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小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1、家天下的形成——夏禹传子:启夺得王位,实则是禹精心安排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叫做“夏禹传子”。自禹开始传位于他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禅让”制度就被“传子”制度所代替。我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就出现了。从“禅让”制到“传子”制的演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
2、改朝换代的开始——夏灭商起: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共传14代、17个王。夏朝的势力和影响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夏朝未年,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到孔甲的四世孙桀(第十七个王)即位,他更加暴虐,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商汤乘机灭夏。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灭掉夏朝的属国。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3、惟才是举——文王防贤:商朝后期,商王武乙,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此时,奴隶主贵族和奴隶、平民的矛盾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商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就在商朝江河日下的时候,西方的一个周民族一天天强大起来,周文王记住了父亲让他们广为搜罗人才的嘱咐,对有本领的人十分敬重,不少当时着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纷纷跑到周国去投奔他,其中不少是商王朝着名的大臣。周文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个钓鱼老翁姜子牙,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他的辅佐下,在公元前1027年,周灭掉了商。
4、前徒倒戈的先例——武王伐纣: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对我国东南地区的最初开发和经营,起了一定的作用,为后来中原文化发展到东南地区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他是做过贡献的,但他很荒淫无度,喜欢酗酒作乐,引起了极大的民愤。周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做了许多灭商的准备,大约在公元1027年宣告了商朝的灭亡。
5、第一部真人与神话的故事——《穆天子传》:《穆天子传》起初叫《周王游行记》,后来也叫《穆王传》或《周穆王传》,流传至今的共6卷,书中记载:周穆王十三年(约公元前989年),周伯父为向导,乘着造父驾的八骏大车,亲自率领一支由智勇之士做随员组成的大队人马,带着大批中原地区的精美丝织物和其他手工艺品,从王都宗周出发,最后来到西王母之邦,拜会了西王母。这部书抵是春秋战国间人,根据当时已经流传的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故事,和有关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以及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而精心编写成的,整个故事生动感人,既有真人真事,又掺杂着神话幻想,充分体现了古代史实与神话交织在一起的传说故事的特点。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东西各族的友谊史。
6、集体耕作之始——井田制:井田,就是像井字形的方块田,井田制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原始社会晚期,这就需要把大面积的土地划成一个个的等分。当时,大致一人能耕种100亩,就是一个方块,也叫做“一田”。田与田之间开沟修路,既是水利,又便于行走,也是田界。这些方块的界划,远远看去,取其中一部分,正像汉字的“井”字形状,所以就叫做“井田”。后来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井田制开始消融,公元前4世纪中叶,商鞅变法,明令废除井田制,从此,井田和井田制就在中国历史上逐渐消失了。
7、千金一笑——烽火戏诸候: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乱国王。他为了表示对妃子褒姒的宠爱,将太子费掉,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立褒姒为后。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就下令将所有的烽火台同时举火,于是,诸候、将领们都纷纷率领军队急忙跑来,到了都城一看,既不见有敌人侵犯,也不见打仗,但是一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咻咻,褒姒看见后果然大笑起来。申后是周王朝一个诸候国申候的女儿,女儿被废了皇后以后,他便联合了犬戎的军队进攻国都丰镐,快攻到国都时,烽火台上再次举起的烽火已经被当作儿戏无人问津,周幽王被杀,西周王朝被灭亡,后来申后将废掉的太子立为国王,迁都洛邑,史书上将东迁国都以前叫西周,东迁以后的王朝叫东周。西周王朝从周武王伐纣灭商到周幽王被杀灭亡,一共延续了11代,12王,约257年。
8、和平翰旋之始祖——向戊弭兵:弭兵就是停止战争。春秋后期,宋国有一个左师官叫向戎的,在他的倡议和张罗下,14个诸候国代表在末国举行了一次盟会,议定彼此间不再交战,历史上称之为:“向戎弭兵”。此后在与会国之间,毕竟有十几年没有交战。
9、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公元前510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巧用妙计智取胜利,吴王受了伤不久死在半路上,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过了3年,勾践探听吴王夫差准备进攻越国,就想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但被打得大败,只好向吴王求和,接受了吴王提出的屈辱的求和条件,伺候吴王,从事劳役,3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发忿图强,艰苦奋斗,唯恐自己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了报仇雪耻的志气,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艰苦的生活环境,撤掉舒适的床铺,晚上就躺在稻草堆上,枕戈而卧,他还在室内挂上一只苦胆,每天出入坐卧都要看着它,吃饭的时候也先尝尝它,公元前473年,勾践又一次亲自带兵进攻吴国,越灭吴,终于报仇雪恨了。
10、攻城掠地的大比拼——战国七雄争霸:春秋时期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赵、魏、秦七个大国。七个诸候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是不断变化的,秦在函谷关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六国。战国初年,秦国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到了秦孝公时重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一跃而成为强国,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大力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使民风质朴的秦国很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赶上和超过了山东六国,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1、夺淫民之禄——李悝改革:李悝是魏国人,他是战国初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魏文候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便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在政治、经济、法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行之有效,使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他还编着了《法经》,该书用法律的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为一统天下奠基——商鞅变法:商鞅,姓公孙氏,他是战国中期着名的政治家,第一次变法,其内容如下:1)废除世卿世禄制;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4)奖励耕织;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公元前352年,商鞅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1)推行县制;2)废井田,开阡陌;3)统一度量衡;4)制定秦律;5)烧诗书,禁游学。公元前338年,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被疯狂报复,诬告商鞅谋反,并用车裂的酷刑杀害了商鞅,然而商鞅变法适应了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商鞅虽死而他的新法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13、汉民族服装样式的形成——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公元前325-299年)是赵国的第六个国王。他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也是一个军事家。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这些胡人都是游牧民族,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上马下马,非常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非常,公元前302年春季的一天,赵武灵王召大臣肥义和他商议说:“我想继承先辈的事业,使赵国强大起来”。赵武灵王的胡服措施成功以后,他就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到了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他的儿子赵惠文王时,赵国已是“七雄”中的强大国家之一了。
14、学术争鸣——稷下学派兴起:稷下,是指齐国首都稷门外所设的学宫,许多不同观点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千里迢迢,聚集于此,着书立说,自由辩论,这些人就叫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聚集的门徒叫做稷下学士。稷下学派的历史较长,前后大约100多年。在这当中,参加的人进进出出,并不固定。主要是在齐宣王时,规模比较大,人数多达“千有余人”。在那里尽可以聚徒讲学,着书立说,谈治乱之事,但他们并不当政只是议政。稷下学派为战国时代的一个学术中心,影响是很大的,在学术思想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15、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泰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却越来越显现出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融合。秦的统一,是对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总结。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16、文化专制的第一次浩劫——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除博士官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医药、农业等书不烧,禁止私学,原学法令的,以吏为师。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第二年,在秦始皇严命之下,秦御史对在咸阳的方土儒生进行了审问,经过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发,秦始皇自为其中的460多个人定了死罪,下令坑杀在咸阳城郊,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但是,事实上,焚书的结果,除了造成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摧残破坏以外,并做不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坑儒的结果,却造成统治阶段内部的关系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也并未起到巩固秦王朝统治的目的。
17、筑起人类的奇迹——修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便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三段长城,联为一条,重新加固,并增调民力守卫,这便是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代“万里长城”。特别是明代,又对长城进行一次全面整修改建,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西起嘉裕关,东至山海关,长约一万一千里的坚固雄伟的长城。
18、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2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朝未年,起义的爆发和发展到全国规模,绝不是偶然的。秦二世掌权后,对人民的压迫变本加厉,秦二世是用阴谋手段取得帝位的,深怕人们不服,先后杀死扶苏、蒙恬、蒙毅、李斯等宗室大臣几十人,结果,“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大混乱。到这时,不但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农民起义爆发的条件完全成熟。209年7月,他们和900个贫苦农民,在秦朝两个尉官监押之下,一起被征发去守卫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照秦朝法律,失期当斩,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陈胜便和吴广商议:现在逃亡是个死,起来造反也不过是个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他们下定决心发动起义。举行盟誓,正式宣布起义。陈胜、吴广被推为起义领袖。秦未农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东胜是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第一位农民革命领袖。“张楚”政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因此,秦未农民起义体现了农民阶段的革命首创精神,并为此后历代的农民革命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未农民起义,揭开了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壮丽的序幕。
19、智慧与力量的较量——楚汉之争: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以后,刘邦和项羽所领导的两支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成了反秦的主力军。项羽摆下了“鸿门宴”欲置刘邦死地未果,“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放火烧了阿房宫,杀死秦王子婴,大肆抢掠。他凭借手中武力,以为天下从此已定,分封六国贵族、秦朝降将和有功将领18人为王,自称“西楚霸王”,班师东归,都于彭城。刘邦被封为汉王,被迫进驻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和刘备过招几回,公元前203年秋,项羽兵疲粮绝,被迫与刘邦达成和议,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项羽归还了刘备的父亲、妻子。公元前202年,项羽感到了覆灭的命运就要来临,只得和身边的美人虞借酒浇愁,带着八百壮士,乘夜突围,向南逃去。当逃到乌江时,汉兵已经追到,又拼杀了一阵,项羽遍体鳞伤,自度不能逃脱,便举剑自杀了。之后,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20、受人称颂的盛世——文景之治: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23年(公元前179-157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16年(公元前156-141年)。文景统治的40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由于他们的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封建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社会和国家都已比较富庶。
21、解除大汉的军事威胁——抗击匈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马邑人聂一以献马邑城为名,引诱匈奴单于率领10万骑兵深入武州要塞。汉军30多万人则预先埋伏在附近山谷里,准备一举围歼匈奴主力后备匈奴察觉未果,但大规模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却从此拉开了,汉与匈奴战争共有三次重大战役。公元前127年,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爆发,这一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汉朝上谷、渔阳,杀辽西太守,虏去2000余人。汉武帝决定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公元前121年,第二次大战役开始,斗争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第三次战役开始于公元前119年。这是规模最大,征途最远,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匈奴全军溃散,卫军奏凯而归。经过这三次战役,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汉朝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22、架起中原与西部的桥梁——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朝日渐强盛,公开征蓦出使西域的人才,性格坚毅的张骞应蓦,他出使中途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虽在当地娶妻生子但也未动摇他完成任务的决心。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蓦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他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汉族和西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日趋密切。
23、新式的耕作之术——赵过的“代田法”:赵过是西汉武帝末年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农业科学家,武帝时推行赵过创造的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技术,使我国农业获得了重大的进步。赵过创立的新耕作法,叫“代田法”,代田法是在地上开沟培垅,作物种在沟内。随着作物的生长,在中耕的同时,将垅上的土培到苗的根部。最后,沟变成垅,垅变成沟,来的沟垅再互相轮换。这是一种适于北方旱地作物的耕作方法。
24、名着史册的经济大会——盐铁会议: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这次会议,是要“总论政治得失”,就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以盐铁专卖政策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辩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汉武帝在位时期,重用大理财家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钱大权,设立“平淮”、“均输”制度,加上“告缗”、“算缗”办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击了大工商业主和封国诸候的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内削诸候王,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盐铁会议是汉朝政府讨论国策的一次会议。会议留下了记录。宣帝时的桓宽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写成了几万言的《盐铁论》一书。《盐铁论》写得好,保存了当时辩论双方代表人物的原来风貌,为后人提供了西汉盐铁专卖和盐铁会议的重要情况。
25、失败的改革——王莽改制: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历时16年的新朝。代汉称帝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所谓“改制”,历史上称作“改制”,历史上称作“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掠夺,因而其结果必然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市场停顿,生产凋敝,整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王莽改制触发了席卷全国的赤眉、绿林起义,而且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公元23年,长安市民响应义军,攻入宫中杀死王莽,结束了罪恶的新莽王朝,也宣告了王莽改制骗局的彻底破产。
26、外戚和宦官的争夺——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公元166年,第二次“党锢之祸”,开始于公元169年,一直延续了10余年,株连之广,也超过了前一次。“党锢之祸”是王室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外戚与宦官长期斗争的继续,把东汉局势搅得更复杂。
27、中西交流的新篇章——班超通西域:班超是着名文学家班固的弟弟。他从小勤奋好学,并非常仰慕西汉的张骞,立志要像张骞那样做出一番事业,他长成以后,果然如愿以偿,受命出使西域,经过艰苦斗争,重新打通西域要道,成为我国历史上继张骞之后,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公元102年,班超70岁时才回到洛阳,并在当年死去,他在西域前后经过了整整30个年头,他能顺应汉族人民与西域人民的共同愿望,“转侧绝城”,“不避死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恢复了西域与汉长期以来存在的政治经济关系,打通了西域要道,勾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28、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太平道领袖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画符诵咒,为人治病,在贫苦农民中间,广泛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张角把信徒们组织起来。以“方”为单位,分作36方,大方1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各方设渠帅,他们提出了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群众中广泛宣传。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张角决定甲子年三月五日,全国各地信徒同时起义。起义计划被泄露后,东汉政府下令冀州官吏追捕张角,形势十分急迫。张角等连夜通知七州二十八郡诸方,提前于二月同时起义,张角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各地起义农民,都头裹黄巾作为标志,称黄巾军。
29、以少胜多的杰出范例——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在这次战役中,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模兼并战争爆发了,这时候曹操也已经占据了衮州和豫州,并且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候”,大体上统一了河南。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10万,进军黎阳,准备一举打下许昌,消灭曹操,他事先派人联络荆州的刘表和穰县城的张绣,刘表口头答应,但按兵不动,张绣非但没有帮忙,反倒归降了曹操。毛泽东同志说,官渡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官渡战后两年,喜爱绍郁愤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完全占有了冀、青、幽、并四州。大体上统一了北方。
30、放射异彩的文学中兴——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实际执掌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个时期的文学。建安作家最着名的指曹操、曹植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瑶、徐斡、陈琳、应场。其中王粲成就较高,七子除孔融外,在政治上都与曹氏休戚与共。
31、奠定三国鼎立之战——赤壁鏖兵: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又挥军南下,打算统一全国。这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他的次子刘琮继位,在曹操大军的威慑下,投降了曹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则与刘表的长子刘琦一道,率领大约两万左右的兵力,退守夏口。赤壁之战后,全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一个新变化:曹操经过这次挫败,退回到北方,势力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南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建都成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魏、蜀、吴三国。
32、火烧连营七百里——彝族之战:万晨长江滚滚东流,奔过着名的三峡,冲出峡口,进入一望无垠的江汉平原。就在这峡口的下面,平原的西端,长江的北岸,现在矗立着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宜昌,三国时期,着名的吴蜀彝族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当时,蜀、吴双方强弱之势非常明显。刘备是倾全国之兵,声势浩大,吴只以五万之众迎战,蜀军东进后连打胜仗,军队士气旺盛,而吴军恐慌惧怕的心理尚未完全消除,刘备据长江上游,凭三峡天险,居高临下,吴军却位居下游,地势不利。造成这次胜败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连远在魏国的曹丕听到这种情况,也对群臣说,刘备如此不知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可以和敌人作战的呢?可见彝族之战吴胜蜀败,并非偶然。双方指挥上的正确与否,起了重要的作用。
33、世袭的封官制——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魏王曹丕掌权时,采纳颖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到了隋朝,罢除了“九品中正之法”,创立“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制,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办法,正式完成从“九品中正制”的科举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而历经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成了地主入仕的基本途径。推行几个世纪的“九品中正制”,终于随着士族地主的完全衰落,而结束了。
34、玄虚之大成——玄学兴起:“玄学”是风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是何宴、王弼,所谓玄学,就是玄虚之学。它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玄学家们认为,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这个“无”很神秘,看不见也不摸不着,“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可见,这是精神性的东西。玄学家推重“三玄”,指的是道家名着《老子》、《庄子》和儒家经典《周易》,也是儒道之说并蓄。正因有此特点,玄学比起两汉时期的单纯儒家说教,要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35、群兽狂斗——八王之乱: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候王,诸候王与诸候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候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祸根却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就埋下了。“八王之乱”是西晋士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险毒、残忍、腐朽等本性的一次集中暴露,本来西晋统一后,由于战乱减少,人民兵役、徭役负担相对减轻,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下,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上曾经呈现一些繁荣景象。“八王之乱”中,生产遭到新的破坏,人民又重新陷入苦难深渊,西晋王朝也在这场群兽狂斗、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混乱时期。
36、小人得势的恶作剧——候景之乱:在南朝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一段历史闹剧,叫“候景之乱”。候景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早年,他曾参加过六镇起义,不久即叛降北魏尔朱荣,充当先锋,反过手来镇压葛荣起义,并因功升迁定州刺史,高欢灭朱荣后,候景又投靠高欢。公元548年,候景的军队袭取谯州,直逼长江北岸,梁武帝闻讯,急忙派他的侄子,平北将军萧正德布防长江,保卫健康。经过130多天的攻围城,终于破城,号称“皇帝菩萨”的梁武帝,也成了候景的俘虏,不久,梁武帝也被活活饿死,候景又推出个萧纲,到公元551年,候景终于公开行动,逼近萧栋“禅位”,亲自粉墨登场,自立为汉帝。
37、“脏满一匹者死”的惩贪之举——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着名的孝文帝。公元47年,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实行俸禄制;2)实行均田制;3)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2)禁士民胡服,改说汉语;3)禁止说胡语,改说汉语。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他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8、修身炼药——道教创立: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相传东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曾把他的教师于吉传给他的所谓神书——《太平清领书》,即后世所谓的《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于吉大约就是第一个总集道教经典,开始传播道教的人。把原始道教篡改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御用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葛洪的《抱朴子》一书,被视为道教经典而受到尊奉。
39、世界宗教的最早引进——佛教传入我国: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创立,后来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城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正是经过西域这条路线,而时间则要晚一些。
40、沟通南北五千里——修建大运河:大运河是隋汤帝杨广在位时开通的。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它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通航的范围大大超过以往。这条大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41、兄弟的血腥之争——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依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办法,皇位应由长子李建成来继承,但是,从太原起兵一直到统一全国,李世民的成功最大。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一天,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门,发动袭击。他亲手射杀李建成,逼迫高祖下“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命令,一场政变就迅速地结束了。6天以后,高祖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42、绝代盛世——贞观之治:从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奠定了立国规模。这个时期的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地主的意见,并能注意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在封建帝王中,他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个。魏征敢于直谏,时常用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提醒太宗,经常围绕怎样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太宗筹谋划策。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他说:“人用铜做镜,可以见兴亡,用人做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丧失一面镜子了!”直谏不易,纳谏更难。唐太宗能纳谏,所以魏征等人才敢直谏。
43、按男丁缴“上交”的赋税——租庸调制:公元619年,即李渊称帝的第二年,唐朝制订了租庸调制。5年以后,与均田制同时颁布执行,这种剥削制度,是以男丁授田百亩为前提,所以它的基础是均田制,史书上说,唐朝的赋役办法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家身则有庸”。故简称租庸调制。
44、公主外嫁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1300年来,西藏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文成公主的优美传说。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640年,松赞干布命大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和珍宝数百件来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641年,唐太宗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他们在吐蕃的都城逻些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后,唐和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高宗时候,松赞干布接受唐朝给他的西海郡王的封号。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关系更加密切。
45、要夺唐朝天下的大灾难——安史之乱: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城人,母亲是突厥族人,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755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15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他的大独生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投降了唐朝,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旧不断争权夺利。史思明后来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这次战争前后延续8年,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6、封建割据势力的兴起——藩镇割据: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唐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当时又称“方镇”或“藩镇”。藩镇割据是从安史的降将开始的。763年,史朝义的叛军从邺城败退。唐朝廷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并同意他们就地担任节度使;各藩镇在经济上都自搞一套,各藩镇还竭力扩充军队,选练精兵。各藩镇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威胁朝廷,甚而起兵反叛,实际上都是土皇帝。
47、中印人民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僧取经:明朝吴承恩的着名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人们所喜爱,其实,《西游记》是一部小说,只有那个名叫玄奘的和尚,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他人物和全部情节都是作者的虚构,同历史不相干。玄奘13岁出家为僧,他感到当时的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确切,想亲自到天竺去学佛经。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北部。他首先从这里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游历了一些佛教胜迹。645年,玄奘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经由西域,回到了阔别18年的都城长安。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玄奘还回忆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的情况,所涉及地域包括今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译成几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着。
48、使大规模出版成为现实——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纸发明以后,文字还要用手来抄写,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写了《西京赋》,大家认为好,互相传抄,一时洛阳的纸都贵了。“洛阳纸贵”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典故,手抄书籍,辗转传抄,时间长了,错误越来越多。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史书上记载最早的雕版书,是唐太宗时刻印的长孙皇后写的《女则》。
49、突破靡华文学改革——古文运动:唐中叶,着名的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人,大力倡导古文,形成社会性的古文运动,这才逐渐取代了骈文的地位。在古文运动中贡献最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们也称他韩昌黎。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他柳河东,唐顺宗时候,他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是主要成员之一。后来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死于柳州,所以后人又称他柳柳州。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疾苦,接近了少数民族,这对他的文学成就有很大影响。古文成了他表达自己的进步思想,反对当时腐朽势力的有力武器,他的着作留下来的有《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
50、黄袍加身的政变——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了夺取后周7岁皇帝的政权,布置了一幕“陈桥兵变”。960年的正月,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的热闹时刻,突然接到北方边境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和契丹贵族联合入寇,后周的执政大臣不辨真假,仓促决定派赵匡胤出兵抵御。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到了陈桥驿。赵匡义、赵普等人及随征将领,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皇帝穿的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于是就立即回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由于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改为“宋”,都城仍在汴京,这就是北宋王朝。赵匡胤还没有完成南北统一的事业,于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续统一事业。一直到979年,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标签: 中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