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谁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功臣?每一个对中华文明情有独钟的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我想,深入文明的底层,你会发现有一个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最大,他不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也不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而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至于只有三国时期的英雄才深入人心话题,我认为一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得好,二是乱世出英雄。
罗贯中以宏观的角度去描绘了一幅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将孙子兵法的36计都写进了这本书的战争之中,而且人物的事迹,大多能找到历史原型,不过加上了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因此可读性非常强。但要真正了解三国历史,演义还不是全部的史实,许多情节都融入了想象,因此不能视为史实。
每当我们拜读《三国演义》,总会感慨诸葛亮的伟大。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起羽扇纶巾,不得不提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黄月英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
相传诸葛亮第一次上门求亲时,黄月英就送了诸葛亮一羽扇,一是礼轻情义重,二是 “刚刚你与家父畅谈国家大事,讲到你的抱负、志向,面容激动,掩饰不住。等你们谈到曹操孙权这样的人物时,你又眉头紧锁,仿佛能夹死一只蚊子。我送你这把羽扇,就是要你遮面的。”
黄月英虽然长得有点丑,但才能能与诸葛亮齐肩,知道对于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来说,情绪不外露是基本,作为谋士跟别人谈判时尤其重要。诸葛亮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往后就一直拿着羽扇来提醒自己要沉住气,不管是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总是轻摇羽扇,胸有成竹,一副世事皆在我手的安然模样。
罗贯中在书中添加了很多文学色彩,有很偏刘的个人主义,把曹操和司马懿写的很奸诈,可是历史就像当年的元末,他拥戴的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没有能统一中国,就像刘备和孙权一样。因为罗贯中曾在张士诚的幕府做过谋士,注定自己写的主角失败,就像他老师施耐庵一样,宋江也没有推翻北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句话家喻户晓,比喻万里挑一的人才。罗贯中在小说中对天下武艺进行了排名:吕布、关羽、赵云、马超、张飞等人,其他人如许褚、黄忠、颜良等人只能算是第一流的高手。作为排名第一的吕布,武功毋庸置疑,但只是吕布没有想到自己杀了丁原之后便陷入了政治斗争当中,由于对政治缺乏足够敏感,他被人们当做个工具来使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人卖了还给了数钱。当吕布杀了董卓后,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得罪了凉州人,最终被曹操击败处死。董卓曾经掌控东汉政权,执政期间残暴滥杀无辜,残害忠良,最终因司徒王允通过使用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董卓死于吕布手刃。
在大多数人眼里,司马懿始终是诸葛亮的陪衬,但综观三国群雄,似乎唯一能与之对抗的便只有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便可深刻地体现司马懿的执着而坚韧。司马懿聪明而善谋奇策,懂得把握机会,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司马懿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敌孔明之智也。总之,无论历史对司马懿的评价好不好,都无法掩饰他的隐忍、冷静、睿智、谋略和把握时机的能力,他的心狠手辣、阴险狡诈也同样丰富了他的形象。
曹操,绝对是一个很复杂、矛盾的人,他的许多做法格局是当时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包括曹丕称帝后还有很多人的内心仍偏向季汉。罗贯中也是受小众思想毒害的人,不会对曹操有客观全面的理解。曹操从许多意义上来说,的确是该骂,后人能够理解他,为他正名,有人知道他的伟大之处。臣节如何,属于封建道德,残虐也是统治者个人性格,都不是今人关注的重点。
罗贯中吹捧蜀国,贬低魏吴及群雄,把别人的事迹功劳强加在蜀国人身上,凡是和蜀国有过朋友关系的,都是好人。虽然《三国演义》神话了很多人,也黑了很多人,但是罗贯中并没有说自己的书是正史,也没有说刘备代表着张士诚,更没有说自己就似诸葛亮,他说了是演义。演义和正史区别很大,应该气那些分不清演义和正史就瞎讲的人,而不是写演义的罗贯中。
总之,三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名义上是从220年曹丕代汉,到265年司马代魏;而广义上讲三国都是从190年董卓进京,甚至184年黄巾起义讲起,到280年西晋灭吴,历经97年。
标签: 历史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