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故事?

大千世界 120 0

(中国海南)这里是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海南片区,当时袁隆平正在准备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挪威电视台的联合采访,“袁老师,自己只能把麦克风放在这里啦”,“衣服上面没口袋”,“我这个衣服寒碜吗”,“寒碜什么,就是缺一个口袋”。他为什么把这个品种叫做“核武器",“核武器”呀,为什么呢,因为产量非常非常高、极高。虽然已经干了一辈子杂交水稻研究,当时85岁的袁隆平谈起杂交水稻仍然激动得像个孩子,“核武器”呀,你们(中央电视台)来看看,这是“核武器”,看看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看。“表情稍稍喜悦一点”,“是呀情绪要起来、啊呀,高兴呀”。

2014年10月,位于不同气候带的荆州、洪江、溆浦、隆回、长沙和三亚等地的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相继进行验收,最高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026.7公斤,再创世界记录。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为世界的和平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吝赞美这片神奇的水稻,在国际上,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杂交水稻的诞生也被称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成就这片水稻的科学家就是杂交之父袁隆平,在这些成就背后很少有人知道他曾走过一条艰难的苦,这条路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奋斗与坎坷、坚持与创新。

1930年,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或许已失去为孩子起名字的兴趣,在姓名一栏里只填写了袁小孩,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中间模糊的脚印是他给世界留下的最初印记。他母亲她原来也是个小学老师,她英文很好,从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最简单的英语对话都知道了,给了他们一个启蒙的作用,他父亲是学文的,他是过去中南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铁路上当秘书。抗日战争的时候他有一颗爱国心,抗战的时候他运军火。袁隆平的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这个选择却为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他们老师带他们到附近的一个企业家办的一个园艺场,正好那是6月上旬的时候,那个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他说这个学农好啊,从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他就觉得这个学农好。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忆起儿时的这次经历,发现它是如此美妙清晰,却又恍若一场梦境。

还没来得及好好咀嚼这个梦,战火就使它支离破碎了,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这个普通的殷实之家开始随父亲逃难,国土沦陷,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时刻伴随着这个家庭,战争也使得袁隆平从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侮,中国必须强大起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的政权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在青年袁隆平的心中回荡,他从来如此清晰而又单纯地触摸自己的梦想,他要在新中国建立一个富饶的新农村,不顾父母的反对,他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此时袁隆平并未意识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铺满了被称作现实的荆棘,懦弱者因此放弃,而强者勇进也必将遍体鳞伤。安江镇深藏于湖南省雪峰山深处的一个小镇,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没有铁路通过,23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这里的安江农校任教,是把他分在省农业厅的,因为他出身也不是很好,就没有留在机关,坐火车然后坐汽车,坐汽车以后又坐马车,最后走路,花了四天的时间才到。他当时、因为那个边远的地方寂寞、孤单,他就第一次发工资,他就买了一架提琴,寂寞的时候他去拉琴去,就在袁隆平来到安江农校的这一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过多年战乱,中国大地上又一次呈现出安静、祥和、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一景象之下、饥饿的魔咒却从未远离,1953年中国有五亿八千万人口,粮食总产量是16683万吨,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一斤半(0.75公斤),1953年春,山东、山西、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小麦遭受霜灾,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发生了抢购粮食的风潮,私商乘机哄抬物价,引起粮价波动,并波及到了其它省份。195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消灭粮食投机 保障国家建设》,2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农民们踊跃地把粮食卖给国家 帮助国家建设》,如何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粮价、养活五亿八千万人是当年中央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

此时,远在深山的袁隆平与国家的命运尚未产生共鸣,在安江农校袁隆平被安排教俄语,后来被安排研究红薯,而这两个专业在当年都不受重视,梦想渐行渐远,但是爱情降临了,当年找到一个他们斜对门、黔阳市一中一个女老师,化学老师讲恋爱。袁老师是去支教的,讲农业技术课很生动的,大家喜欢听嘛,那个老师对他也就产生兴趣了。那个时候,他是一个礼拜给她写两次信、爱情信,讲了三年多恋爱,很好的,女孩子是当地的中学教员,与袁隆平情投意合,这段恋爱两个人谈了3年,爱情使袁隆平平淡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1960年,两个年轻人准备结婚了,最后失恋了。没有办法,那位王老师,姓王的王老师,她嫁给人家了。主要是,她愿意呀,那个时候因为自己自由散漫,政治上不求进步,家庭出身也不太好,她就找到一个家庭出身好的、家庭成分好的。那肯定有打击,他后来等了她几年,等了她三年半,他痴心得很呐、分手了,她后悔了,他就想,我等她、等她离婚,最后她生了小孩了,他说算了。他的痴心呐、他这个人呐。袁隆平的一片痴心,并没有在爱情中得到回报,但世界上,总有和爱情一样深沉而长久的感情在,也有和爱情一样值得人们去追求和等待的事物在。当袁隆平饱尝爱情苦涩的时候,中国也正在经历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1959年,中国发生了持续3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儿时的梦想,年少时经历的战火和正在体验的饥饿感一起纠缠在这个青年的脑海中,袁隆平逐渐从感情所受的伤害中解脱出来,他意识到要吃饱饭,首先应当关注主要的粮食作物,于是他转而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水稻的研究中。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一片稻田里,这时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突然发现有一株鹤立鸡群的稻、长得特别好,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他很高兴,他说、当时估计这个品种可以产一千斤,就是五百公斤,第二年他把它播下去、播了一千株很好地管理,天天到田里面去观察,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株有它的老子那么好。他说他当时就坐在田埂边上很失望,在抽烟,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一想,按照遗传学理论现在这个现象是很乱嘛,就是由于分离现象,只有什么东西会分离呢,只有杂种二代才会分离,那也就是说它的上一代我去年看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那个是什么东西,那是杂种一代,那个杂种一代优势那么强,说明水稻有杂交优势。袁隆平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看到的那棵大大的水稻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灵感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

水稻、自花授粉作物,也就是说它不接受外来花粉,是在同一个花朵中雄蕊向雌蕊授粉、结出水稻。世界上,美国和日本最早着手研究杂交水稻,但是都没有成功,不能应用于大田生产,国际遗传育种界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而这些还都写进了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中。远在中国深山里的中专教师袁隆平竟然会提出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这一想法被看成了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本身信心满满,又年轻气盛的,讲话讲得太满了一点,让那个专家就觉得你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老师之间有老师支持他的、大多数可能都是看热闹的。有一些人,学者为什么保守,新怕新的东西取代了他的饭碗,还是一个利益关系。1964年,袁隆平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在同事的介绍下,这一年他和自己的学生邓哲结合在了一起。邓老师也30岁了,袁老师都33了,都是剩男剩女了,1964年春节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好举行了一个篮球赛。有些同事就说那干脆趁热打铁,你们干脆把事办了,袁老师把邓老师喊到这边,当时还有一个笑话,邓老师跑到袁老师房子里面去,袁老师给她打盆水,让她洗手去了,结果脸盆是漏的,要偏着以后才能倒点水。哎呀,邓老师后面讲,我当时也是看到这个情况,袁老师确实需要一个人照顾,比赛的这个空当里面就把婚事就办了。

很难说这是一段基于爱情的婚姻,然而爱情却在婚姻中成长,当袁隆平的研究方向饱受外界非议的时候,邓哲对袁隆平说,隆平、你大胆地研究,失败了,大不了再一起做回农民。就在结婚的这一年,袁隆平正式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生产出杂交水稻的种子,才能使杂交水稻在实际生活中大范围地种植和推广,为此,他必须打破水稻自花授粉,也就是不接受外来花粉的天性,袁隆平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的方案,他设想的方案共分三步,第一步、他要找到一些基因异常的水稻,这些水稻的雌蕊正常,但是,异常的基因导致雄蕊没有花粉,一般来讲,几万株水稻中才可能有一株这样的水稻,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更为困难的是这样的水稻、雄蕊没有花粉就无法进行自我繁衍和复制,所以,袁隆平设计了方案的第二步。第二步,袁隆平要找到一种非常特殊的正常水稻,这种水稻既可以给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授粉,又可以使它的这个特性得到全面的保持,也就是说、这次结合而产生的后代,必须百分之百地保持雄蕊没有花粉的异常基因。第三步,袁隆平要找到另一种正常的水稻,和这一大批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相结合,它们的后代才是杂交水稻种子,这些水稻种子雄蕊雌蕊全部发育正常,再次恢复自花授粉并且结出水稻的特性,这样就符合大田生产的要求,同时,经过几次杂交,它们的基因也必须更加优秀、产量更高,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三系法。

理论上的完美背后却是实际工作中的异常艰难,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导致试验全面崩溃,一切都从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开始了。

标签: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20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