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

大千世界 106 0

从古至今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都充满了神话传说的色彩。但是,关于中秋节较多的说法都和嫦娥相关,其特点则以月明月圆更为显著。而中国民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和八月十五杀胡人。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嫦娥奔月传说中都说嫦娥由于偷食了其夫后羿从西王母娘娘那边要来得不死之药而得道成仙奔人月宫,变成蟾蜍,整日捣药。蟾蜍是癞蛤蟆,将嫦娥变为蟾蜍,并且整日在月宫里捣药,主要表现了后世对嫦娥偷食仙药之事的斥责。唐时,嫦娥慢慢被人们所喜欢,文人雅士纷纷将这一神话传说,进行美化写进诗里。人们认为如此的处罚,对一个女子确实太重,因而在之后的传说中,删除了将嫦娥变为蟾蜍的部分,而将嫦娥称作是月宫里的仙女,将蟾蜍称作是玉兔。

中秋嫦娥奔月也有另一种说法。据传远古时,天空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结果晒得庄稼枯萎,禽鸟逃窜,生灵涂炭,给人世间造成无穷的灾祸。这时,有一个英雄人物——后羿,他怜悯吃苦的老百姓,登上昆仑山的山顶,运足他的神力,拉弓引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只剩一个太阳,后羿便要求他为人世间照明,并严令他准时日落日出,为人民造福。后羿因而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和拥戴。

据传,后羿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妻子——嫦娥。他们十分相爱,人们都很羡慕他们。听闻后羿射日的消息后,许多有志之士敬仰他的射箭技术,纷纷前去拜师,其中就有一个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拜师了。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求道时,经过王母娘娘住的地方,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了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服下此药,就能立刻得道成仙。但是,后羿不舍得丢下妻子独自一人升仙,只能暂且把不死药交由嫦娥保管。嫦娥将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匣里,没想到被奸险小人逢蒙看到了,因而他生下歹心,决定将不死仙药占为已有。

这年的八月十五,后羿带领弟子出门捕猎,逢蒙假称得病留了下来。待后羿走了之后,逢蒙胁迫嫦娥拿出不死药。嫦娥明白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转过身开启百宝箱,将不死药一口吞进去。嫦娥吞掉药后,就飞升到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家,明白嫦娥升仙飞到月亮上去了后,也向月亮飞去,他拼了命地追赶,可就是追赶不上。后羿万般无奈,又想念妻子,只能派人到嫦娥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上供桌,放上她平常最喜欢吃的蜜食水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老百姓明白嫦娥奔月升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夜摆放供桌,为善良的嫦娥祈祷吉祥平安。从此以后,中秋节就出现了拜月的风俗习惯。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吴刚伐桂月亮上不仅有嫦娥以外,人们还可见到斑驳陆离的树影,那是一株桂花树。相传这棵桂花树有五百丈高,生长茂盛。每到中秋节时,桂花香飘千万里。桂花树下,有个人在伐树,这个人叫吴刚。吴刚是汉代河西人,他曾随仙人修行,由于违犯了天规,仙人把他放逐到月宫中,命他砍伐桂花树。可是,吴刚每砍一斧,桂花树的伤口随后痊愈。他再砍,桂花树再长。所以吴刚只能不断地砍伐那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花树,经受着自身做错事之后,仙人对自身的处罚。

李白《赠崔司户文昆悉》诗中曾经有“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述。古时候推行科举制,秋闱大比之年经常设在八月,因此人们把科举考试得中者,称之为“蟾宫折桂”。之后这个说法又有新的延伸,人们把科举考试应试者的祝福或得中后的祝贺,也称之为“蟾宫折桂”。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玉兔捣药在我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月亮上也有只玉兔。在我们儿时中秋节日之夜,老奶奶曾经数次指向月亮中那一个小黑影告诉我们:那便是月亮中捣药的玉兔。这只玉兔是怎么跑到月亮上来的呢?还得从吴刚伐桂谈起。相传吴刚受到仙人炎帝的处罚之后,他的妻子缘妇心中非常伤心,就叫她的二儿子延和三儿子殳升至月亮上相伴吴刚,把大儿子鼓留在身边照料自己。但延和殳升至月亮上之后,不可以保持正常人的形态,因此就变成了蟾蜍和月兔。蟾蜍之后干什么,传说中就没有交代了。但这只月兔却不断地在石臼里为神仙捣长生药。所以之后民间过中秋节时,总是敬奉一只“兔儿爷”。有一首古诗叙述了那时候民间过中秋买兔儿爷的繁华景象:中秋月光净无暇,洒扫庭前列果瓜。子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所谓的“兔儿爷”,便是塑成兔状的泥偶人,也是有拿布绑成的,或是拿纸画成的,通常都是人首兔身。兔儿爷的脸孔和身体都制成人的样子,只不过比人多了两只长耳和一张三瓣嘴。也有的制成做官的样子,有的衣着盔甲,像个大将军。有的制成骑老虎的样子,也有的稳稳坐在桌椅上。

民间之所以能够敬奉兔儿爷,是因为玉兔捣药,能够确保除病强体,长生不老。《京师乐府诗》中有一首古诗,对人们为何敬拜兔儿爷作了具体的说明:中秋节分外月华明,领宴归来夜色清;不供嫦娥怜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

相传,兔儿爷发源于明朝末年,那时候的兔儿爷是一副庄重的样子,摆放在供桌上接受人们的拜祭。到清朝之后,兔儿爷变成了少年儿童手上的小玩具,制造也逐渐精美起来。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朱元璋起义与八月十五杀胡人广为流传的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元朝。元时,民族中间常常有争夺。那时候,蒙古执政我国,对别的民族实行非常残酷的压迫,对汉族的压迫特别厉害。中原地区众多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剥削阶级的残酷执政,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界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在朝廷严密管辖下,信息传递十分艰难,因此谋士刘伯温想到一计,传令下属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小纸条藏入饼内,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起义的那天,各界义军一同响应,抗元之势势不可挡,没多久就占领了元大都。起义很快就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非常高兴,传下懿旨,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人员与民同乐,他将信息传递的饼作为节令点心赐予臣子,并起名叫“月饼”,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习惯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下来。

在中国民间流传得更多的说法是“八月十五杀胡人”。元朝时,汉人生活在鞑子(指鞑靼,古代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的执政中。鞑子为了避免人们反抗,执政者在家家户户都安插一个鞑子,监视每一个居民。这些鞑子骑在汉人的头顶作威作福,人们不胜其苦,便商议要怎么去掉这些人。后来,商定在八月十五夜里一块儿动手干掉鞑子。想法虽好,但是用什么办法才可以通告大家呢?结果有人想到办法,把这个秘密约定写在小纸条上,夹在月饼里边互相赠予。这一办法果真见效,八月十五日大家同心协力干掉了鞑子。因此,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风俗习惯就传了下来。

除了“嫦娥奔月”,中秋节的传说还知道多少?-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这些便是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看了之后是不是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传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标签: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