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寓言《两小儿辩日》赏析(马 达)(转载)

大千世界 108 0

  我国古代儿童寓言的开山之作

  ——列子寓言《两小儿辩日》赏析

  马 达

   《两小儿辩日》原文见《列子·汤问》为便于读者理解和赏析,现将拙译转抄如下:

  孔子到东方去旅游,看见两个小孩子在辩论斗口,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们近些,中午的时候离人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些,中午的时候近些。”

  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只有盘子那么大。这不是离得远的看起来小,而离得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凉飕飕的,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发烫。这不是离得近的感到热,而离得远的感到凉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也判断不了他们究竟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子笑了起来说:“谁说您知识渊博呢?”《列子寓言选》39-40页

   《列子》的这篇寓言,取材于战国初期流行的民间故事。经过列子的加工和再创作,使这个故事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何时距地最近所进行的实际观测和科学探索。东汉桓谭《新论》中也有这个故事。桓谭《新论》宋时已佚,清代学者严可均有辑本,辑本中载这个故事说是桓谭“小时闻闾 卷言。”可见这个故事本出自民间,最早将这个故事记下来的是列子。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八也载了《两小儿辩日》故事,故事之末,张华特地说明“亦出《列子》,是可信的。有的学者认定《列子》是伪书,却说“亦出列子”四字,不是张华写的,而是张华以后注《博物志》的人写的注语误为《博物志》原文,这种说法纯系猜测之词,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古代很少儿童寓言,以儿童为寓言主人公,反映儿童日常生活的绝无仅有。《两小儿辩日》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儿童寓言的开山之作。这篇寓言以两个小孩子为寓言主人翁,他们热烈地争论究竟是太阳出来时离地近还是中午离地近,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遇见孔子东游经过这里,请孔子裁定究竟谁的意见正确,孔子竟不能判断。东晋张湛《列子注》在这个故事后面的注语说:“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唐人卢重玄《列子解》说:“夫不决者,非不知也,世人但以问无不知为多,圣人以辩之无益之劳实亦多矣。”张卢注解都在为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儿辩日的问题作辩护,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太阳究竟是日出时离地近还是中午离地近,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许多自然学科领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科学的发展还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在《两小儿辩日》的注释部分附录了发表于195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的戴文赛的文章《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戴文说:“主张中午太阳离人们近些的根据是,中午阳光比早晚热得多;主张早晚太阳离人们近些的根据是,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得多……这两个争论者的根据,拿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都是站不住的。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些,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较少之故。”戴文还详细分析了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会有不同的诸多原因。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这样看来,孔子不能回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由于孔子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或者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科学的发展还没有具备掌握这方面的正确知识的可能。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什么人,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知识渊博的人,也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我们所不知道的,要比我们所知道的多得多。孔子深知此理,所以他总是“学而不厌”地勤奋学习,力求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深邃。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他在知识问题上采取的求实和诚信态度。他决不自炫多知,也决不不懂装懂。在这篇寓言中,两小儿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们近,还是中午离人们近,请孔子判断究竟谁的看法正确。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时代局限,使孔子没有可能对这个问题 有透彻的了解,他就老老实实地对这个问题不作出肯定的判断和回答。孔子大圣,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远不如孔子知识渊博的一般人,就更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了,而这也就是这篇寓言的深刻的寓意和它所给读者的启发作用。

   这篇寓言艺术手法突出之处,首先是作为儿童寓言,不但破天荒地以少年儿童作为寓言主人翁,而且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紧紧把握了儿童心理的特点。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所形成的时代的局限,人们对太阳究竟是早晨离地近还是中午离地近,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理由,这些看法和理由,都是出于人们是直接观测和亲身体会,因而是比较肤浅的,也是没有把握的,用儿童作为寓言主人翁,他们阅世不深,说话没有顾忌,又有浓厚的好奇心,所以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陈述自己哪怕还很不成熟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这篇寓言中两小儿在孔子面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正是儿童在成长期心理特点的表现,寓言结尾处两小儿竟然讥笑孔子“谁说你知识渊博呢?”更反映了儿童的无视权威,胸无城府,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的童趣,也使得寓言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

   其次,这篇寓言根据寓言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打破一切清规戒律,把大圣孔子放在配角的地位。通篇寓言都是两小儿在唱主角,在发言、在辩论、在笑。孔子只在开头时交待了他东游时,遇见两小儿辩斗,引出整个故事;而在故事的结尾,竟受到了两小儿的讥笑。

  孔子在生前就被人们称为圣人,有显赫的名声。这篇寓言用孔子当配角,有利于故事的发展,是一种反衬法。用孔子的严肃认真反衬两小儿的机智和天真。两小儿争论的问题连大圣孔子也不能回答,反衬了这个问题的高难度和重要性。

   在这里,应该重视和注意的是,孔子在这篇寓言里起了反衬作用,决不能因此认为孔子在这篇寓言中是反面人物。如果这样,就把寓言赏析简单化、庸俗化了。恰恰相反,这篇寓言是把孔子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这篇寓言所要表现的正是孔子作为一代宗师的谦逊好学,与人为善的态度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信和求实精神。

   如上述,把这篇寓言作为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儿童的开山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标签: 马的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