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的个人才能,对王朝的兴衰起到重要影响。康熙、雍正、乾隆,就个人能力而言,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算出类拔萃。但因所处的时代、形势不同,他们对清朝历史的贡献,又各有不同。
康熙示人以“仁”,实行仁政,被尊称为“圣祖仁皇帝”,典型的儒家之君;雍正雷厉风行,手腕强硬,带有鲜明的法家风格;乾隆则儒法皆有之。
从传统的史学来看,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标准,主要看他在立言、立功、立德方面的表现。立言,简而言之就是看这个人平时说过什么话,留下什么名著、名篇,比如李白、苏轼等人;立功,即看这个人平时战场表现或者修河堤、变法等等,这类代表人物有苏秦、霍去病等人;立德,看这个人的行为举止能不能成为楷模,成为众人认可的价值取向,这类代表有孔子、文天祥等。康熙、雍正、乾隆在此“三立”方面,都有所建树。
先看立功康熙十几岁,就扳倒鳌拜,大权独揽;接着又是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征噶尔丹,驱逐沙俄,将漠北蒙古纳入大清版图。清朝入关后,康熙相当于将天下从北到南,重新打了一遍,而且解决了合法性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统治的稳定。但是,晚年的康熙,失去进取精神,策略上趋于保守,对臣子尤其是自己的包衣,过于纵容,让前期建立的功业受到动摇。
雍正继位后,先将政敌清理出管理层,接着开始一系列的“新政”: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整顿旗务……这些措施,损害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但减轻了普通百姓负担,有利于稳定统治。尤其是痛惩贪官污吏,相当于给朝廷的机器来了一次升级换代。在开疆拓土方面,雍正有所失分,丢失了部分本该属于大清的领土。
乾隆自吹“十全老人”,这个里面,有不少水分,比如征缅甸,不仅损兵折将,最后还找了一个台阶退兵;但也有几次含金量比较高的“武功”,就比如征准噶尔,不仅解决了困扰大清几代人的边患问题,还将大清的版图推到巴尔喀什湖,将盛世推向高峰。此外,尤其在乾隆中前期,他确实也做过不少事实,比如减免全国赋税,修河堤。
但是,乾隆执政时间过长,到了晚年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松懈,追求个人爱好。大清各地莺歌燕舞,他依旧自欺欺人,眼看着盛世不再却假装看不见。和珅的崛起,也宣告了清朝的没落;白莲教起义,彻底撕碎了盛世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所有这一切,乾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看立言在这方面,几位帝王各展所长。雍正无疑是最接地气的,看他的朱批:“知道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里面很多话,通俗易懂,不像帝王所言,更像是老百姓话家常。但是,个人著作以及文化工程方面,比起老爸和犬子,有所欠缺。
康熙从小就跟儒家佼佼者一起,学习也比较用功,个人才学不在进士之下。他在位时期,文字狱相对较少,组织编纂的文化工程有《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对文化传承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乾隆自以为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留下无数所谓的“诗文”(不少都是沈德潜等人代笔),拿的出手的却寥寥无几。《四库全书》起到保存文化的作用,但在编书的过程中,也销毁许多书;乾隆朝的文字玉,特别流行,进一步阻碍文明的繁荣。
立德就个人德行而言,在这三位帝王中,康熙应该算做得最好的,对上孝顺孝庄太后以及嫡母,对下也能体察百姓疾苦,深受士大夫爱戴,连雍正、乾隆也只能仰视。
秋媚说:以对大清的贡献来排名,个人认为,康熙大于雍正,雍正大于乾隆。如果将清朝比作一家公司,康熙带着它,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上市,最后股价有所回落;雍正完成了内部改组,股价开始回升;乾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到处兼并重组,冲到了股价最高峰,但最后不仅市值回落,整个内部都已经行将就木。
标签: 清朝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