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励志故事梦碎大陆

大千世界 103 0

咕咚:《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励志故事梦碎大陆

  文:咕咚

  截至目前为止,大陆最高华语电影票房为……《少林寺》,票房大约94.5亿(含通膨),第二名为《让子弹飞》,7亿。

  观影前,我本估计《那一年》票房会超10亿,仅次《少林寺》。

  但首轮8点档看完。感觉中国大陆不热,电影院里没有学生。上座率仅百分之40。失望。不对呀,我是因为有个大陆人,年前去香港看了17遍,才去看。我为什么会失望?回来后我在网络找到了部分答案和反思。

  影片最后10分钟必杀技“居尔一拳”开始的时候,在中国大陆,也许我是唯一身处没能听到“全体鼓掌”这种传奇的地方,我为这个地方而心碎。感叹我们的纯洁,早已经灰飞烟灭。

  大陆版本不完美,剧情给打乱不少,导致观感丧失很多原味,票房有可能全面失利。

  经网友内幕挖掘,删除时间虽然只三分钟(最新证实为9分钟),但另对情节、名称的动刀16处,影响巨大:

  1.集体打飞机删了

  2.鸡巴和谐成机车

  3.勃起被和谐(全被)

  4.升国旗被全删

  5.“让你告白成功,我不如去吃屎”被和谐

  6.四脚兽六脚兽被和谐了

  7.宿舍大尺度飞机和谐了

  8.四人党在宿舍看A片被和谐

  9.柯腾认识四个字的女生被和谐了

  10.吻新郎都被和谐了一段

  11.大陆偷渡客变成越南偷渡客

  12.I fuck you和谐成I Love you

  13.光屁股统统和谐

  14.小puma也被和谐

  15.晚自习时柯腾的一句话不明原因的不存在了(很正常的一句话)

  16.“干”被和谐

  香港为什么这么热?甚至会超过《功夫》?

  有人说是因为香港人厌倦和唾弃、咒骂、用钱投票、反感合拍片(“当陈真唱起《国际歌》,香港人快疯了。”)

  冯小刚当年到香港宣传,对记者感叹《非诚勿扰》在香港没人看,“我觉得香港人对我不好,对大陆有成见,他们把我的片子只放了几轮就下线。我受到虐待!”该片香港票房仅260万,成为笑谈。香港电影 文隽反驳:“从〈那一年〉来看,你没有受到虐待,而是你拍得不接地气。”

  再看《非诚勿扰》那吃饱了撑出来的续集大便:全中国连扫地大妈都住在云顶别墅,世界各地中国大陆过去发展的精英们(据说冯小刚最近很讨厌这词),飞回大陆参加男主角花了几百万办的“死亡前告别会”(一个精英分子们妄想万世一系甚至掌控人间生死的迷梦聚会),念一念不是仓央嘉措写的仓央嘉错的情诗,无病呻吟一下美丽的社会,优秀的人生,风花的雪月,飘然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种百把刀风格,能让大陆的中产迷梦患者掏几十块钱把票房造出几亿票房,但却难说服香港人进场是必然:香港贼而精,香港人不用翻墙也能北望神州。注意,我们不能怪大陆导演和编剧,他们手脚并用,但奈何桥上孟婆多,池子大了王八多,文化少了政策多。没办法。

  传说日本纯爱片有个定律,一般会在经济周期非常低迷时候发威,《东京爱情故事》在经济最低迷时成为1991年“最畅销商品”不是偶然。亚洲有纯爱癖,台湾尤然。“口红效应”正是《那一年》在香港发威的写照。

  记得80岁的金庸当初进场看《功夫》,被记者抓个正着,说明香港各年龄层、各种社会阶层都进到电影院看《功夫》,而且至少4成人看了两遍,方造就最高票房奇迹,为什么被九把刀纯爱电影《那一年》(观众年龄层单一)打破?

  原因就在:香港的经济不但低迷,而且电影界士气低迷,处于有历史以来最黑暗的时期!九把刀万世一遇的幸运,撞到香港人用钱投票,擦出奇迹!

  幕后背景更是因为,从文化的角度观察:香港是世界上最迷人最纯情的国度,是一个与真恶之水绝缘的中西文化合壁的高级殿堂——它是人类的热血之都,是一个有梦想有激情却保持纯真和赤子之心的地方,是一个融合各种文化,兼容并蓄、永续发展的好地方。

  它是一个商业高度发达,但人文文化特别敏感的地方。是一个住着大量正常人类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类也许压力很大,也许保持着对强大大陆市场的可怜憧憬,但却不失它的内心纯洁本真。

  因为它知道,资本主义人文文化,并不是由资本权力厘定,而是由文化之手支撑。

  大陆的经济处于癫狂的迷乱中,正好是反纯爱气氛。所以,估计《那一年》的票房,我得打对折,给4-7亿左右,甚至再悲惨一点,给4-7000万也无所谓。要“淡然处之。”

  但我们不能对这个电影带来的热血等闲视之,九把刀的梦想,也是我们大陆人的梦想,九把刀大陆百把剪刀的痛,也是我们的痛,何平的微薄之“义正词严”,不过是霸权主义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异化表现而已,九把刀在港台的笑容,本身也是我们的大陆文化人心酸本质内置暗格之一。

  这个电影很怪,看完后确实想再看。不少人去看第二遍。

  说说总体印象:

   1,全片虽然没有“大腕”,但隐着俩幕后巨人:九把刀和背后的女人柴智屏。

  2,巨人九把刀很会选女人,柴智屏很会选男人。陈研希有迷奸术,耐看,越看越有味。生涩的柯震东被导演调教成超吊校园威龙。

  3画面、音乐的技术处理很出色。画面上色、技术处理,不输优秀摄影师张艺谋,特意把所有的天空和大海搞成更蓝,“用比南极更南”的唯美精神,把所有的电线杆和电线都技术删除。音乐则也学习张艺谋和香港惯例,坚持用日本人。

  4,故事刻意淡化原著的文艺性,而强塞进大量商业元素,糅合进《美国派》、《东爱》、《艋舺》、《记得香蕉成熟时》等历史纯爱片元素不少,据说参考超过100部类似电影桥段。以至于,全片既有雨中分手,也有海边漫步、铁轨散步、孔明灯道具……漫画元素则有“马尾控”、罗莉控、班花系花综合症、七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不计其数。

  5,运用荷尔蒙原理,用“秒画面”催眠商业受众,男主角的臀部和二头、三头肌、肩肌、颈肌、肋间肌(主角为体育院校在校生)不断展示、英语粗口、女主角完美的大腿正面和侧面特写。

  6,最关键是,本片坚决“剧本优先”,先确定女主角,男主角则由女主角来选。本来男主角另外有竞争人选,可能是一线红星,小猪或者比小猪罗志祥也许是更小他一档次的某人吧,在柯震东和他之间犹豫几天后,九把刀问陈研希:“你对谁最有感觉?”陈想了想,“柯震东”。于是就定为柯震东。暗合“先确定主角,再确定主角周围的人物”这种小说生成法。两个男女主角在导演调教下,散发出迷人的巨星光彩,配合默契,营造了一种天造地设的初恋情境,非同寻常。

  不过说到底,纵观全片,和幕后整个故事流水线,这其实是个——励志片,而且是讲的一个穷小子如何发家致富的——励志片。

  这才是香港人着迷的原因所在。

  整个故事,延伸出一个巨大的财富外延,这个外延形成一个巨大的黄金光环,光环终在香港爆款:

  故事讲一个不学无术的中学生,一个穷小子,矮子,为了追一个班花,追高他三厘米的班花,没有追到。(这事百分之90的人类都有过:因为班花系花总归只能嫁给一人,全世界只有法国法理承认一妻多夫制度。)

  他浪子回头,刻苦学习,为了学术有专精,他去画漫画,却发现自己不是日本人,没有生在漫画国度,只好用中国文字去实现漫画化小说,结果发现自己这个才能特别突出,于是立志写小说,而且是用每天5000字的速度写。

  最终,穷小子练就人类有历史以来最强大的写小说能力,写了50多本,题材上天入地,武侠、言情、自传、美文、纪实、游记、穿越、推理、科幻、玄幻、魔幻、侦探,全部写个遍,凡六年,征服台湾。

  出名了但没发财。原因是,网络小说都是不兴给钱的。

  12年写了1200万字,60本小说。

  前5年书卖不动,因为网络小说家开始是注定做雷锋,读者不习惯花钱。但是没关系,有大量读者认得了他。他继续量产,用“哪怕1000个读者只有一个掏钱买书也行”这种期望来努力。从2005年开始,终于台湾畅销第一。原因是:看言情的女生,去买他的武侠,看推理的哥们,又去看他的科幻……最后读者串联,大家终于知道了有个几百年来少见的怪才,居然什么都敢写。

  他的小说以故事见长,文笔嘛,属于论文式,手术刀式,对了,就是九把刀式。至于说文学性,很简单,文学这个东西,当你写了1000万字,没有文学,也会有文学。最后他的文字练就一种独特的精炼、简单、明白风格,漫画和电影分镜的特色,充斥着九把刀的小说字里行间。他的目的很简单:营造超豪华故事会所,就跟郑渊洁一样,“水龙头里的水源源不绝”,最终,水太多的缘故,读者汇聚成海。

  九把刀在2009年,12年间积累了大约300万人民币的台币稿费。这笔钱甚至不够给抄袭大王郭敬明塞牙屁,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想法,要把自己当年追班花的故事,把小东西做大,把它拍成电影。

  开拍前夕,最大股东看到演员名单一片陌生、副导演没拍过电影,这还不算,正导演不务正业,是个自恋狂,整个故事,人物全部实名制,这在人类电影“裸导史”上还似乎没见过,大股东彻底崩溃。

  大股东撤资,1000万台币,大约220万人民币,九把刀扛住,拿出来,放到监制柴智屏的桌子上热血沸腾地说:“从今后我可以对别人说,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是梦想!”九把刀成为本片大股东。

  有人后来说,那撤资的哥们,现在用头撞豆腐。这个电影大约最终赚到超过4亿人民币。这也说明了,无论台湾还是大陆,大约写6000本畅销书的收入,才能抵得过一个卖座电影。(难怪郭敬明要去抄!)

  说到这里都清楚了:这个电影实际是一个热血少年的梦幻豪华情书,用600万人民币写的情书。

  情书的唯一对象沈佳仪,目前在大陆生活,所以,必须要大陆能放。

  那么大陆的审查也很有意思。大陆对台湾,确实温情脉脉,原因何在?要文化统战。马英九选战在即,必须在各个层面帮那小子一把,区区一个电影,小意思了。

  中国是贸易顺差国,但对台湾故意逆差,大家都心照不宣。

  如果你香港人再拍〈记得香蕉成熟时〉,估计也不会在大陆通过。不用妒嫉啦,香港仔。你们是已经收回的香蕉港,你们的香港脚已经在掌握中。台湾是没追到的班花,没搞到,才最美好。

  所以要对台湾好。

  大陆本有不待见任何文艺作品,特别是光影出版物里,有中学生谈恋爱的惯例。大陆电影很可怜哦,你拍个中学生谈恋爱的故事试下?保证血本无归无缘观众的啦兄弟。有个朋友不信,我反问:“请问最近10年,你可看过大陆任何电视电影里面有中学生谈恋爱的故事出现?”要知道,我们可是连《流星花园》都给干掉的地方,够吊的啦。

  记住,中国大陆是世界上唯一发明“早恋”这个恶心词汇的国度。同样华文文化圈,不会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有这种奇怪的意识形态。

  连九把刀都会在2010年感叹:我这个电影估计不会在大陆上映。

  不,他错了。我原先估计。审查很漫长,也许通不过。

  但全错。

  审查很快,上映飞速。

  除了前面讲到的政治直通车因素外,还有就是九把刀本身的多元高产带来的高选择性:

  〈杀手欧阳盆栽〉之所以通过,是因为这个小说是世界上唯一创造性描述不杀人的杀手,题材独特,现在连美国好莱坞都买了去。

  那么,同样道理,这个《那一年》,也几乎是除了日本外,世界上唯一中学生谈恋爱不打架不接吻的电影,而且追女人的方法,又是奋发学习天天向上,因为班花只有一个爱好:读书。

  九把刀之所以成为偶像,在于他敢把真实的自己和虚构的多彩故事,同时展现给大众看。香港本已经发展到书店有九把刀专柜。萎靡不振的香港人,其实感动是九把刀本身的故事。

  所以,不了解整个九把刀的故事的大陆人,又遇到剪刀和媒体打压,很难全体出动掏钱去捧场一个纯爱电影。就这么回事。

  你指望物欲熏心、出现了要立志玩1000个处女的官员(局部腐败分子)的大陆人去追捧一个海岛文化圈的梦想?对大陆人来说,对不起,什么初恋的动人回忆啦,什么青春的热血啦,见了鬼了,早到了爪哇国冰库。

  对文艺题材的毫不限制,造就了九把刀的小说奇迹。造就了九把刀的电影奇迹。

  这么说吧,你韩寒的哪个小说能拍电影呢?不行啊。连几吧毛都没有的杂志,都出不了街,都化了浆……

  所以说,九把刀不是一般的运气好。周杰伦要在大陆,那是一口吃青年,正为房贷发愁,九把刀要在大陆,50本书起码要删掉40本“格调不高”的无法出版。

  让我再说一次大陆,大陆人,象张艺谋选那啥〈山楂恋〉主角时抱怨:“大陆的班花,都在大款怀抱里破处,所以大陆的水灵的妹纸,俺觉得好难找。”奇怪,后来最后找到的,难道是……

  都是钱闹的。他吗的。

  我们被物欲熏心的文化所淹没。导致我们没有《那一年》的纯洁记忆和青春悸动,或者说,“大陆派”早已被淹没在遥远的80年代。

  巴非特前几天评论占领华尔街运动时感叹:“过去的20年,发生了一场阶级战争,我所在的阶级完胜。”

  备注:还以为他说的,是大陆。

  咕咚

  2012/1/11

标签: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20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