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亲与否取决于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利益诉求,与君主的个人喜好无关。
这有点像两户人家结成儿女亲家,但依旧是两个独立的家庭,并没有因此变成一家。国家也是如此,大唐和吐蕃联姻也是基于双方对国家利益诉求的考量。
所以,公主和亲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缓和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指望一位或者几位公主,能够彻底解决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然是痴人说梦。
我们先来从国家态势,这个层面来分析一下吐蕃和唐朝两个国家。
先说吐蕃,从地理的角度上分析,吐蕃南边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翻过这道天然屏障,便是潮湿的印度次大陆板块,这对于世代生活在高原干冷地区的藏族人来说,是一种难以适应的环境。
虽然,在历史上吐蕃也曾谋求过向南发展,将门巴地区、尼泊尔、悉立国变为自己的属国,并几次出兵天竺,在恒河边立铁柱作为界碑,但最终依旧因为难以抗衡气候因素无功而返。
赤德祖赞在位时,悉立国于公元705年(木蛇年)反叛,709年(鸡年)吐蕃出兵生擒‘悉立’国王,从此王权稳固,叶蕃社会安定。《新唐书·西域传》载:“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胜兵五万··…羁事吐蕃。”吐蕃边境向东是川西、云南的崇山峻岭,虽然南诏国曾一度向吐蕃臣服。但绵延的山势并不利于吐蕃军队的行动,这从吐蕃百余年间一直和唐军在川西北山地纠缠,而难以获得突破便可看出。
吐蕃向西的中亚地区一度是唐、大食和吐蕃争夺的焦点,当唐朝因安史之乱导致势力衰弱后,吐蕃成了抵挡大食伊斯兰势力东进的主要对手。
还有一点,从吐蕃到中亚中间要横跨大面积的荒原沙漠,这对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说,是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唐朝控制安西四镇时,为什么不大量驻军,而是依靠当地族裔组成仆从军队的原因。因此,吐蕃和大食只能算是势均力敌,谁也弄不垮谁。
由此可以看出,适于吐蕃军队特点的方向只有川北的草原、青海的牧场,你不得不佩服吐蕃当时的领袖松赞干布和禄东赞,他们在很早的时候便明确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给吐蕃扩张定下的战略便是——首先拿下吐谷浑故地的青海牧场,然后再通过甘南、川西北的草原进行补给,威胁唐朝的拢右、河西走廊地区,这就和唐朝的核心利益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
我们再来说说唐朝,从唐朝的角度上说,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在唐朝立国之初,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的突厥。因此,太宗时期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围剿东突厥的势力,李靖、苏定方等名将千里突袭,终于将东突厥彻底肢解,算是基本安定了北方边境。
而后,太宗的兴趣又转向了辽东的高句丽。太宗、高宗两朝五次东征高句丽,虽然最终灭亡了这个难缠的国家,但唐朝自身也付出几十万士兵和无数钱粮辎重的代价。
除此之外,唐朝另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是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保障,控制西域诸国是前提条件,当吐蕃的拓展威胁到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就是再有涵养的君王恐怕也坐不住椅子。
所以,当两个国家核心利益有冲突的时候,持续不断的勾心斗角,兵戎相见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况,根本不是两位公主和亲能够解决的问题,这种国家层面的核心利益冲突,甚至不是一位或几位君王有合好意志能够转移的。
但必须要看到一点,在唐蕃两国200年的战争史上,有两段相对比较和平的时期,各自维持了大约二十年左右。
这两段和平岁月,正是由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带来的。要知道在古代,二十年可是整整一代人,两位公主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边境地区的民众,撑起了一片牛羊被野的和平岁月。
这不但是唐朝人民的福祉,同样也是藏族人民的福祉,有多少边境的百姓是喜欢干戈日隆、火中取栗的?那都是大人物间的游戏!
所以,不论现在有多少人黑两位入藏和亲的公主,说他们在吐蕃身份如何低微、是吐蕃赞普的小老婆、和大臣生了孩子之类。
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两位公主为汉藏交流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在以两位公主为代表的两族有识之士不断努力之下,汉藏两族才能有今天这种血浓于水,不可割断的血肉亲情!
个人观点,一家之见,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欢迎您的关注和留言!
文中照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图。
标签: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