨,苏格拉底,我真高兴,你这话提醒了我。你把伊索寓言翻成了诗,……”

   接着,苏格拉底谈到了诗,其中有这样几句:“然后我想,一个诗人,……还该创造故事。我不会创造故事,就把现成熟悉的伊索寓言改成诗。”

   这句话,可以说明苏格拉底同伊索寓言的关系。

   6.小结

   最后,还是用周作人在《关于伊索寓言》里的一句话对以上种种作一个总结吧:

   “希腊的寓言虽然写着伊索的名字,可是没有一篇可以指得出来确是他的作品,不但这里边分子复杂,而且记录的年代较迟,与他本人也相差很远了。”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根据篇数的多寡来判断某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是否完备,或者更接近《伊索寓言》的原貌,因为在《伊索寓言》里,既包括伊索所处时代的作品,还混有不少后人陆续添加、删改的作品,甚至包括一篇采自《圣经》的寓言故事。这些,恰好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伊索仅仅是《伊索寓言》的集体创作者之一,而非其唯一作者。

   23:34 05-3-31肖毛

标签: 英文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