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亦称“纸鸢(yuan)”、“纸鹞(yao)”、“鹞子”等。扎风筝、画风筝和糊风筝是制作风筝的三种技艺,加上放风筝,因此就有“扎、绘、糊、放”的风筝四艺之说。放风筝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岁时游戏,具有很强的竞技特点。放风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风筝的起源,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最初的风 筝问世,是受到鸟的启发,模仿飞鸟的形状制作并以飞鸟命名。
同时, 这一理想的实现则建立在人们对风能的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鸟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从它的产生之时,就希望自己能像飞鸟一样在空中翱翔。最早的风筝以木制成,故名“木鸢”。木鸢的发明者,就是那位赫 赫有名的公输般。公输般(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墨子•鲁问篇》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韩非子•外储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鸾飞。”大约是在西汉时期,术鸢的制作材料由木头变为竹、纸等物,以竹为骨架,糊以纸、絹等,名称也相应地改为“纸鸢”、“风鸢”、“纸鹞”等。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纸鸢不仅用于嬉戏,也用于军事上。
风筝制作可简可繁、可粗可精,只要符合风力动力学的基本规律都能飞上天空。因此,我们既可以看到小顽童放飞的“屁股帘”,也能看到动辄百余米长的大蜈蚣;既有古朴粗糙、不见经传的“豆腐块”、“八卦”、“大水桶”,也有华丽精巧、名扬海外的“沙燕”、“孙悟空”和“大熊猫”。
风筝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爱好者没有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老年人都可以玩风筝。风筝线下,祖孙三代同在的情景是屡见不鲜的。
标签: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