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mg original=";
《西游记》,已经读了三遍了吧。每读一遍,总有些新的体会,且随着阅历的增长有所不同。但都限于纷杂散漫的想法和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验证或评论。特别是逛天涯“煮酒论史”中关于此的众人的重新解读,更加深了这种对纷杂万物万象的不可捉摸,和不可捉摸之后的真理的认同感。所谓受想行识,万般皆苦。苦,估计应是一种本原的东西了。
小时候看老板《西游记》电视剧,是为那种光怪陆离的东西所吸引,特别是猴子的千般变化,为广大热衷于白日梦的家伙种下了意* 淫的种子,让我们在贫乏的精神生活状态下获得一些满足。大学时候读西游记,是想顺一遍西游的故事,看看老版西游记疏漏的故事。两个阶段的读西游都没有什么具体的现实意义。但初进社会,带着“丰富”的知识去赶雄关漫道,总免不了磕磕碰碰,怨天尤人,这时候的读西游开始给人揭示的更多时社会万象,譬如说“没有后台的妖精都被打死了”、“猪八戒似的人物才吃香”、“一心想乘公务员的黄袍怪?”“唐僧师徒关系新考”等等,说的都是诸多人事,恰如前几年流行的《金枝欲孽》、《潜伏》引起的职场生存网上大评论一般,也成为现在职场厚黑学的经典红宝书之一了。
我就在想,唐朝和尚早就把经搬到了南瞻歩洲,上千年的宣贯教化怎么还没有使我中华神州日臻大乘胜景?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口舌凶场、是非恶海,以为反复。莫非那经也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内容陈旧,已经不适合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国情了?我佛慈悲,为何不搞搞与时俱进呢?!
当浙版《西游记》出炉时候,我关注了。我发现于原著也有很大的不同,假设了很多情节,更多情爱、更多人情世故、更多翻云覆雨。就连猪八戒和沙生闲聊,也多说怎么男妖精总是要吃师傅的身,女妖精总是要嫁给师傅的身,还可能顺便吃了心?为什么总是天上总是派妖怪过来阻挠,为什么一些不知名小妖总是被猴子一棒子打死?每当看到此时,我总笑嘻嘻,就看师傅如何作答。最为经典的是唐被问到你究竟对女儿国王有无情谊,有无动心时,和尚(大概)说道:为师还称不上佛菩萨,你说呢?这句话着实经典,似乎为大家说得。菩萨,觉有情也,此情非情。两情如同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氢氘氚,你感兴趣的是哪个呢?
佛说不可云。
总体来看,这个浙版《西游记》讲故事的模式很好,不是单纯的讲故事,总会在每个劫局后面给如我等佛性浅的人们以启示和解释,散于师徒途中闲聊过程,倒是符合常理,符合师傅对徒弟的答疑解惑的本职。如关于贪嗔之心、嫉妒之心、执着之心、羞愤之心、情欲之心、委屈之心等等,甚者也有官僚主义这个现代次的解释(想到这里,我就哈哈笑),暗合当今社会现状众多。如悟空的觉悟,“当年虽然把天空闹了个遍,不还是一个井底之蛙嘛!”,这句话当为众人醒,很多人不也在“闹”嘛。
要说,西游记电视剧中,都忽略了乌巢禅师在浮图山授经的情节,其实这才是大乘真识(因为没有看到过《三藏》),那就是广为熟知的《摩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但这修真总经太过拗口,不被广大观众快速理解,所以估计编剧把这般删了。不如唐僧说的一句话:徒弟们,你们都见我说阿弥陀佛,可知何意?诸人不知,我也不知。
和尚说:阿弥陀佛,就是平常心的意思。
看来,不是佛经无用,有形的是经,无形的是心啊。
心,永远有用,永远是与时俱进的!
Ps:春节无事,过往者可酌情一看。浙版《西游记》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和谐的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幻灯版的私想者
标签: 生活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