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

大千世界 205 0

谢邀。本文6500字,查阅大量的资料,欢迎阅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藏文:རྒྱ་མོ་བཟའ་,藏语:Mung-chang Kungco; 中文:文成公主 ),汉族,姓李,汉名无记载,是其成员唐代王室的一个小分支(可能是江夏王子李道宗的女儿)。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吐蕃尊称文成公主是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一、唐太宗西北发展战略目标

唐朝定都长安,地理位置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西北的邻国强悍,因此长安在西北的战略纵深较浅。同时,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带来的繁荣和贸易,也因为中国王朝的更替,逐渐衰退。

唐太宗精准地看到这两点,制定了完整的战略计划。

唐太宗的西北发展战略目标:一是通过战争拓展西北的战略纵深巩固唐朝西北边境的安全也就保证首都的安全,二是重启和打通陆上丝绸之路通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万邦朝圣的政治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远嫁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实现此目标的重要环节。唐太宗,真正的雄才大略。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从上图可以看到唐朝西北的邻国北方有突厥,西有吐蕃(西藏)和吐谷浑。

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请看下图。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二、唐太宗实施西北发展战略的行动

1、通过战争彻底打败北方东西突厥打通丝路北线

唐代以前,漠北地区先后属于东、西突厥控制下,当地的铁勒各部因不堪突厥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薛延陀、回纥、拔野古、拔罗、制骨等多次掀起反抗突厥贵族的斗争。

唐朝初年,铁勒部斗争取得胜利,薛延陀政权建立,日益强大并在漠北称雄一时。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率军击败了东突厥贵族政权,并和西突厥加强了友好联系,接着又扫除了高昌、焉耆、龟兹等分裂势力。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统辖了下属的各个都督府、州、进一步加强了西部边疆的军事和行政管理,保证了丝路的繁荣畅通。不久以后,唐朝政府又完成了对漠北地区的统一。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军乘其内乱攻入漠北,薛延陀政权瓦解,下属回纥等铁勒13部归附唐朝,并请置唐官。唐朝政府于其故地设置了六府七州,后来又于贝加尔湖东北和唐努乌梁海一带增设了玄阙州、烛龙州和坚昆都督府。上述各个府、州长官都督、刺史,皆由唐朝政府委任原诸部酋长担任,并归属于设立在故单于台(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的燕然都护府所统领。此后,又应铁勒各部所请,特在回纥以南开辟了参天可汗道,沿途置邮驿68所,并备有驿马、酒肉等专供往来官吏和行贾。通过此参天可汗道,不仅加强了漠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开辟了西部与北部边疆往来的通道。从此以后,西部地区已和广大漠北连成一片,因而丝路向北面获得了显著扩展。

由于唐太宗的果断,中国重新统一和进一步扩大了西北疆域,团结和联合了西北各民族,丝绸之路向漠北方面获得了稳定的扩展。

2、通过战争及和亲的方式降服归顺吐谷浑汗国打通丝路的中线南线

当时,唐朝的邻国吐谷浑汗国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青海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被战争阻塞,人们便开辟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往返东西方的商贾、使节和僧侣从西宁经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到达新疆。

因为吐谷浑汗国位于河西走廊的南侧,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如果吐谷浑与唐朝维持良好关系,就能保障这条贸易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唐太宗李世民上台执政起,双方的关系就一直显得不太良好。尽管太宗李世民努力与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可吐谷浑却屡屡入寇河西走廊,严重威胁着唐朝边境与丝绸之路的安全。吐谷浑宰相天柱王更是一个鹰派人物,倾向于对外扩张。在他的影响下,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做法,表面上经常遣使朝贡,背地里又频频入侵唐朝的西北边境,曾先后纵兵大掠兰州、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西)等地。在连续交涉无果后忍无可忍的李世民决意彻底平定吐谷浑。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发动大规模反击,由名将李靖指挥,吐谷浑遭到严重的失败。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慕容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唐朝平吐谷浑,慕容顺投降。唐太宗遂以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吐谷浑国人不服,慕容顺竟被部下所杀,诺曷钵继位,大臣争权,国中大乱。十二月,唐太宗派兵部尚书侯君集将兵援救。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以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上图是弘化公主出塞图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诺曷钵到长安朝见太宗,唐太宗将宗室李道民之女封为弘化公主,将其下嫁给诺曷钵。诺曷钵遂实行唐历和贞观年号,同时派遣宗室子弟入唐为质。至此,吐谷浑从塞外强国完全沦落为依附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出生于唐朝宗室之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节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

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朝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从而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

据志文记载,弘化公主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

弘化公主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这里峰峦起伏,峡谷纵横,大水、冰构两条大沟湍流急下,在两水汇合处,解放后建起了水库,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库对面的山岗上。她的墓志铭中写到:“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

由于史书缺乏记载,千百年来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里葬着一代古人。从清同治年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了唐代吐谷浑的墓志铭9方,所葬9人,即弘化公主、代乐王幕容明、安乐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煞鬼、金城县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

3、唐太宗通过战争及和亲的方式降服归顺吐蕃遏制其吞并吐谷浑扰乱丝绸之路的野心

吐谷浑汗国立国达三个半世纪,因垄断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贸易而富足天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自然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如吐蕃的眼红和觊觎。此时,吐谷浑的邻国吐蕃正处于崛起和扩张时期,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迅速发展,统一的藏人积极向北扩展,直接威胁吐谷浑帝国。他于公元634年在西藏中部的雅鲁王国登上王位后不久,击败了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浑并接待了唐代的特使。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破坏了吐蕃与唐朝的和亲计划,派遣了20万军队大举入侵吐谷浑,兵锋直到自至青海湖(Lake Koko Nor)以北,击败了吐谷浑(Tuyuhun)军队,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唐朝的重要贸易路线。

西藏人向东去攻击并进入甘肃南部。吐谷浑在甘肃南部失去了大部分领土。同时,松赞干布入侵唐朝松州,但被侯君集和牛进达击败,松赞干布军队退出。他派遣使者到长安道歉,并再次请求结婚。唐太宗终于同意了吐蕃西藏与唐朝的和亲计划,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三、唐朝和吐蕃和亲成功

1、松赞干布三次求亲表诚意 唐太宗“六难婚使”为文成公主选婿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称雄雪域高原,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

公元634年和公元638年,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遣大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因此,当时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这样竟有五个国家的首领向大唐求亲,他们均希望迎娶贤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很是为难。最后,想出一个平等竞争的办法:请五位大使参加考试,谁考胜了,就把公主嫁给谁家的首领。 当时出了六道难题,吐蕃使臣禄东赞过关斩将,一路领先,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机智、聪明,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也有许多记载。

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2、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生动再现松赞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亲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第三次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四、唐蕃结为姻亲的作用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Srongtsong Gampo和他的妻子尼泊尔公主Bhrikuti(左)和中国文成公主(右)

1、促进西藏唐朝之间的和谐

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协议和安全通道的承诺,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公元650年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双方没有武力相向。后续200多年间,尽管爆发战争,但吐蕃和唐朝之间使臣和商人依然往来频繁。

2、促进文化佛教的传播和经济农业科技的发展

国运福祚绵长,李世民为何远嫁文成公主入藏?-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上图是文成公主大昭寺释迦牟尼像12岁等身像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在逻些建造小昭寺,将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带进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安放。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为其亲手所栽。

除了中国文化和佛教之外,文成还带来了大量的嫁妆,其中不仅包含黄金,还包括精美的家具,丝绸,瓷器,书籍,珠宝,乐器。和医学书籍。此外,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带来了新的农业方法。这包括引进谷物和油菜籽,其他农具以及如何提高西藏农业生产力的建议。文成公主还因在西藏引进冶金,农业,织造,建筑,造纸和墨水等其他技能以及开发藏文字母和书写系统而受到赞誉。

3、文成公主的遗产和影响依然存在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几代诗人继续写无数的诗句来赞美她的行为。两个传统的日子,即每个藏人年的第四个月的第十五天和第十五个月的第十五天,以她的荣誉唱歌和跳舞为特色。

松赞干平与文成公主的雕像等历史遗迹仍然受到展示和崇拜。所有人都可以在拉萨的布达拉宫看到他们的婚礼之旅,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五、唐太宗基本实现了他的西北战略目标 唐朝国运福祚绵长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的战术行动,基本实现了他的西北战略目标。尽管吐蕃将对唐朝其他大部分时期构成重大军事威胁,但在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统治时期基本维持了和平,唐朝的西北边境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同时,丝绸之路自汉朝开辟以后,唐太宗通过确保多条贸易路线的安全与和平,丝绸之路进入新时代,进入繁荣鼎盛时期。唐朝的经济,商业,文化和科学蓬勃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人的文明和物质的丰富,让邻国的游牧民族羡慕和折服,中国文明对来自远近的所有人开放和国际化,许多来自不同背景和教派的人都前往长安首都,其中包括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叙利亚,韩国和日本的神职人员,商人和特使。

唐太宗的时代,唐朝获得万邦朝圣的政治地位和东方世界的中心。

六、后唐太宗时代的演变

1、吐蕃兴起兼并了吐谷浑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由孙子芒伦芒赞继位为赞普,实际政权掌握在噶尔·东赞域松家族手中。

噶尔·东赞域松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他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唐朝发生冲突。噶尔·东赞域松死后,其子(一说孙)论钦陵继续控制朝政。

吐谷浑分为亲唐和亲吐蕃两大阵营而分裂,后者越来越强大,吐谷浑与西藏合作引发了战争。

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战,唐与吐蕃战争全面爆发。唐朝为了支持吐谷浑亲唐势力,唐朝派遣薛仁贵将军带领10万军队护送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还国,论钦陵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大飞川(现在的青海共和县)唐军覆没,吐蕃吞并了吐谷浑。

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继续保持了此条道路的畅通,并在西北开辟了经由喀喇昆仑能向尼泊尔的另一条所谓吐蕃--尼泊尔的通路。

同时,吐蕃进一步与唐朝争夺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力图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安史之乱促吐蕃获得河陇地区控制权 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河陇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在战略上据有极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陇,即可切断与西域的联系,又可成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吐蕃的攻唐战略,即是先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进而兵锋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大体上即是元明以后的甘肃和新疆东部地区。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随之出现了这三种力量之间的争夺与混战。

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一时丝路上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由于唐朝失去了和西域的联系,陆上丝绸之路由此中断,因而反映在杜甫的诗中有“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的哀叹以及“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数年逆气路中断,蕃人闻道渐星奔”的描述。

陆上丝绸之路在唐太宗时代发展到了高峰,形成了它的黄金时期,随着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兴起,再次衰落和中断。

标签: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