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格林童话遇到卡列琳娜

大千世界 107 0

当格林童话遇到卡列琳娜

  我的青春与爱三部曲

   当笔者信马由缰地在草稿纸上写下如上题目的时候,他也不禁会问,他们有什么关系吗?难道格林童话与卡列琳娜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对吗?众说周知,格林童话是你所能想到的对爱情最为浪漫主义的表达。王子是永远的正义而坚强,英俊而多金;公主是永远的貌美而善良,聪慧而专情,甚至作者都不愿你从他为你编制的这场爱情美梦中醒来,于是乎便在文章的最后永远用上王子与公主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样一段说辞来草草收笔,为了他理想中的爱情而把那“没羞没臊”的婚后生活隐去不谈。我不敢说这对于少男少女们的爱情观会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琼瑶阿姨肯定是受害者之一。反观卡列琳娜,她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琳娜》中的女主角,她为了追求心中的真爱而经历了“劈腿”与“被劈腿”的悲惨爱情生活,最后选择了诗人海子的那种死法。现实主义的精神可谓是彰显无遗,列夫想要表达悲剧爱情的创作意愿也不言而喻。由此我看得出来,现实主义作家与浪漫主义作家间的最大区别乃是,他们有一颗更能摧残读者的心脏。然而在此我并不希望探讨哪一种爱情更美好,更真实,更缠绵悱恻,动人心扉,而是要说爱情与万事万物一样都不只是一个平面,爱情不是只有格林童话中的从一而终,也不是只有《安娜卡列琳娜》中的半路夭折,始乱终弃。事实上,爱情有更多种形态,更多种风情,其中一些与我们的青春有关,与时代,与地域,与我们焦躁不安的心灵有关。有这样三部小说,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曾给与过我心灵的震撼,因而在此,我成它们是我的“青春与爱三部曲”。

  一 黄金般的时代,黑铁般的爱情

  “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小波

  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和小说这种体裁的专业观点,我不愿意并且也没有证据认定“王二”就是作者他本人的化身,那好吧!“王二”不是谁,“王二”更不是王小波。王二只是一个在特殊年代,荒诞的背景中的千百万青年人中的一个而已,他们只身一人,背井离乡,踏上上山下乡的“改造”之路。他们孤寂不安,没有方向,没有梦想。偶尔间看破世事又大多不敢言说。就这样在外面世界的强大压迫下,将视角投射到亚热带的风尘中,王二,陈清扬两个破碎不整的心开始相互吸引,直至完成了王二口中的“革命友谊”,他们忘却了整个世界在破鞋的辱骂声中用这样看似疯狂的举动做着歇斯底里的反抗,纵然遍体鳞伤,身败名裂也从不胆怯。

  王小波成熟的运用现代派手法,在不同的时空,回忆与现实之间做着灵活的转换,而男女主人公也在这诸多的时刻,诸多的场景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灵肉结合。可是看到此处,你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之间是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不羁之恋,是纯粹的肉与缠绵,生理所需还是真正的爱情。作者一直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带领我们陪他一同走过云贵高原的山谷,河流,晨雾,晚霞,时而做着青年时代的回忆,时而憧憬着未知的将来。全文直到最后,才由陈清扬的信点明,陈清扬是爱上了王二的,但是时光不会倒流,缘分尽了也不会再有,“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以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文章用这样一句冰冷的句子做结,读者只能在无尽的回想与叹惋中体味着王二以及千万与他相似的人们所共同经历过的那个黄金一般的时代,以及那锈迹斑斑的黑铁爱情。

  二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找寻动物凶猛

  我先是在新闻上得知了青岛的一位名叫夏雨的普通男孩威尼斯称帝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然后满怀敬意的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堪称经典的电影,最后在我第二次观影的时候,很偶然的在片头字幕上看到了如下几个小字:改编自《动物凶猛》——王朔。事情总是这样,在本末倒置的顺序下最后才发觉他的源头。王朔,我的简介版本如下:新闻多过创作本身,炒作技术高于写作功力的曾经的畅销书作家。北京人士,向以“痞子”自称,文风轻松调侃,在素来看重思想性教育性的中国正统文学界中地位低微,时遭白眼,或否可在文学史中留一名号仍纯争议。

  《动物凶猛》讲述了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对异性,对性,对爱情的困惑和在兄弟义气和女孩之间痛苦抉择的这样一个似乎具有普遍意义,并被广泛应用的故事。但《动物凶猛》为之冠以了中国式的革命式的标签从而再次得以成功的表达,这与王朔不俗的文学表现功力是分不开的,这个类似于少年维特似的故事被搬到了中苏关系破裂,举国皆兵的时代,场景也不是欧洲的庄园而是革命时期的北京军区大院,那主角也不是彬彬有礼的绅士维特,而换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整日游荡在京城大街小巷的顽劣男孩。王朔采用虚虚实实,想象与现实交替的手法,展现了男主角对女主角朦朦胧胧但深刻坚定不可断绝的爱,直到最后生日宴会上那虚实已不再重要的爆发,男主角完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成长。文中的最后部分:“ 我抽抽嗒嗒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饮泣”。我不禁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窗外阳光灿烂,万物皆美好,一个男孩拼命挣扎在爱情,友情,理想,未来的水中,努力张开双手……

  三 永远的杜拉斯,不朽的《情人》

  “汽车开到渡船上,我总是走下车来,即使在夜晚我也下车,因为我总是害怕,怕钢缆断开,我们都被冲到大海里去。我怕在可怕的湍流之中看着我生命最后一刻到来。激流是那样凶猛有力,可以把一切冲走,甚至一些岩石,一座大教堂,一座城市都可以冲走。在河水之下,正有一场风暴在狂吼。风在呼啸。”夜晚,少女站在一条正在横渡湄公河的轮渡之上,她自顾地望着远方。然而故事正在发生,就像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此刻她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而那观风景的正是一个中国小伙子,即便没有惊鸿一瞥,也没有回眸一笑,但只消是一个背影也无法阻挡一颗爱她的心的燃烧,在南亚的雨林之上,中国小伙子爱上了身处异乡的法国少女。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女作家独有的细腻和西方现代派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处好似湄公河上烟雾半朦胧的青春与爱的故事,大段的心理描写没有托大杂糅之感,回忆与现实交相辉映,母亲,哥哥,情人,回环往复的形成一个巨大的思维脉络,推动故事发展。毫无疑问与前两部作品一样,这又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恋爱,而情人也最终卷入了时间的洪流之中正如最后一段:

  战后许多年过去了,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还要写书,这时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是我。她一听那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他是但怯的,仍然和过去地样,胆小害怕。突然间,他的声音打颤了。听到这颤抖的声音,她猛然在那语音中听出那种中国口音。他知道她已经在写作,他曾经在西贡见到她的母亲,从她那里知道她在写作。对于小哥哥,既为他,也为她,他深感悲戚。后来他不知和她再说什么了。后来,他把这意思也对她讲了。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以上三部即《黄金时代》,《动物凶猛》,《情人》便是我所说的我的青春与爱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中的爱情没有喜剧如格林童话般完美,也没有悲剧如《安娜卡列琳娜》般悲惨,但他们却更为真实,也都如同我们的青春和爱情一样无处不在,我想这可能就是爱情的常态吧.

标签: 格林童话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