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所谓“九王夺嫡”并非发生在雍正年间,而是康熙末年。试想雍正总共才四个男娃活到成年,哪里来的九王呢?四爷表示很冤~
不过,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而且过程之曲折,情节之精彩,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由此,这段历史成为历史小说、影视剧的热门题材,想必也就不奇怪吧!
言归正传。所谓的“九王夺嫡”,指的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原太子胤礽被废黜后,康熙的其他皇子群起争夺储位的一段历史。
而之后,太子的复立又复废,更是加大了储位争夺的复杂性和激烈性。
众所周知,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其中排上序号的就二十四个,排除那些年幼的阿哥,在康熙晚年已经成年的阿哥有十几个。可惜,皇位只有一座,怎么办?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阿哥都曾参加夺储,如五阿哥胤琪、七阿哥胤祐就老老实实、太太平平,不曾参与这场大戏。
不参与夺储,通常能力也差一点,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不会落得像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人一般的命运。
一般说来,所谓的“九王”,指的是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禵,另外再加上在雍正朝才大放异彩的十三阿哥胤祥。
这九个阿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九王”。他们可谓是当年大戏的主角,至于其他阿哥们,则是这场权力斗争中是被边缘化的外围群体。
“九王夺嫡”,刀光剑雨,稍有不慎,即身败名裂。
如最早出局的大阿哥胤褆,其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竟然向康熙进言,称自己可以代父皇诛杀胤礽,加上之后被三阿哥胤祉揭发其勇喇嘛密咒太子,结果胤褆被圈禁终身,率先出局。
太子胤礽大概是弟弟们咄咄逼人,导致其压力太大,最终患上间歇性的精神疾病,康熙是爱之不能,最终只能第二次将其废黜,但待遇很优。
夺储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是八阿哥胤禩,其中九阿哥胤禟、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其拥护者,加上其他重臣如马齐等,一时被人称为“八王党”。
但是,“八王党”虽然人多势众,但康熙认为八阿哥是个妻管严,只有一个儿子,而且性格太过宽仁,一旦上位,很容易受群臣摆弄,并不适合做君主。
因而,康熙之后一再狠狠打击八阿哥胤禩,八王党也最终日渐势落。而之后,十四阿哥从八王党中异军突起,隐然代替八阿哥成为这一集团的首领,并在康熙末年被认为是最后可能继位的人选。
而在这一集团中,九阿哥、十阿哥两位都是打助攻的,不管是八阿哥还是十四阿哥成功,他们都是积极有力的支持者。
在大阿哥和太子相继出局后,两个年长大哥,即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的优势很大,不过,相比于八王党,这两位可就低调多了。
首先是三阿哥,他在学问上是诸皇子中最高的,也确实继承了康熙的学术天分。在其主持下,其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重大文化工程,功不可没。然而,学问做得好的人,未必能做皇上。
在近13年的夺储大戏中,笑到最后的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从各方面情况看,四阿哥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十三阿哥胤祥,他在第一次废黜太子期间即被圈禁,其后也无大的表现。诸皇子中,似乎只有他是四阿哥胤禛的同党。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九王”,有些其实并不是亲王、郡王,而只是贝勒甚至贝子(如十四阿哥胤禵)身份,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康熙的皇子,所以笼统的称之为“九王夺嫡”。
标签: 清朝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