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

大千世界 104 0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是怎样来的,中间经

过了哪些变化,是某些人的杜撰,还是事有所本?

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时期,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他们不够活跃,难以查考其详细事迹。唐代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说的是李白、贺知章等

人,可是他们没有列入仙籍。

  《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载:西蜀道士张素卿画过 “八仙图”,成员却是李己、容成、董仲舒等。此外,还有所谓的蜀八仙,所列仙人大 同小异。显然,这些八仙都不能漂洋过海,他们全是旱鸭子。

“八仙过海”中的成员,都是道教中的人物,即明代中叶吴天泰《上洞八仙传》所

说的仙人。

  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 国舅。这些均为自由神仙,是个极其松散的神仙团体。

从《酉阳杂俎》、《能改斋漫录》、《明皇杂录》等记载看,八仙的故事始于中唐,

历经五代、两宋直到元朝,他们的成员逐渐增加,不断续演,慢慢扩编为“八仙”。

  对 于他们的来历、籍贯、出生时间及姓名等,历来存在争议,这种情况引起了清代史学家 赵翼的注意。他在《陔余丛考》中考证了韩湘、曹国舅等人的传说,并在“八仙图”

题诗序中写道:“戏本所演八仙,不知起于何时,按,王氏《续文献通考》及胡氏《笔 丛》倶有辩论,则前明已有之。

  ”可见对八仙的争论早就开始了。所以鲁迅《中国小说 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

的集体创作,是几代造神者积聚起来的成果。

再仔细看看八仙故事的演变过程,还可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八仙集团在明代中

叶前很不稳定,不仅人才流动较大,而且还有“超编”的时候,这在元杂剧中看得格 外明显。

  如马致远《岳阳楼》中八仙是清一色的男子汉,没有何仙姑而有徐神翁。此 公原是北宋末年道士,名叫徐守信,没什么特殊本事。而岳伯川《铁拐李》中的徐神

翁又换成了张四郎,这是宋代的一个仙人,其事迹并不感人。后来,剧作家范子安觉得 八个男人太单调,在《竹叶舟》中首次拉来了何仙姑。

  这是出于舞台演出的需要,生、 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齐全,演出效果就好多了。

到了明初,又出现了八仙戏,名字叫作《城南柳》。其中徐神翁又挤走了曹国舅。

还有的杂剧和小说甚至把八仙又说成是余仙翁、风僧寿、元壶子、李凝阳、李元中、刘 海蟾等。

  这样一来,他们的名字、出身、神通和道具等乱改一气,弄得队伍不整,面目 全非,乱的一塌糊涂。

明代嘉靖年间的吴元泰,写成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由此,

八仙们的“编制”、姓名、性别、别号、状貌及其特有的神通才固定下来。这就是。

  。铁 拐李,状如乞丐,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钟离权,既能点金济众,也可飞剑斩虎,本 领比较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放荡不羁,很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

骑毛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是八仙中唯一的哲学家;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 飞,是性格比较孤僻的一个女子;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招兵买马,有很广泛 的社会关系和较强的组织能力;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颇有见义勇为的美德;

曹国舅,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且人物俊俏,潇洒风流,很受女士们的青睐。

  从此,八。

标签: 神话故事八仙过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