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爱因斯坦的哪些故事?试着写一个。谢谢。

大千世界 94 0

  爱因斯坦的故事1:不死的理想

  1955年4月13日,在家里工作的爱因斯坦感到右腹阵阵剧痛,同时还出现了别的不祥之兆。医生们迅速赶到,会诊结果是主动脉瘤,并建议他立刻动手术进行治疗。

  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

  在1945年和1948年,他接连做了两次手术之后,已经发现主动脉上有一个瘤。他有预感,这个致命的定时炸弹即将爆炸了,自己也应该走了。

  第二天,心脏外科专家格兰医生从纽约赶来。尽管他知道爱因斯坦很虚弱,开刀会有危险,但还是建议开刀,因为这是唯一的抢救方法,别无选择。

  爱因斯坦苍老的脸上浮现出疲倦的微笑,摇摇头说:“不用了。”

  格兰医生又一次警告他:“那个主动脉瘤随时都可能破裂。”

  爱因斯坦镇静地说:“那就让它破裂吧!”

  4月16日,爱因斯坦病情恶化,住进了普林斯顿那家小小的医院。

  一到医院,他就让人把他的老花眼镜、钢笔、一封没写完的信和一篇没有做完的计算题送过来。他在病床上欠了欠身子,戴上老花镜,从床头柜上抓起了笔。还没开始工作,他就倒了下去。宽大的布满皱纹的额头上冒出一片汗珠,那支用了几十年的钢笔从手里滑落到地上,他实在是没有一点力气了。

  4月17日,星期五,爱因斯坦的感觉似乎稍微好了一些。儿子汉斯坐飞机从加利福尼亚赶来看父亲;女儿玛戈尔因病与父亲住在同一个医院,坐着轮椅也来看父亲;还有许多朋友、同事都来看望他。他平静地对儿女、朋友和同事说:“这里的事情,我已经做完了。

  没什么,别难过,人总有一天要死的。”

  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爱因斯坦因腹腔主动脉溢血而与世长辞。

  巨星陨落了!电讯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终年76岁。”

  全球为之悲痛,到处都是悼词和颂词:“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

  ”“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唁电和唁函从世界的各个角落飞往普林斯顿,有的来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有的来自著名的科学家,有的来自学术团体,有的来自普通的男男女女。

  人们怀念他,因为他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开拓出科学造福于人类的无限广阔的前景。人们怀念他,因为他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各种媒体重新刊登了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1931年对爱因斯坦作出的评价:“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史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

  他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很难说,他究竟是同牛顿一样伟大,还是比牛顿更伟大。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伟大是可以同牛顿相比拟的。按照我的见解,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爱因斯坦在遗嘱中说,我死后,除护送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之外,一概不要打扰。不要墓地,不立碑,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骨灰撒在空中,和宇宙、人类融为一体。切切不可把我居住的梅塞街112号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

  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办公室,要让给别人使用。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不死之外,我的一切都将随我一起死去。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因斯坦不死的理想呢?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作出了这样的明确阐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说得多好啊,贪图安逸和享乐,只是猪栏的理想,而对善、美和真的不懈追求,才是不死的理想。

  爱因斯坦的故事2:少年爱因斯坦

  十六岁时爱因斯坦仍然整天和一群调皮贪玩的小伙伴在一起,一个星期日,他正准备和那群小伙伴去河边钓鱼,母叫住了他,满腔慈爱地说:“孩子,你整天贪玩,使得功课不佳,我和你爸爸都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罗伯特和杰克成绩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吗?”爱因斯坦说。

  “话可不能这麼说啊!妈妈知道你喜欢听故事,我给你讲一个吧! “从前,有两只可爱的小白猫在屋顶上玩。玩著玩著,其中一只猫抱著另一只猫从烟囱里溜了下来。等它们爬出来时,一只猫很干净,另一只猫却很脏,你知道谁会去洗澡吗?”

  “当然是脏的那只小白猫啦!”爱因斯坦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为那只脏的小白猫见同伴是干净的,以为自己是干净的,所以,他不会立即去洗澡,甚至还四处乱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猫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又脏又丑。”

  讲到这,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当自己的镜子,你就会像那只肮脏的小猫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爱因斯坦的故事3:爱因斯坦勤奋好学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却告失败。

  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

  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

  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故事4:爱因斯坦的第一颗扣子

  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古往今来仅次于牛顿第二伟大的科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

  如果按全球知名度来看,爱因斯坦可能比牛顿和伽利略更有名。

  在科学领域,要拿到博士学位或当上名校教授,普通智商加上勤奋努力并不难办到,但要伟大到牛顿或者爱因斯坦的地步,天赋和高智商恐怕还是需要的。

  对爱因斯坦的智商,专家们大都认为在160至190之间,最低的估测也有146,最高估测甚至达到270。

  要知道,全世界80%的人智商都介于80至120之间,智商超过140就被视为天才,在人口中比例不超过0。5%。

  不过,爱因斯坦出生的时候,蹒跚学步的时候,甚至念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的聪明基本上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很多亲友和街坊邻居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小时候是笨拙、迟钝的,衣扣总是对不齐,东西总是找不着,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一度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看医生。

  爱因斯坦读小学和中学时,说话慢、动作慢,记忆力不强,不善于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也不起眼,当然很难让老师和同学喜欢。在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给爱因斯坦留下的回忆尤其压抑、孤独和痛苦:学习上,他除了数学,其他各门学科,特别是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课程,大都成绩不佳;生活上,与班里同学话不投机,格格不入,被认为“生性孤僻”;在老师眼里,他不仅“智力迟钝”,而且“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早慧和早熟,被这些“小时不佳”的故事和***成绩单所掩盖,真要探究起来,恐怕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看看爱因斯坦年谱吧!10岁,他便在两位医科大学生引导下自己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醉心于欧几里德几何学,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3岁,开始读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不满16岁,已经依靠自学,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万幸的是,中小学阶段的痛苦经历,没有令爱因斯坦感到自卑或者产生扭曲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反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反作用力,刺激他更加珍视个性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珍视真、善和美的价值。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道:“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和今天的情形相比,这在当年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

  每个人只因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难以置信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就拥有这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知多少人活到七老八十,都不见得懂得这些。

  爱因斯坦是填鸭式教学法的铁杆反对派,但更有价值的,可能是他对学校应当教什么的独到看法。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标签: 爱因斯坦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