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晓:通俗语言讲出高深学问——读刘正山新著《寓言经济学》(转载)

大千世界 89 0

通俗语言讲出高深学问

    ——读刘正山新著《寓言经济学》 

  章林晓

  财经文字都有阅读门槛,经济学专著更是深奥难懂,这是社会大众对财经文字和经济学著作的普遍成见。刘正山先生的新著《寓言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应该能够一扫社会大众的这种成见。

  善于把错综复杂的财经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经济学者在国内甚至在全球也并不多见。因为这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驾驭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刘正山以他的《寓言经济学》,再次证明他是这为数不多的经济学者之一。

  《寓言经济学》选取现行语文教科书中36则中国寓言故事,通过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述,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地还原了这些寓言的原始本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些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背后隐含的诸多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雄辩地说明这些寓言故事,从今天的眼光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洞察世界的模型,与现代经济学的图表模型和数字模型,无非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

  这本书不仅成功打通了“中国古代寓言”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贯通”桥梁,更重要的是在打通这条“贯通”桥梁的同时,能够让读者在喜闻乐见的阅读快感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得到学习,学习到研究经济学的路径和要诀。

  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刘正山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史(制度变迁)、投资学、房地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等诸多领域取得独到见解的心得体会。譬如,《“荆人涉澭”启示经济学方法论》开篇就说,从本质上讲,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荆人涉澭”的“标记”,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理论是可以解释、预测现象的。但是,现实社会就像“澭水”那样,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在经济学大师的论著和讲话中,约束条件或者说前提条件,确实都可以说是如影逐形、如影相随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其实并不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对千变万化约束条件的洞察。可惜的是,在许多中国经济学者的文章和演讲中,约束条件却成了稀罕之物,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年来某些经济政策的无的放矢,一些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差强人意,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寓言经济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约束条件的如影逐形、如影相伴。不论是在论述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身边小事,还是在讲述当前宏观经济面对的焦点热点问题时,都自始至终让约束条件如影逐形、如影相伴。这自然需要借助作者对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仔细的观察和超强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由“杨布打狗”看经济物品的区分》中,刘正山就洞烛入微地指出了厉以宁、梁小民等学者所谓股票、黄金等属“需求定理例外”的物品,其错误就在于没有看到附加在这些物品上面的“其他条件”,一旦这些物品有了附加的“其他条件”,“白狗”也就变成了“黑狗”;在理解或应用需求定律时,如果将“白狗”与“黑狗”这两类完全不同的经济物品相互混淆,就很容易得出股票、黄金等经济物品例外于“需求定理”的错误结论了。

  在这本书中,刘正山一如既往地沿续了他不畏权威的个性特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刘正山不仅多次指出了学界前辈、同行的诸多谬误,更重要的是他还告诉读者,作为一条经济“规律”,如果同诸多的“事实”相违背,无法真正解释现象,则这规律必定是伪规律或者说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写作和信息传递的门槛降到了最低点。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全民写作和阅读时代的到来,让昔日的财经话语权掌握者感到失落和震惊。面对普通读者对经济学家由崇拜到质疑再到冷嘲热讽,有些经济学家为博眼球名声,不光迎合媒体敢谈任何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任何问题,甚至不惜赌咒发誓而斯文荡然无存;而更多的经济学家则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躲进书斋更加脱离经济生活现实。刘正山却“不识时务”地选择“入世”,成为经济学的“布道者”。

  譬如,在《“庖丁解牛”:洞察世界的技巧》中,刘正山更是向读者简明扼要地指出,如果明白了“庖丁解牛”的道理,你也可以成为很好的经济学家。实际上,经济学是很“简单”的,你完全可以自己构建模型。经济学最重要的是理性假设,即有选择的时候,选他认为的最好的。也就是说,分析问题的时候,你要考虑谁在做决策,面对的现实条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可能是错误的,你所能坚持的只有“理性”,这一假设即为经济学的“体”,而各种不同的理论是“用”,……

  刘正山的《寓言经济学》,不仅对广大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钻研经济学会有很大裨益,对今天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者和制订者来说,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 新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