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之风早在南唐时就已经兴起了,而且是从皇宫中风行起来的。 南唐后主李煜乃徐州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一生除了拥有传世千秋的诗词外,还拥有艳绝天下的红颜知己,因此在南唐的后宫中,每日彩蝶飞舞于花间,蜻蜓点水于湖面,美人们如云似霞,个个花枝招展。
而在这众多的美人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一个叫做窅娘的年轻女子。窅娘此时正值二八青春,容貌秀丽,体态袅娜,能歌善舞,李煜自然是另眼相看,别样对待。
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
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裹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裹足”为美。南唐灭亡后,宋朝的女子纷纷仿效南唐的女子,缠起足来,而且越缠越紧,越缠越小,直至出现后人所说的“三寸金莲”。
北宋诗人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就是咏赞这种“三寸金莲”之美的,其中下半阕曰:“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可见,“裹足”之风这时已风靡北宋民间了。 到了宋元之际,妇女已普遍“裹足”,而以天足为耻了。元代是蒙古族立国的朝代,不料这个马背民族居然也欣赏女性“裹足”。
元代诗人李炯有一首应制诗,题为《舞姬脱鞋吟》,栩栩如生第刻画了宫廷舞女的“裹足”情形:“侍儿解带罗袜松,玉纤微露生春红。翩翩白练半舒卷,笋箨初抽弓样软。三尺轻云入手轻,一弯新月凌波浅。象床舞罢娇无力,雁沙踏破参差迹。金莲窄小不堪行,自倚东风玉阶立。
”所谓应制,就是应皇帝之命而作。由此看来,元代皇帝也很看重“三寸金莲”。还有一首《元宫词》,写道:“宫里前朝驾未回,六宫迎辇殿门开。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小姐来。”可见元朝宫掖出宫迎候帝皇的宫女都是“三寸金莲”。宫中的汉女是“裹足”的,但蒙古族后妃却未必要求“裹足”。
及至明代,宫庭的女性仍风尚“裹足”,明思宗崇祯皇帝特别喜欢田贵妃的“三寸金莲”,时常在周皇后面前赞美田氏的纤足,周皇后便缝制一种名叫“一瓣莲”的弓鞋,崇祯帝看后也十分欣赏。这不仅表明这位皇后是“裹足”的带头人,而且证明“裹足”仍是明宫风尚。
但崇祯帝的袁贵妃的脚大几乎是田贵妃的一倍,而且明朝宫庭对役使奔走的宫女,并不要求必须“裹足”,民间的“裹足”苛求也开始松动。这说明,明代对后妃“缠足”并不严苛,或许与明太祖的马皇后是“淮西妇人好大脚”大有关系。 清朝时期,满族人主政,清太宗皇太极就严禁臣民女子“裹足”。
顺治初年,孝庄皇太后颁布谕旨:有以裹足女子入宫者斩。不过,从康熙七年起,清廷就废止了臣民女子“裹足”的禁令。而乾隆以后的几位皇帝,都十分喜欢“裹足”女子,于是宫庭内外又风尚“裹足”了。清朝皇帝中尤以清文宗咸丰帝为最,据《十叶野闻》记载,“文宗眷汉女,其目的所在,则裙下双钩是也。
窅娘新月,潘妃莲步,古今风流天子如一辙哉!”太平天国时期,曾一度禁止过“裹足”,但没有能彻底扭转这种风气。直到辛亥革命后,女子“裹足”才被彻底根除。 李煜开“裹足”风气之先,竟然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历代女子虽然无不以“三寸金莲”摇曳飘然为美,但也无时无刻不在饱受着布带千包万裹的“裹足”之苦。
标签: 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