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魂 铸就中国梦
作为数学家,他代表一种成就;作为科学家,他代表一种精神。然而,随着时间的远去,这个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老去、模糊……以至消失,他,就是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
时值陈景润先生诞生8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曾经在我国乃至全球数学界叱咤风云的时代骄子,5月25日,作者宋力携带由厦门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并以一个“外甥”的独特视角,与读者一起重温这段数学奇人为梦想不懈追求的科学传奇。
问:为什么要写陈景润?
答:励志是成功的阶梯。在陈景润眼里,生命的全部意义等同于数学研究。在那科学研究被窒息的年代,他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追求与整个社会思潮产生了逆向背离,面对流言和挫折,毫不动摇。他把孱弱的身子锁定在6平方米的“生命容器”内,辛勤耕耘着这片自由的乐土,坚持不懈地推算着“哥德巴赫猜想”,拼着性命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的一生,一直都在跟命运做抗争。他与时代做抗争,与病魔做抗争,与科学难题做抗争,从未退却过。
与时代做抗争。陈景润的生命中,经历两个特殊的年代,一是解放前的战争时代,一是文化大革命时代。他出生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为了幸免于难,常常流离失所,更是忍饥挨饿。幼时的陈景润跟随着父亲东奔西走,但不管情况如何,他都要求父亲,一定要让他上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他年幼的坚持,才让他获取徜徉知识海洋的权利。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红卫兵的疯狂批斗,他依然不懈地躲在自己6平方米的小屋内,继续自己的科研。有一度他曾经万念俱灰地从窗台上跳下,但命运并没有夺去他脆弱的生命。而就是在那个年代,他依靠自己的意志,完成了(1+2)论文的简化工作,攀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
与病魔做抗争。从1984年到去世的1996年,这12年中,陈景润的日子几乎全是在医院度过的。陈景润除长期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外,因摔伤做股骨置换手术,术后又出现骨化性肌炎,站立困难;慢性咽喉炎使喉头麻痹,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此外,他还有许多器质性功能受损。但病魔并没有将陈景润击倒,它用顽强的生命力,与病魔做了一次持久战。
与科学难题做抗争。陈景润的一生,是奉献给科学的。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攻关“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最终因为身体和生命的原因,没有成功攻克(1+1),但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成果,已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宏篇巨著。这个就是我提笔重写陈景润的原因。
问:在当今时代,纪念陈景润、推崇陈景润精神有什么意义?
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环境也产生巨大变化,社会风气出现下滑,普遍存在“浮躁、浮浅、浮夸”现象,这是极其不应该。今天,我们纪念陈景润,并重新推崇陈景润精神,是因为陈景润精神对当今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人格修养和爱国奉献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人格修养。
在生活方面,陈景润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陈景润曾请问吃饭,他也没有问我喜欢什么就点三个菜、一个汤:西红柿炒蛋,回锅肉,蚂蚁上树(肉末炒粉丝),肥肉白菜汤。饭菜端上来后,他也没有任何的客套,独自埋头大口扒饭吃菜。不到10分钟他就吃完了饭,然后自己走到开水桶边,将盘中的剩菜汤兑开水喝下去,用舌尖舔尽那碗中的剩余饭粒。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他把这些节约下来的钱都捐给国家。
在工作方面,陈景润拼搏奋进,从不浮华。“1962年,陈景润已调回北京。有一次,中科院数学所的科研人员被派到潭柘寺附近劳动锻炼,白天和沙和石灰,晚上睡稻草铺。陈景润到达驻地后,抢先把被褥铺在墙角,然后拉他的好朋友林群紧挨着他。之所以如此安排铺位,其实只是为了能偷偷看书——等熄灯哨吹响后,他便拿出手电在被窝里默默读了起来。”尽管在文革岁月中,中关村88号楼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仍然是陈景润的乐土。电灯被掐断了,他不声不响买来煤油灯;桌椅被抄走了,残留的麻袋成了凳子,掀开被褥的床板成了桌子;稿纸用完了,大字报的反面也拿来演算……陈景润就这样开始秘密地开展简化“1+2”证明的工作。
在为人方面,陈景润谦虚正直,从不炫耀。尽管他后来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爱国奉献。
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的名字一下子家喻户晓。陈景润出名后,他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 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 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 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 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的社会大环境比较急功近利,陈景润精神,就是一股清凉之风,将会对整个社会取到良好的净化作用。
前不久, 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个人认为,陈景润这一生,不正是一个铸造“中国梦”的典型吗?
陈景润简介: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短期任中学教师后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
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著有《初等数论》等。
作者简介:
宋力,1956年10月出生于闽西山区连城县。曾著有《心灵的阳光》、《履痕》、《激情成就梦想》等多部作品。1972年底高中毕业后到连城新泉公社插队,1975年10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党政机关、国有大型企业任职。
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间,作者与陈景润保持着密切的接触,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交流、详尽了解陈景润当时的工作、生活以及心理状况。特别是在陈景润成家后,与陈景润及其夫人由昆亲情联络更加频繁。自2006年以来,不断地收集陈景润生前的有关资料,并着手编撰《追忆陈景润舅舅》。为了纪念陈景润诞辰八十周年,2013年初,在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的支持鼓励下,重新修订《追忆陈景润舅舅》书稿,并将原书名改为《铸梦——追忆舅舅陈景润》。
标签: 陈景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