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因为太过耳熟能详,人们往往忽视了其中的一些疑点。近年来,有学者从缸的器形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对“司马光砸缸”提出质疑,认为司马光砸的应该不是“缸”。那么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难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容器,它下窄上宽,敞口,体积有大有小。小的缸多为文房用具,置于室内;大的缸多为水缸,常摆放于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灭火,水缸里还可以养鱼、养花,这也是中式园林的一道别样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乔家大院,院落里大水缸随处可见;在号称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马氏庄园里,同样摆着数口盛满水的大缸;在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里,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个。
提起水缸,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司马光砸缸”。现代人大多没使用过水缸,在人们的想象中,水缸应该是比较巨大的,所以才会导致孩童溺水。那么古代的水缸究竟有多大呢?以故宫的“太平缸”为例(这种水缸又称“门海”),其口径为1.6米,高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区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较深了,其他大多数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够到缸沿爬出来,而不会溺水。
{img} 故宫太平缸
{img}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宋代,据考古发现,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马巷南宋制药作坊旧址出土的水缸,口径为1米,深为0.8米;而宋代陶瓷窑址出土的水缸口径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来,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古代水缸为什么不高,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取水。此外,较矮的器形便于拉坯,在烧造时也更容易成形。
砸的是“瓮”不是“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虽广为流传,但“缸”的深度并不足以溺死孩童,这一点引也得到马未都等学者的认可。如果“司马光救人”的故事是真的,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危险发生呢?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了“司马光救人”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北宋诗僧惠洪著有《冷斋夜话》,内容为论诗,间杂传闻琐事。书中卷三之“活人手段”中提道:“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即儿童)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这是此故事迄今所见最早的版本,内容与现代流行的版本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img} 汉代陶瓮
{img}
瓮是个什么东西呢?据了解,瓮与缸的器形有些相似,缸壁呈坡形,底部到缸口逐渐张开;而瓮一般是大肚,瓮壁呈一定弧度。简单来说,缸口一般是向外敞开的,而瓮口则是向内收敛的。瓮的形状特殊,动物放在其中不会轻易逃出,所以古人还用它来养蛇。
如果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么故事里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孩童失足落入盛满水的瓮里,由于瓮的器形呈一定弧度,且器口较小,孩童在水中慌乱挣扎时接连触壁,无法找到出口,眼看就要溺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光以石头砸破瓮壁,救出孩童。据了解,在后来的一些史料中,也有“司马光砸瓮”的说法,由此看来司马光砸的确实是“瓮”而不是“缸”。
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又从何而来呢?据考证,“砸缸”一说出现于清朝,例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就有:“温公(司马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不得死”这样的文字。民国时期,各种白话版本与童谣版本纷沓而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逐渐被描述得绘声绘色,并单列出来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之物。
对于“司马光砸缸”一说流行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这是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很明显“司马光砸缸”比“司马光砸瓮”更合仄押韵。
品赏古代珍贵瓮器
在古人眼里,瓮与缸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从使用方法上看,缸与瓮虽然都可以用来盛水,但缸偏向于陈设,瓮更偏向于厨具。从材质上看,陶器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更加坚固的石质以及金属器具取代,而瓮却一直保持着陶器的本色。有个成语叫“瓮牖绳枢”,就是说拿破损的瓮做窗户,形容家里穷,可见瓮是古代百姓生活里常见的器皿。
瓮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1950年,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瓮,其精美绝伦的造型和图案,引得无数参观者惊叹,被誉为中国的“彩陶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彩陶瓮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瓮。瓮高约46厘米,口沿有4只提耳,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均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彩陶瓮通体共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大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有了等分的数学概念。
古代瓮的存世量很大,但先秦瓮比较少见,比如现藏于温州市东瓯国历史陈列馆的战国印纹硬陶瓮,高约52厘米,口径24.9厘米,底径21.7厘米,保存完整。此器侈口、卷沿、短颈、圆肩、深腹,腹下敛收,平底。瓮颈部拍印斜方格纹,间饰篦划纹,纹饰较模糊;器身遍饰斜方格纹、回字形方格纹和米格纹,间饰篦划纹,纹饰清晰;肩部塑贴对称锚形附加堆纹。瓮材质为夹砂红陶,胎质坚硬,器形硕大,制作规整,装饰繁密,是南方地区较少见的战国大型陶容器。
“司马光砸缸”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仍不失为一则好故事。了解了“缸”和“瓮”的区别,下回您和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可讲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宗合)
西安晚报> 2019年04月28日 > 版次: <05> 收藏天下
标签: 司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