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的故事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但其中的疑点也非常多。
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不能作为真实的历史来考据,但神话传说往往有着现实的源头,可以据此进行合理的推测。
所以,对于这个故事的版本分别、细节挖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夸父逐日”最大的疑点以及不同的版本夸父的逐日行为可以和后羿射日做一个对比。
后羿为什么要射落九个太阳呢?因为十个太阳将大地烤焦了,已经在人间形成了灾难。所以后羿大神张弓射日,重新恢复了人间的秩序。
那么,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呢?
从传说的描述来看,当时人间只有这一个太阳,也有山川大河,并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
那夸父的这一行为就很不好理解了,太过反常。
如果能找到夸父追逐太阳的原因以及事件结果、后续,这个神话故事就会出现更为细致的解读。
这个故事在不同典籍中的记录,大概有三个版本。
第一版,《列子·汤问》: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在这一版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个倾向,它对夸父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是自不量力。那么就是死有余辜。
追到了没有?没有明说。但结局是夸父“道渴而死”。
第二版,《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一版本的观点是中立的,只是说夸父是想要和太阳“逐走”,“入日”,也就是“日入”,是在干支计时方法出现之前的常用时间节点,就是日落。夸父也是“道渴而死”,但他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
说得更具有故事性,也更为生动、耐读。
第三版,《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这个版本的细节极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信息。
夸父的装扮、出身,这一事件的经过、结果以及死因都有了更为细致的交代。
“夸父逐日”的缘由、结局从以上细节,可以对夸父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以及推断。
首先,夸父的出身是有问题的。
从记载来说,夸父是后土的孙子。而后土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是幽冥之神。从夸父的装扮中也可以看出很浓重的幽冥系色彩。
也就是说,夸父的家族代表的是黑暗、水、大地。那么,他与代表着光明、火、天空的太阳就是宿敌。
恰巧,夸父和水神共工还是同一家族,共工与火神颛顼争帝位,撞断了不周山,然后才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也可以作为夸父和太阳关系的佐证之一。
那么,夸父追逐太阳的行为就具有合理性了。这是一场宿敌之间的战争。
其次,事件的结局有明确交代。
夸父到底追没追上太阳?主流的说法是没追上,因为现在的人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给安排了这一个结局。
但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明确的表示“逮之于禺谷”。
夸父在“禺谷”这个地方,将太阳捉住了,所以“禺谷”,或者称“虞渊”,就是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
这一场战役以代表黑暗的夸父战胜代表光明的太阳而告终。
最后,夸父的死因有问题。
前两个版本都说夸父是“道渴而死”,但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却只是说,夸父去往大泽的路途中死了,并没有交代夸父之后的行程以及死因。
但是,从这个故事之后的其他记载当中可以发现,夸父的行程没有向北,而是去了南方,北应龙斩杀。
这个记载就很耐人寻味了。
应龙是谁呢?黄帝手下的大将。也就是说,夸父的死其实是和黄帝的势力有关系。
这一个故事牵扯到了很多的部族,夸父的后土一脉、以太阳为图腾的部族、东夷部族、蚩尤的九黎、黄帝部族等等,这样的情形很大可能就是黄帝部族在进行统一华夏大地的战争。
所以说,夸父逐日的传说背后,很可能就是当时各部族互相征战、融合的一个缩影,这场战役的主角就是崇拜黑暗的后土一脉与某一个信奉光明的部族。
当然,这也只是对神话的一种解读方式,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时间、人物等等都有混乱。只能说这样的推测或许会接近传说的真相,但依然无法考证。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标签: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