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故事的故事谁知道啊?

大千世界 65 0

  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这并非史实,但七十二疑冢之说也不是罗贯中所创,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所在就成了个谜。

近来,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两地虽属两省,但隔漳河相邻。

  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

  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铜雀台遗址,曹操曾让后人登此台望其陵,今仅存台址。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说:"在邺城历代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一是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境内)设七十二疑冢;二是在漳河河底设了机关暗道;三是在许昌城外;四是在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有民谣称: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

  经过调查,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邺城以西所谓七十二疑冢,大体上处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王公大臣,考古发现了大量北朝文物,这些墓冢不是72个,而是100多个。北朝墓群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与曹操毫无干系。

  至于后几种说法与史实明显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的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地理因素变动很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也看法不一,认为在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经过长时间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地势区位和文献资料分析,认为曹操墓有可能在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他的主要依据包括: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遗令》中说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遗令》中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的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终令》中"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从选墓的古代堪舆学理论,这一带也适于建造帝王陵墓。

  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

曹操建邺城内的建筑遗址。

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近来征集到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西门豹祠堂重建时间、面积、官吏参加者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曹操《遗令》、《终令》中都说要葬在西门豹祠附近,西门豹祠就成了曹操墓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物。

  王福生说:"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件反映西门豹祠情况的实物,虽然不是介绍曹魏时期西门豹祠情况,但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由在当地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运回临漳村中放置,征集时才引起人们注意。

  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境内,而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可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

  刘心长对鲁潜墓志进行了研究,认为鲁潜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与他判断的曹操墓位置即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只隔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以漳河为界,时村营乡和讲武城乡可视为北区,安丰乡大体上属于南区。他认为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而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从多种情况分析曹操墓在北区的可能性较大,可对南区、北区都进行考古发掘,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千古之谜曹操墓可以解开谜团。

金凤台,匾上题有“魏武雄风”。

也是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不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并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传说成了"遗命",显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诈,渲染了其奸雄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扩大到水底,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但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曹操的丧事和墓葬,在史书记载中没有多少疑问。但所谓三人成虎,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依据"也最"充分",因为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地区,且当地确有众多古墓,但这属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见、北齐兰陵王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并非默默无闻,墓地也有碑刻等,弄清究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就是这不难廓清的流言却在千百年里广泛地传播,且越传越丰富。《三国志》等史书,对于文人来说并不陌生。罗贯中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显然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许多大事,在其当世就对之褒贬不一,北宋以后曹操就开始被定位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苏轼说"曹操阴贼险艰",陆游说"天心大讨曹",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情况、史书的记载距现实越来越远。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是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记者长大的地方距所谓七十二疑冢所在的磁县不远,知道这一传说的时间比知道历史上有三国还要早,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广播里播评书《三国演义》,还在讲曹操死前,令在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

  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

标签: 聊斋志异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