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解密

大千世界 149 0

                 一则寓言造成千古奇冤 一则寓言惊现历史恩怨

                         “叶公好龙”解密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宝库中,有很多假托虚拟的人物或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虚构的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而《叶公好龙》的寓言却是一个例外,这则寓言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第五》: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则寓言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但实际并非真正爱好,甚至于还畏惧它。

  说到龙,其实不仅叶公好之,作为中国人自古至今几乎人人喜欢,因为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嘛。就是现在,很多人的家里仍然有“龙”的踪迹,如:被面有龙的刺绣,家具有龙的雕刻等等。当然叶公的好龙与我们相比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他“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但真正让叶公好龙流传千古还是因为“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致使两千余年来,叶公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其实就算是“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不是都喜欢龙吗?如果面目狰狞的真龙也这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哪个不会吓得半死?就是孔子也好,子张也好,刘向也好,概莫能外,哪怕是“真龙天子”也会魂不附体。古今不是有很多喜欢画虎的画家吗?倘若一只真虎闯进他的家门,他不吓得屁滚尿流才怪。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它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而作为一种动物实体,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纯属虚构,就连“子张见鲁哀公”一事在其它书籍中也找不到痕迹,但刘向却在故事中言之凿凿地指名道姓说这个人就是“叶公子高”,那么“叶公子高”是虚构的人物吗?不是,历史上确有叶公子高其人。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因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之战中屡建战功,后战死沙场,楚昭王便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尹,长官),史称叶公。“叶”,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旧县乡,春秋楚地,此时“叶”还没有成为姓氏;“公”是王以下的最高爵号,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楚国无郡之设,县便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

  叶公到了叶地后,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并修建了东、西二陂两大水利工程。他的励精图治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东、西二陂的修建比魏国的西门豹治邺修漳水十二渠早五十多年,比闻名于世的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更是早两百多年,开创了我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除了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叶公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治水的先驱了。东、西陂遗迹至今尚存。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令尹(相当于总理)子西、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子期被杀于朝,楚惠王逃到楚昭王夫人府中。白公胜自立为王,楚国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公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来被白公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公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纷纷阵前倒戈,一起杀入城中。叶公救出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为后来楚国的稳定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定叛乱后,叶公位极人臣,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集楚国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白公叛乱期间,北方的陈国和南方的越国都乘机入侵楚国,为重振国威,叶公决定发动反击。他力排众议,选拔公孙朝为将,一举击败陈军,进而灭掉陈国,把陈国改为楚国的一个县。叶公亲自率兵攻打越国,讨伐东夷,迫使东夷与楚国结盟,从而扩大了楚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的叶公深感年轻一代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便决定把权力交给他们,这样更有利于楚国的兴旺。于是他激流勇退,毅然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然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叶公的事迹在《史记》、《左传》和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多有记载,说明叶公当时在华夏已享有崇高的声誉。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

  这么一位深得朝廷嘉许,深受百姓爱戴的历史名人却在几百年后被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泼得满身脏水,背着黑锅遭受千夫所指,落得千古骂名。这是为什么?

  此事还得从孔子周游列国说起。

  毋庸置疑,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在他生活的年代他却有着极不顺畅的政治经历,他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满腔报国热血,更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做了很多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年过半百的孔子迫于形势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东奔西走十四年,时而被他国重用,时而遭陷害,遭监视,遭围攻,遭冷遇,遭驱逐,遭扣留,遭围困,多次遇到危险,甚至险些丧命,真是“累累若丧家之狗”,就连孔子自己也说:“谓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六十二岁的孔子带着学生来到叶地,因为“是时,楚昭王贤,叶公贤,孔子欲用楚,故如叶……就叶公”(《论语正义》转引《乡党图考》),叶公治叶期间政绩卓著,当时天下名士如接舆、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等都云集叶邑,得到叶公重用,再说孔子和叶公互相仰慕已久。叶公非常客气地接待了孔子,在相处的几个月中,他们一起探讨治国方略,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但后来他们在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叶公说:“我们这儿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告发。”孔子很不以为然:“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不是这样的,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坦白直率隐含其中啊!”叶公是崇尚法家的,提倡大义灭亲,主张法不私亲,不阿贵,纲常人伦不能置于法律与百姓的利益之上,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才是正直的人。据诸多古籍所载,叶公的这一理论得到晏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的肯定。孔子则注重亲情伦理,反对大义灭亲,他强调的是父子应该互相隐瞒,不能破坏纲常人伦。一天叶公私下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啊?子路无言以对,事后孔子跟子路说:“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因为这种根本观念的分歧,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久,孔子便带着学生很扫兴地离开了叶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的,从而成为西汉武帝实行封建思想统治的政策,儒家思想一跃而居中国统治地位,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理所当然成为圣贤。后来汉宣帝还下了诏书,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父子相隐,虽然通过统治者的治国实践,孔子“父子相隐”等一些不适合治国的言论被逐渐淡化,程朱“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大义灭亲”等接近叶公治国理念的提法反而被统治者接受,但在当时却被汉儒们抓住了时机,发起了对叶公“直躬论”的猛烈攻击,说他是“毁誉教,谤圣人,抗衡中国”,简直是大逆不道。我想宽容大度的孔子若在天有灵是不会同意他们这么做的。其徒子徒孙对当年孔子在叶地求官碰壁一事耿耿于怀:人人都说你叶公敬重人才,爱惜人才,可真正的济世之才孔圣人慕名而来时,你却不敢接纳,你并不是真正爱才,你是假爱才,其实你骨子里是怕人才的。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向炮制的《叶公好龙》便出笼了,这样既为孔子争回了面子,也为儒家后人出了口恶气,但却使叶公蒙受了两千多年的不白之冤。

标签: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