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

大千世界 99 0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这是一个难得的很好的问题,因为它可以带动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交流,让我们思考究竟如何来看待历史,如何来看待历史人物?

任何人读历史人物故事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而不仅仅是读三国的故事才如此。

有的人认为“三国里蜀汉是正义的主角,而魏吴是邪恶的配角”,这很正常。正犹如有人喜欢曹操,而有人却崇拜刘备一样。

我喜欢曹操,但也有许多讨厌曹操的地方;我不喜欢刘备,但刘备同样有许多很令人崇拜的地方。

我想从儒与法两方面不同的治世理念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粗糙的回答,以期与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01

难得的好问题

的确有人是这么认为的:蜀汉是正义的,魏吴是邪恶的。

我不讳言,我非常喜欢曹操,因而在回答有关曹操的问题时,自然对曹操褒嘉的多。有人看了就非常生气,不仅仅骂曹操,我也跟着沾光被挨骂。

对于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我只说这起码反映了一个问题,的确如题主所说“有人认为蜀汉就是正义的主角,魏吴就是邪恶的配角”。我把曹操当作了主角,自然刘备的粉丝不干了,这个我很理解。偶像嘛,就是完美的,容不得别人说不好。

能够准确的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总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不允许别人不喜欢吧?!

每一个人都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权利,对于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看法,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喜欢与不喜欢,都很正常。

之所以啰哩啰嗦说这么多,是因为我想说得是:不要带着情绪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去品味,去感悟。

如果不是先入为主,以平常心去读历史,你无论得出任何结论都是有益的收获。

如果带着情感去读历史,未尝不可,毕竟读历史故事还是娱乐为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同样有感悟,有所启迪 , 但结论是不一样的。

正如《三国演义》主题歌所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湮灭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过去了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个脸红脖子粗,最有趣的是,静静地看,慢慢地品,有点感悟 , 会心一笑最开心。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02

礼治与法治

儒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两大主要流派。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是重礼治还是重法治,是重怀柔还是重严刑。是求王道,还是求霸道,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

在治国理念上,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都是在追求社会秩序稳定,国富民强的政治目标,但在具体的施政方式上而有所不同,或者说采取不同的途径。

罗贯中老先生显然是崇尚儒家思想的治世理念,主张礼治,认可怀柔,反对法治,厌恶严刑的。其追求王道而反对霸道,因而尊崇汉室,维护汉室的正统地位。

且不管把刘备作为汉室的维护继承者是否合理,起码罗贯中是把曹魏作为了汉室的篡逆者。有了这个定位,就有了蜀汉是正义的主角,自然魏吴就成了邪恶的配角。

这个理念,不仅仅后来的罗贯中如此,就在三国时期,也大有人在,而且是主流的思想。

比如孔融,这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正宗衣钵,跟曹操很不对付。被曹操杀掉了,一千多年来,一直有人替他喊冤;又如荀彧,极力维护汉室,反对曹操称王,改换门庭,宁愿用生命去坚守这一道义。

从这里看,礼治与法治,也并不绝对矛盾,因为曹操采取了许多法治的措施,还是得到了荀彧支持的。

核心的分歧在于还要不要维护名存实亡的汉室上,这就是礼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

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把他的这一理念通过述说故事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了题主所说的这个感觉。

不管承认与否,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到底是“礼治”还是“法治”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自然而然的影响到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来,这非常合理,正常。

我不反对,也不厌恶有人这么去看待历史,也欣赏有人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03

历史局限性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偏好,这是客观事实。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所有人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看待历史的。

我们是戴着眼镜去看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的;

罗老先生是戴着眼镜看三国,由此写出这个小说的;

陈寿的《三国志》,卢弼的《三国志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以及《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魏书》等等,哪些又不是戴着眼镜写出来的呢?

即便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又有多少人不是戴着眼镜去跟着曹操或者刘备混得呢?

荀彧,孔融就没有带眼镜吗?

如果他们不戴眼镜的话,为啥同一件事,同一个历史人物为何记载的不同呢?而且相差还那么大呢?

之所以不送他们高帽,是因为这不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之所以每人有一副眼镜,是因为历史事实如此,不是我送的。

任何人都不能彻底全面的了解真实的历史,任何记载和见解都是片面的。

大家熟知“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都取笑那四个盲人,在只摸到了大象身体一个部位时就得出了大象像什么的结论。

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对一件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彻底全面的了解其真相,我们只能根据所知道的部分东西,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得出判断,做出结论,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是主观意识和历史的局限性,史学家如此,演义的作者亦如此。

我们说“以铜为镜”,上海有个大世界,里面有些哈哈镜,瘦的可以看成胖的,胖的也可以看成瘦的;

以史为镜,对的也可能看成错的,错的也可能看成对的。

尺子之所以能用来测量,是因为它有一个标准的尺度。

如果尺子不标准,即便很合规的东西也会被量歪啦。

我们都是在提着尺子去看历史的,而这把尺子是不是标准,合规就不知道了。

最后说一句,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只有原汁原味的东西才有嚼头。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盐无油无滋味,只有添油加醋才会更有味道哦!

就看你好哪一口啦!

为什么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有人会觉得蜀国是正义的主角,而吴魏则是强大邪恶的配角?-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标签: 三国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