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名人的励志故事,急求。特急急急急急

大千世界 100 0

蝴蝶总理.   一只左脚写人生   够吗

  詹天佑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十二岁时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经小学、中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一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回国后用非所学,被派去当兵轮驾驶员,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光绪十二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光绪十四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

  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民国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民国三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

  民国八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

  他自幼酷爱学习。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詹天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孙立人在缅甸俘虏了日本兵,并问他们有没有去过中国,去过中国的全部枪毙。

  启功在一次会议上不愿意与四人帮同流,四人帮让他发表讲话,他起立后跟大家说,我没什么好说的,在这个给大家鞠个躬吧。许世友将军好酒,特别是茅台。晚年病重昏迷,无论怎么弄都不醒,护士用棉絮沾酒搽他嘴唇才能醒来。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 仗剑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1·江陵幸遇司马祯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3·江南之行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三、一进长安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四、翰林供奉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五、再次远游1·漫游梁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2·东去吴越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3·探幽燕, 走江南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六、病逝途中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标签: 名人励志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