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四岁的孔融将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问其原因就是:哥哥们年纪比他大,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他,而弟弟们年纪比他小,所以自己应该照顾他们将大梨分给他们。孔融的这种行为在当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表扬,认为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而他让梨的故事,也被记载在史书上流传百世。时至今日,我们在读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思绪万千,觉得孔融真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从小就被大人们教导要向孔融学习要懂得承让。
01
奈何西方学者对于孔融的这种行为却是表示出自己的不理解,他们认为,孔融的这种行为表面上仁义善良,实则背后暗藏动机。他们猜测,孔融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大度的样子,是因为想要讨取父亲的欢心。理由如下:
其一:孔融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其他的孩子分这盘梨,而是让孔融去分,这不摆明着他想要考验孔融。孔融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就顺水推舟将自己的仁义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赞美。
其二:孔融认为哥哥年龄比自己大,所以理应分得大梨,但是,弟弟年纪比自己小,所以自己理应将大梨让给他。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孔融的这一行为没有什么过错,可在西方人眼里他们认为孔融这属于“双标”行为,做事没有任何原则,纯粹是为了彰显自己高尚的品德。
在他们看来,孔融的做法太过虚伪完全不符合人性。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孔融作为这场分配任务的负责人,有着绝对的分配权,就算自己拿走那个最大的梨,然后,将剩下的梨再按年纪大小进行分配,这才符合真实的人性。
02
对此我们国家的学者表示了强烈的不赞同,但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们对这个故事错误的认知,毕竟民族不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永远将自己放在首位、强者优先的原则,可能我们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但是,如果同类列举用尧舜之前的时期来进行举例说明的话,或许西方人的思想我们也并不是不能理解。
尧舜时期之前,我们的祖先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他们的认知里,强者就应该多拿弱者就应该少拿,他们奉承的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到我们现在来说也就是“利己主义”。这在某些程度上与西方人的观点也就不谋而合。
之所以在后来会出现“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是因为尧舜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要博爱要学会奉献。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宣扬的就是乐于奉献的精神,再后来,中华大地上开始出现国家的雏形,成为统治者的必备品德就是要博爱天下子民,以至于到了汉朝年间,在刘邦统治时期曾实行了一段老庄的无为而治,其成效显著,自此统治者便以“儒术”为国家正统。
在这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统治者“焚书坑儒”遵从法家思想。一切都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凡是触犯到自己利益的人和事,都是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需要根除。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斯,便将这一思想实行得很透彻,以至于最后秦二世的惨死秦朝的灭亡都与他脱不了干系。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人性本就是自私的,像那种“胳膊肘往外”不顾己顾他的人都是有所图谋的人。儒学讲究的是人要学会克制住自己内心自私的情感学会去关心其他人,概括来说:就是要学会奉献与谦让,但这在很多西方“极端利己”者的眼中却是有违人性的且是虚伪的。
结语
《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其实在刚出生的时候还是很单纯美好的,但在后来随着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自己周边人的影响,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改变。孔融让梨这种行为并没有像西方学者认为的那般不堪,对于孔融来说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奉献要承让,这与他是否需要讨得父亲欢心毫无关系。换句话说,倘若孔融的父亲让其他的孩子来分这盘梨,相信其他的人也会和孔融的做法一致,因为这种行为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所有的人们都尊崇承让友爱的信仰,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长久受其熏陶,所以孔融让梨的这种行为也是见怪不怪了。
标签: 孔融让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