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是中国鬼神文化的传统。
鬼神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虽然它独立于世界五大宗教,也曾被列入宗教信仰之外。但是作为信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民间宗教,它始终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并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养成,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中国人休养生息的各个方面,大到国计民生,小到日常生活,鬼神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
这种信仰来源于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崇拜与探究。但远古时期的先人们并没有把未知世界的所谓神灵进行分级,只是随着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加深,才逐渐地按照人类自己的想象对历史传承下来的神祗进行了分类,出现了统治人间的天神和给人类带来灾祸的妖魔鬼怪等。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进入,中国的本土教和传统的儒教,在相互斗争与磨合过程中,相互借鉴,各自完善理论体系和教理教义,丰富仙佛圣群像,中国的民间信仰才在道教中被发扬光大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间信仰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陶弘景,葛洪等对中国的神仙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分级,自此,天堂地狱神鬼各具其貌,各履其职。当然,鬼怪也可以通过修炼化鬼为仙为神为佛。
第二个,蒲松龄先生的仕途与理想
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曾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无奈身处明末大动荡时期,后又屡试不第,直到70岁才成岁贡生。为了生计,他在政府和私塾兼职两份工作。
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卓著的才华,不难看出他的梦想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于是,他把梦想与对现实的不满都倾注到笔端,塑造了各具特色的鬼怪群像。
奇怪的是,他笔下的群妖,不管是狐狸精还是饿死鬼,也不管是下凡赎罪的小仙,还是遭人嫌弃的酒鬼,都颠覆了人们对鬼怪的传统认知,全部具有了真善美的高大上人格。相比于尔虞我诈的人间社会,那些被人类所不齿的鬼怪,居然有了人类所不具备的善良慈悲与大义情怀,两相比较,人与鬼,人类与鬼域,善恶与是非竟然判若云壤。
这种借鬼事抒发人情的志怪文学,既符合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规避了风险,又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与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谴责。让人们在面对艰难人生的同时,心生一丝希望之光。所以郭沫若说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所写主人公大多是些不得志的穷书生,而给予他们真挚感情和美好人生的,又都是花妖狐魅。可见,在蒲松龄笔下,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是人生之大祸害,尚不及鬼怪狐妖可爱之万一。
这部作品的影响之大,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反观人性之恶,对比鬼怪之善,人们是否该认真反思内心之鬼?为什么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穷其一生的追求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是否该从鬼妖狐怪那里借鉴一些慈悲真情与善良,来弥补灵魂的空虚?
标签: 聊斋志异之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