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残疾人为生计植树万株,被道德拔高后,卖树阻力大—问政府生态补偿呢(转载)

大千世界 84 0

  盲人贾海霞和失臂的贾文其,是来自河北农村,近年来他们由于媒体报道而扬名。这对十几年的种树搭档,也被媒体这三年以来塑造的光辉形象,给困住了——招来了市委书记的慰问,“感动了河北”,但作为“植树绿化”的典型,老兄弟俩如今感觉进退两难,“再也不敢卖河滩上的那些树了。”(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7版)

  十年树木,如今荒地覆绿阴,林间皆鸟鸣,郁郁葱葱,流翠欲滴,而一手打造这片林子的,却是两位年过半百,一位目不能视,一位是失臂人士的残疾老人。

  对二位老人献上怎样的敬意都不为过,不过,在看了新闻后,我们似乎也应反思一下,有苦说不出的植树典型,是如何落入如今这种“饿肚子叫好”的两难抉择和尴尬处境的……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道德拔高。很多时候,都不过是置身事外者的一厢情愿。设身处地,从人性角度体察,或许才是面对“英模”“典型”等题材时,舆论最该谨记的维度。

  绿树成荫,十几年后倒推出去,二老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不等不靠,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绿化先锋。可是,英雄也是人,也得吃饭。仓廪实而知礼节。填饱肚子,才能思考“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植树意义。当被舆论强制赋予的某些意义,大过模范英雄们的生存本身,不仅是一直本末倒置,而且不啻为黑色讽刺。

  比如,贾家兄弟,最初植树就是为了卖树,为了生计。立字为据,早有协议。作为植树典型,所谓“饿着叫好”,不敢卖树,若只是心理障碍,还能理解。至少不搞道德绑架,不能现实施压,现若奋斗十几年,守着自己一手打造的金山却领着低保,过着没尊严没质量的贫寒日子。这样“流血又流泪,受苦又受罪”式的英雄故事,非但无感召力,反会让人寒心,敬而远之。

  荒山变绿地,生存大于一切,这非但不丢人,反而是最值得媒体大书特书的残疾人生存史诗励志传奇。不接地气空壳化口号化的道德高标不是英雄本意,不畏艰辛,十年奋斗的现实抗争,才是最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

  吃饱与叫好,物质保障与精神嘉奖并不冲突。在保障绿化成果前提下,是按字据契约精神,市场化解决,还是作为身残志坚地方力推的励志典型,获得制度性长期性应有的物质褒奖和优抚保障,反正都不该让作为植树典型的残疾老人“含着泪说满意”、“饿着肚子叫好”。

标签: 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