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帖 读《韩非子》

大千世界 93 0

  读书志第四十部?《韩非子》

  一、《韩非子》与韩非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一部思想著作,共二十五卷,五十五篇。战国末期韩非撰。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韩非,姓韩,名非。约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他因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喜好刑名法术之学。有感于韩国的日益衰弱,上书变法,未被采纳。“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立说,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至秦国,备受秦王赞赏。韩非使秦,被李斯、姚贾所谗入狱,服毒自杀于秦。

  二、《韩非子》的思想内容

  《韩非子》原名《韩子》,因与唐代韩愈相重,唐以后改称为《韩非子》。《韩非子》一书有个别篇为他人所撰,还有些篇中有他人掺入的段落和内容,但大部分为韩非自著。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成篇的论文集辑而成,除个别篇外,篇名皆表明改篇主旨。《韩非子》一书主要阐述了韩非以君主专制主义为基础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和主张,以及他的进化历史观和讲求实际 哲学思想。

  《五蠹》、《显学》、《诡使》诸篇主要阐述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韩非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及商工之民为五种蛀木的蠹虫,认为他们无益于耕战为害于国家。他又进一步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和措施。认为时代变了,治国措施也要变,应以法治代替礼治,以官吏代替师儒,以耕勤之民,力战之士为贵而当赏,以五蠹之民为贱而当除。《显学》篇以儒、墨为显学,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攻击和驳斥,认为它们的学说不合时务,无益于当世。《诡使》篇则更明确地指出:“道和者乱,道法者治,”主张明智的君主必须禁止儒家等有害于耕战之人,而尊崇能耕善战之士。

  三、韩非的法术势的法家思想及措施

  《定法》、《难势》、《有度》、《二柄》、《观行》、《用人》、《六反》、《心度》、《爱臣》、《主道》、《八奸》、《亡征》、《八经》、《说疑》、《安危》、《守道》、《备内》、《三守》十八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反复详尽地论述了加强君主的专制地位,实行法、术、势的法家思想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定法》篇分析了申不害、商鞅的法与术,并加以修正、综合。认为,法与术好比衣与食,二者不可偏废。他对法和术都下了定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是公开与臣民的,术则独用于人主。徒术而无法,臣下将无所守;徒法而无术,又不能济法之穷。因此,韩非不满足于申、商偏于一面。

  《难势》篇接受了慎到的“势”的主张,认为,能抱法处势,则可以收治强之效。但又认为慎到的“势”局限于自然之势,而不知以人为之势补偏救弊,主张法与势相互结合。

  《有度》篇强调法度是治国之本,并提出“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突出了法制的精神,在这里,韩非首次提出了“法制平等”思想。

  《二柄》篇阐明了君主必须牢固地掌握赏罚的生杀予夺大权,不可为臣下所窃用。

  《六反》篇则进一步认为,君主的赏罚往往会因世人的舆论而出现偏差,因此,必须先明辨世人毁誉的不足作为根据,才能使赏罚不致于颠倒。并且具体阐明治国须用威严而废恩爱,厚赏才足以劝善,严刑才足以止奸。

  《观行》篇强调君主要努力提高知人观行的能力,才能不致迷惑而措施失当。

  《用人》篇主张君主立可为之赏,没可避之罚,以结上下之恩,亦即以缓和君臣的矛盾。

  《爱臣》和《主道》两篇在思想上略同,都是讲述君主蓄驭群臣之术。韩非认为,术就是“万物之始,是非之纪”的主道,是“自然之道”。明君守之以静待动,以晦待明,以虚待实。

  《心度》篇以“心度”标题,旨在明示刑法的重要,阐述明主治国以明赏严刑为劝禁,法禁须与时为转移的道理。

  《亡征》篇则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教训的总结概括,着重指出采取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八奸》篇讲人臣之所以成为奸恶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和“四方”,以示君主防备。

  《备内》篇强调要防备后妃和嫡子被奸臣利用来劫君弑主。

  四、韩非的哲学思想

  《解老》、《喻老》两篇是韩非的主要哲学论文。他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改造,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道”是道家的主要哲学范畴,韩非则给予了自己的改造。一方面,他承认道是万物的本原,即道是“万物之所以成”。另一方面,他又说道是万物的总规律,即,“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理是前期法家的一个哲学概念,韩非把它赋予了新意。他说“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又说“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故不可以相薄”。理,是万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它与道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所谓“道尽稽万物之理”。道无固定的形态,随时间而迁移,与理相适应。他以“体道”、“履理”的目的,认为只有“体道”,才能“智深”、“计得”,从而“能御万物”。他强调“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弃道理而妄举动者,无不失其民而亡其货”。

  五、韩非的驳论——论难

  《难一》、《难二》、《难三》、《难四》篇在体裁上属于一种。“难”是辩驳的意思。韩非取历史传说中的故事与言论加以辩驳。他所难有二十余事,以其文长,分为四篇。每发一难,都假借或人之辞,例用“或曰”二字发端。这些论难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明法治的观点。由于通过历史故事来讨论,更加强了说服力。这种写作手法,后世沿用为一种文体。

  六、韩非的储说文—“连珠体”

  《内储说上?七术》、《内储说下?六征》、《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下》、《外储说右上》、《外储说右下》六篇也是体裁相类的一种。“储”是积蓄之意,“说”指传说故事。本题用许多流传故事,说明人君用法术之利和不用法术之害。由于篇幅过长,分为内外两大篇。《内储说》又分为上下二篇,《外储说》又分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各篇所述思想各有所侧重。这几篇的写作方法,都是先总叙大纲,后分叙条目;先立说,后举例,虚实相参,议叙相间,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夹叙夹议文章。这也是论说文的一种形式。旧本以论说部分为经,举例部分为传。经、传两部分是有机的统一体。一篇文章把许多故事组织在一起,发展到汉代,便产生了“连珠体”。

  《说林上》、《说林下》也是一组。“说”指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林”是集合之意。《说林》就是传说故事集。由于篇幅过长繁多,分成上下两篇。韩非采录这许多故事,可能是为写作论文时做说明材料用的,实际上,应该是韩非收集的论据库。

  七、《韩非子》的地位和特色

  《韩非子》一书是先秦诸子中卷帙最为浩繁者之一,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仅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社会历史、法制等思想,具有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研究价值。而且,此书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韩非在论述其学术思想时大量征引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传说、历史事件、人物言论等,这些材料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宝贵史料。

  《韩非子》一书在语言和论述技巧上也颇具特色。语言简洁、议论犀利、文字冷峻。论述手法多变,有论说体、有问答体、有叙述体,大量采用历史故事、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说明政治理论,因而显得生动、活泼。其中,许多寓言故事,如“矛盾”之说、“守株待兔”等流传至今,脍炙人口。《韩非子》是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佳品。

  评:韩非著作五五篇,法治思想大可观;“

  论难”“储说”连珠体,言简论犀变多端。

标签: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