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在怎样的背景创作出来的?

大千世界 185 0

  《聊斋志异》是一部“不平而鸣”的作品。“不平而鸣”是中国文人中一种长久流传的心态。汉代,司马迁就发过这样的见解。他在《报任安书》里,对中国古代历史上 的许多士人和政治家的不平而鸣做了描述:“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唐代古文家韩愈在他的《送孟 东野序》里有一段相当精辟的话:“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 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 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 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蒲松龄早年醉心于科举,可是命途多舛,屡试不第,他一直考到50岁,也未能金榜 题名。长达30年的应举路途换来的除了失望之外,更多的就是愤愤不平。他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 山而去!”又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 亦足悲矣! ”他把满腔的孤愤,倾注在一部《聊斋志异》中。

标签: 聊斋志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