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达芬奇密码》
凌晨三点,我合上《达芬奇密码》的最后一页。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花去我并不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情况不多见。最重要的是现在仍毫无睡意,甚至兴奋。神经皮层里屡次闪现着卢浮宫、罗斯林教堂、凡尔塞宫近郊的维莱特庄园、苏黎世银行金库、、、、、、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在这部小说之前似乎还是个名不见经的小喽罗,这部小说在美国上市后,迅速被翻译成30种语言,据说销量已经突破了1700万册,权威媒介《纽约时报》连续50周前三名,华尔街杂志上名列第一,在出版家周报上名列第一,在旧金山年鉴上也排名第一。几乎荣登过全美所有主要排行榜的榜首,丹·布朗火了。并因此成为世界文坛的知名人物。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如此牛比?
宏大的卢浮宫博物馆里,老馆长雅克·索尼埃在博物馆内惨遭杀害,死时将自己摆成了一个密码形状并留下一串莫名其妙的字符。这些字符把哈佛大学的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卷入了一桩离奇的谋杀案,罗伯特·兰登在与死者的孙女,也是一名密码破译专家的索菲·奈芙进行怪异的密码解密的过程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而且随着两人对密码的逐渐破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历史秘密,那就是传说中的圣杯的下落,而一旦圣杯重现人间,将足以摧毁整个天主教的教旨根基,将耶稣从神坛上拉下来,重新回复到人的身份。因为圣杯所蕴涵的资料内容,足以证实耶稣不仅娶玛利亚·抹大拉为妻,并还生养后代,繁衍于法国。但罗马教廷数百年来,一直想尽一切办法,刻意隐瞒并修改这一段历史,污蔑玛利亚·抹大拉为妓女,抹煞女神在社会中的地位,以维护耶稣作为上帝之子的神性,进而维护其男权的统治地位。小说中,雅克·索尼埃馆长是峋山隐修会的领导者,这一神秘组织数百年来一直在护卫着这一个历史秘密的证据——圣杯,而该组织中的领导者包括达·芬奇、牛顿、雨果等众多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伯特·兰登与索菲•奈芙在对密码的层层追查过程中,发现线索藏在达芬奇的名画里、牛顿坟墓、罗斯林教堂等中。小说的结局是,罗伯特·兰登与索菲·奈芙破坏了天主教保守组织天主事工会的阴谋,帮索菲·奈芙查清了身世。并成就了一段浪漫。
这部悬凝侦探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密码的巧妙设计和解密过程的曲折惊人;并插入了大量的宗教、玄学、符号、象征、历史和地理知识;把达芬奇著名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添加了神秘的色彩;整部小说从美国到法国再到英国,时间跨度只有一天一夜,丹·布朗却能把情节安排的有理有据,严谨缜密。如同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中每个角色都在有条不紊地按照布朗的预定轨迹完成使命。
小说分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兰登和索菲为主线,在故事的大梁架构上拉开主战线;贝祖·法希等警察侦破案件为副线,紧紧围绕主战线层层逼近,直到案件侦破,与主线自然汇合在小说结尾处;另一条副线是以塞拉斯、阿林加洛沙等坏蛋神秘地穿插在前两条线索中进行。三条线索交替进行,让读者在每条线索的发展趋势上琢磨不透,却又欲罢不能。
在人物的塑造上,丹布朗惜墨似金,索菲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逐渐清晰在读者的脑海里,这一点上出乎意料,作者并不象其他小说一样要么丰硕的乳房,要么圆浑的屁股外加风骚撩人或者含情默默、无尽忧郁的眼神,而是通过人物心理活动跃然纸上。
作者为了这部小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我很容易把丹布朗联想到故事中的兰登,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一个造诣颇深的历史、地理、宗教、符号学家。他将牛顿、雨果、达芬奇等世界艺术大师的神秘面纱轻轻掀起,并与历史重大事件相互关联,让读者在真实背后发出:“哦”,“啊”,“原来这样”的感叹。尤其在对卢浮宫、罗斯林教堂、维莱特庄园这样的画卷描述中,让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
小说的结局未能将圣杯真实面目呈现给读者,这是最美好的结束手法之一,未能看见圣杯的真实也就意味着我们未能看到一场宗教的革命,现实中,天主教安然度过了千禧年,跨过了所谓的“宗教末日”——自耶稣诞生日算起长达2000年的双鱼时代,进入了人类独立思考的宝瓶时代。人类在信仰面前总是不断的分歧着,这种分歧是促进信仰前进的最佳动力。无论是主、上帝还是科学,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在科学尚无法解答人类的部分疑问时,最好不要轻易打碎宗教的信仰,人类心灵的进化无法承受信仰的断层,人们更不愿意看见某种信仰的中断、破坏、毁灭和颠覆。而《达芬奇密码》的结局绕开了这些矛盾,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
“兰登陡然升起了一股敬意,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
“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
它饱含了经年的智慧……
轻轻地从地面的裂口冉冉升起……”
标签: 达芬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