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

大千世界 110 0

  作者:至真斋主

  关于《红楼梦》开篇为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缘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很多读者包括一些著名红学家都仅仅把“女娲补天”当做神话故事,似乎作者用这个神话开篇只是个噱头,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有的研究者虽然觉得作者用“女娲补天”缘起有用意,因为定错了时代背景,要么狭隘地理解成作者要补自己家族的小天,要么理解成补封建社会的天。这样的解读都没有契合作者的本意。其实《红楼梦》作者把“女娲补天”神话赋予了时代指向和新的思想内涵,是全书的最高主旨。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说起《石头记》一书的来历,作品开篇楔子告诉我们,有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时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幻化成通灵玉下世造历人间,最后回到青埂峰将经历撰成《石头记》。后来经空空道人抄录,又有多人增删修改几易其名,最后总称《红楼梦》流布人间。作者借女娲补天神话说明这块石头的来历,似乎把读者带到了远古时代。其实这只是作者用的障眼法,意在借远古神话来说作者那个时代的故事,因为从书中的内容看,发生的故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补天石构建故事?初读这部书都不会在意作者用女娲炼石补天做引的用意,都会把它仅仅当做神话故事。如果定错了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同样也不会对女娲炼石补天在书中的重要意义做正确的解读。

  《红楼梦》这部书表面上看是写一个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尽管目前在世上流行的《石头记》只有前80回,很多读者也能从故事走向、批语提示、伏线脉络、谶语含义等,推理和感悟出最终贾府必然衰亡。贾府从一开始便笼罩着死亡乃至亡种的气息,各个人物陆续死去,活着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青春年少的裙钗们,其最终结局也在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里有很明确的图谶判词提示。即便是描写繁华盛景、欢乐场面,比如元妃省亲点戏、贾政解灯谜、大观园诗会等,也都有关于悲凉结局的谶语。

  当我们把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我们熟读本书已经基本上了悟主旨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打开这部书,像空空道人那样流连于青埂峰下,驻足于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前,再次品读它下世造历人间记载的故事,我们就忽然明白作者赋予了补天石多重身份、多重寓意。这部书宏大的主旨、永远的警示意义,就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最早在《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上有记载。到了东汉时期,王充把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的故事拼接到一起,使得女娲补天与共工撞不周山两则本不相干的神话故事,融合成了一则完整的救世神话。唐朝的司马贞《三皇本纪》则改为: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涂炭,于是炼五色石补天,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使生灵得以安居。

  《红楼梦》虽然从内涵上把女娲补天与共工的故事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在行文时却把两个故事拆分来写,给人的感觉似乎女娲补天与“祝融共工大战导致地陷东南”并无直接关系。这其实是作者的狡猾之笔,意在淡化这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不让读者直接领悟到这部书的主旨立意。我们且看书中的描写: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本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本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本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本侧批:合周天之数〗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本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本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如果没有这几条令人匪夷所思的批语,我们也不会思考这段文字的特殊含义。甲戌本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这条批语开始已经明确说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补天济世”,后面却说“勿认真,用常言。”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故意遮掩,也是在文字狱时代不得不曲意为之的无奈。作者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做引,其意图十分明显:这部书的主旨就是补天济世。这个宏大的主题让我们思考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发生在什么时期,结合书中交代的甄士隐、贾雨村、王熙凤、贾探春等人都生于“末世”,及其他众多信息,它只能发生在明末清初那个血雨腥风、生灵涂炭的改朝换代时期,绝不会发生在清朝康雍乾所谓的太平盛世。同时也坚决彻底地否定了各种家事说,各种自传说!因为一个家族即便是灭绝了,也只是碗大的一小片天,还是自称的。如果一个国家、民族遭遇了灭顶之灾,那才是天塌地陷一般。济世就是救世,拯救世人,而不是拯救某个家族。

  在叙述到补天石“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处,接连有两条批语,甲戌本侧批:“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补天石怎么跟裙钗们联系起来了?这是在点醒我们,所谓的女娲炼石补天只是假托,大石头是不能补天的,能补天的只能是人!十二钗、副十二钗,合十二地支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属相的人都囊括了,意即普天下的人都来补天,以挽救民族危亡之势。这也让我们想到了秦可卿逾制的奢华葬礼,东南西北四王、八公(或代表)都到齐了,从子鼠到亥猪十二属相的人都来参加葬礼,象征着一个朝代的终结葬礼。请问哪一个家族能配得上?除非是皇家,且这个皇家必须是全部崩溃覆亡,这岂不是改朝换代了嘛!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甲戌本侧批:“合周天之数”。周天有小周天和大周天,小周天指地球自转一周,即一天。大周天指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即三百六十五天。《礼记·月令》(唐)孔颖达(疏):“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以一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女娲补天如果一天用一块补天石,一年要用三百六十五块。一百年大约要用三万六千五百块。这一百年救世时间,我们既可以理解成实有之数一百年,也可以理解成很多年。作者说女娲炼石“三万六千五百块”是一种比托,意即不间断地补天,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拯救民族危亡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甲戌本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甲戌本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根据这里的批语提示,这块被女娲弃用的补天石也是作者自寓,意即:作者虽有补天之心,却无补天之能和勇气,牵恋世情,贪生怕死,只能以写书的方式记录那段改朝换代血泪史,记录那些补天济世志士们的悲壮之举。补天石历经三劫回到青埂峰以后,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文字处,甲戌本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这条批语点明补天石有一重作者自寓的身份。甲戌本凡例《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在这里明确说明作者自譬石头。

  《红楼梦》开篇写道:“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大清、大顺、大西割据势力与明朝争夺江山,对于经历过那段改朝换代悲惨历史的明遗民来说犹如梦幻一般。昨天还是明朝人,今天就成了大西人或大顺人,最后都成了大清人,而且剃发易服恶政,使汉族人不能自由穿衣打扮,只能穿清朝统治者规定的服装,男人留着丑陋的金钱鼠尾头。“真事”即是真实的历史,既然作者将真事隐去,我们解读这部书就要索隐,把隐藏的真事索隐出来。“通灵”指通灵玉,通灵玉影射玉玺。玉玺也是石头,又南京金陵又称石头城,金陵是明朝留都,用金陵指代明朝,书写那段明清易代的悲惨历史,假借石头下世造历的经历记录明朝灭亡的过程,揭示明朝灭亡的原因,故而本书称《石头记》,且一语双关。而书中甄士隐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遭际,作者隐去历史史实,故曰“甄士隐”。

  接着作者写道:“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府本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在这里,作者用自述的方式讲述写这部书的动机,与后面青埂峰下的补天石无才补苍天而自怨自叹互相映照,惭愧自己无补天之能,歌颂在民族危亡之际勇于挺身而出挽救明朝江山的英雄。“裙钗”也照应“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补天石。“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不是虚饰客套之词,而是指出明朝皇帝曾经对作者有过恩情,这也是研究作者问题的重要参考。作者用“假语村言”敷衍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是障眼法,意在掩盖实写改朝换代的历史,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块被遗弃在青埂峰的补天石不甘寂寞,苦求二仙携它入红尘之中,“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二仙警告它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二仙的话暗喻如今的尘世已经成为乱世。明末正是这样的乱世,你刚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清国的八旗军,与明朝争夺江山,杀得昏天黑地,百姓生命财产难保,瞬间一切成空是常态。那个时代对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正可以用“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来形容。

  二仙架不住补天石的苦苦哀求,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它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本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本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本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本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本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这段文字我们要结合第八回对通灵玉的描述一起看:“宝钗托于掌上,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宝钗看毕,〖甲戌本双行夹批: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如果通灵玉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批书人就不会说是大关节处。传国玉玺正面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明代《集古印谱》和方以智《印章考》记载,秦代有小玺,其文为“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这跟通灵玉背面的文字“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何其相似!作者采用影射的手法,用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古往今来为了争夺江山统治权,正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此时这块补天石幻化成通灵玉后,又多了一重含义——玉玺和皇权的象征。

  《红楼梦》以补天石幻化成通灵玉下世造历开始,以历经三劫回到青埂峰撰成《石头记》一书结束,首尾相连。在《石头记》故事后面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本侧批: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本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批书人说“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书之本旨”。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写国破家亡史实的用意再明白不过了。而《石头记》的正文正是从“地陷东南”开始:“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甲戌本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本侧批:是金陵。〗”

  请大家注意,作者写的是“姑苏”,而批书人却说是“金陵”,这就是作者明写姑苏,实写金陵。作者与批书人在演双簧。如果作者直说地陷东南的是金陵,会马上让熟知那段历史的读者想到南明沦陷。作者用狡猾之笔说故事发生在姑苏,而批书人提示我们实际在写明朝留都金陵。金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基之地,也可以是明朝的代称。作者借补天石之口说“当日地陷东南”,这绝不是指甄士隐一家遭难,而是国家东南部大范围生灵涂炭的悲剧。那么这是哪个时期的事情呢?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分别于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六次南巡,考察政务民情兼游山玩水。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1722年—1735年),没有南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皇位之争,心有忌惮,不肯离开京城。他虽然没有南巡,但是整个雍正朝也是八方宾服、四海咸宁。乾隆皇帝在位60年(1735年—1795年),分别于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六次南巡。那么“地陷东南”绝不会指清朝这三个朝代,只能是指明末清初改朝换代那段时期,大清、大西、大顺为争夺明朝江山而相互血腥厮杀的历史,且大清占领北京后继续出兵横扫江南,强推剃发易服的恶政遭到江南人民顽强抵抗,导致江南人民惨遭清兵屠戮,是为“地陷东南”。而且按照封建社会帝王信奉的“五德说”,明朝是火德,清国是水德,水火交战,正与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火神祝融、水神共工为争夺帝位交战十分吻合。《红楼梦》借用“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意在影射清国与明朝的战争,这就用隐晦的方式交代了时代背景。

  《红楼梦》中被女娲遗弃的这块补天石受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诗词启发。辛弃疾在《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写道:“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此时辛弃疾罢居瓢泉。赵晋臣敷文,即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1200)罢职家居,与辛弃疾过从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赵曾为敷文阁学士,故称以“敷文”。辛弃疾这首词把“积翠岩”视为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托物寄意,借神话传说,谓友人虽具擎天之材,终无补天之用。“补天”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常常用来比喻收复被侵占的故土。辛弃疾这首词中“补天”的含义与他的另一首词《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是一致的:“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这是辛弃疾在担任建康通判时,接受江防前线军事长官史致道宴请作的这首词。辛弃疾希望史致道抗金复土,“补”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

  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殉国,对明遗民来说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冯梦龙在《甲申纪事》中写道:“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民族英雄陈子龙在抗清活动中写下一首题为《九日登一览楼》的七律:“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含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崖。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得屠龙空缩手,剑锋腾踏绕霜花。”在这首诗中陈子龙期望像女娲补天那样恢复被清人侵占的明朝江山。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地陷东南”已经昭示时代背景和主旨-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陈子龙)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广联诗又用“女娲补天”的神话隐写明末争夺皇权的战争。薛宝钗起句:“鳌愁坤轴陷。”表面意思是:海龟为大雪压垮了地轴而愁苦。天塌地陷,女娲又要“断鳌足,以立四极”而补天了。薛宝钗代表清阵营,她是以嘲讽得意的态度看着漫天大雪(薛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使天塌了窟窿,大地沉陷,海龟发愁。史湘云接句:“龙斗阵云销。”表面意思是:天上的玉龙结束战斗,烟消云散了。“龙斗”取意于《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史湘云是“历史”的化身(史家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她的接句从历史的视角隐写了各路抗清力量的失败,清廷一统天下。

  在汉族神话故事中,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她还是抟土造人、化生万物的女神,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据《太平御览》记载: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她还制定了嫁娶之礼,让人们懂得传宗接代。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按照汉族的习俗,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这是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在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于是,对“女娲补天”神话的含义又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女娲“炼石补天”并非真的用石头,事实上用石头也无法补天,补天的另一层含义其实是多生育人,一个民族能够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育能力至为关键。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强盛、发展,避免“天塌地陷”、种族灭绝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批书人在补天石处做批:“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便赋予了更深刻的寓意:当务之急是多生育人,让惨遭屠戮,人口损失几千万,又一次濒临亡种边缘的汉民族尽快增长人口,恢复元气,再谋民族复兴大业。纵观历史,每一次华夏民族危亡被征服的主要原因是内乱,而每次崛起的主要原因又是生殖力旺盛,人口迅速繁衍。无论是在古代冷兵器时期,还是在近现代,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都要以众多的人口为保障。四大文明古国消亡了三个,只有中华民族依然昌盛,值得深思!《红楼梦》作者赋予了女娲补天神话以新的思想内涵,这也是伟大的作者向那个时代以及后代发出的民族自我拯救的信息!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标签: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