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在书店看见《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从书名来看本身充满诱惑力,认为这部小说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觉高度和角度,阅读这样的小说可以带来个人的品位提升,甚至可以把一个人从生活的琐碎中拯救出来。于是掏钱买下。后来发现此书长达400多页,而且属于推理悬疑小说,于是放进书架,这一放就是一年...
一年以后。蒙娜丽莎的剧照席卷蓉城。
初看达芬奇密码的人,会因为这部片子提供的一些不熟悉的新鲜空气而产生严肃思维,会用“理性、建设性”的评审标准来谈论这一部电影。
无论是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还是梁文道的凤凰大视野,都从这部小说描述的情节是否真实来做一些电视节目,比如搜罗大量资料去讨论耶酥是否真的结过婚,是否真的留有血脉。我个人对这种讨论存在一个疑惑,耶酥本来就是一个虚幻的神,是基督教会复活的神。基督教本身并不倡导独身,那么,耶酥是否结婚并不与本身的教义相冲突;而且,既然耶酥会复活,那么,他是否留有血脉,都不具备传承问题上的惊喜或威胁;最后,对一个神,去讨论他是否结了婚,讨论的这个事实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从来都没有一个能给神颁发结婚证的机构存在过。
所以,认为一张40块钱的电影票可以见证一个宗教受到颠覆的历史性转折,只应该是某些心怀鬼胎者的脆弱期望而已。
美国人喜欢用fun来形容一个人,言辞之间不乏褒奖之意。而“fun”这个词从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面,含有一定的贬义,类同耍宝。但是,我还是要说:达芬奇密码其实是一部很耍宝的电影。
网络文学刚开始蔓延的时候,痞子蔡用诱导公式计算女网友身高,无极上演以后,馒头血案用向心力及速度来解释运动,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意识到,具备吸引力的文字已经不再是各种修辞方式的倾心组合。
一部涵盖多学科的小说让人感觉盛大。《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涵盖了宗教、医学、数学、天文、化学、建筑、艺术、通讯等学科,同时对西方文字有精彩的组合演绎,从而使得悬疑情节建筑在一定智力高度之上。
游戏开发商们总是试图制造一种海纳百川的环境,这个环境能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群体,哪怕是最为隐居的失语者,都能够在这个游戏中感觉到共鸣。
《达芬奇密码》大卖以及后来被拍成商业片以后,不同行业的人都有谈资来切入同一个话题。
从某些角度看过去,我认为这部小说是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硬伤。
1、关于丹.布朗的弱酸情结。
1.1、小说中馆长索里埃的死亡是被子弹击中胃,胃酸腐蚀胸腔致死。
医学院的学生都看过一个实验,把盐酸抽取出来放在烧杯里,然后放入一块牛肉,可以看见牛肉慢慢的溶解了,但这个溶解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胃酸只相当于稀释了很多倍的盐酸,就算馆长死的时候是晚上十一点左右,胃内PH值处于较低的状态,但是也顶多进一步引起腹膜的损伤,会产生强烈的疼痛,但并不形成致命伤。所以,馆长因胃穿孔而死亡,而且在15分钟内会死亡的说法并不正确。
1.2、索里埃做的密码筒里面,用莎草纸写的文件包在装醋的瓶子外面,输入的密码有误或者故意毁坏密码筒,醋就会将莎草纸溶解掉。
莎草纸是什么东西呢?
从百度查到:
“一般的纸通常是用捣成浆状的植物纤维制造而成,但莎草纸却不同,它是由莎草的茎制成。先将茎切成细条,在水中浸泡三天直到变得光亮透明。然后将这些细条铺在亚麻布上,先水平铺,再垂直铺。这样一层一层码起来,用重物压榨后,再放到阳光下晒干”。
从中看出,莎草纸和普通纸只是制造工艺不同,但主要成分都是植物纤维。那么对于莎草纸,弱酸对其的溶化性和自来水并无差异,莎草纸不能被醋溶解掉。
在一部小说中两次引入酸腐蚀的概念而且两次都使用酸泄露这样的装置模型是很有意思的,遗憾的是,酸的破坏性并不像丹.布朗想象的那么强大.
2.关于达.芬奇作品的过度解读。
达.芬奇本人并非在他所处时代就声明显赫。达.芬奇的地位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达到一定高度而陡然上升的,因为人们在达.芬奇的手稿里面发现了一些直升机的设计图,所以达.芬奇不只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科学家。从科学家的作品中解读出政治和宗教色彩多半显得牵强,导致很多东西因为解读而神秘。
2.1、蒙娜丽莎的微笑。
书中提到:蒙娜丽莎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她巧妙地隐藏着双性信息。
仔细看这副画,脖子以下的部分是看不出男性特征的。在达芬奇时代,女性是不留眉毛的,蒙娜丽莎两只眉毛都没有,所以,也全是女性特征。
书中又指出,“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更大一些….左边代表女性,右边代表男性”,用大小来区别男女是不妥的,而且也不是达芬奇的初衷。有记载,达芬奇对人体结构的研究是很痴迷的,以至于他曾经偷盗尸体以便了解人体结构。那么,崇尚真实的艺术家,达.芬奇早就观察到女性在生理结构上左右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尤其是女性的脸,左脸显得柔和而且更能表达丰富的感情,这也就是男女约会的时候男性会不自觉处于女性左边位置的原因,因为每一个女孩子,从左侧看过都比从右侧看过去要漂亮得多。蒙娜丽莎这幅画左右不对称,更为准确的说发是他对女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的一个结果,并不能代表双性含义。
2.2、最后的晚餐。
书中提到:最后的晚餐里面多了一只手,但我仔细数过,以每个人两只手计并没有多出手来。当然,可能是书中的插图有些模糊不清。是不是真的多了一只手,看见的人交流一下。
书中认为最后的晚餐隐含了圣杯的秘密,因为耶酥和玛利亚(暂且认为耶酥旁边是玛利亚)之间的距离构成一个“V”形。且不说“V”形是形成立体构图的需要,两个人坐在一起,都坐得笔直能形成“II”形,若开始交谈,势必有所倾斜而形成一定角度。因为耶酥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玛利亚不能和要发言的耶酥保持交谈的姿势,只会和另外一边的人窃窃私语,玛利亚因为交谈身体向左侧倾斜的时候,玛利亚和耶酥之间自然就形成了“V”形。
2.3、镜像文字
书中提到,达.芬奇的手稿中有很多镜像文字。并提出“此人无数艺术天分竟然能让他用镜像字迹书写”。
我不能不说,丹.布郎对达.芬奇的崇拜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境界。
书写镜像文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会,而且书写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写出镜像文字。
现在我就把书写的镜像文字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在儿童节里娱乐。
首先,拿出一张白纸。
然后,用左手拿一支笔。心里冥想一个你要写的字。
再然后,忘记你现在拿笔的手是左手,完全按照脑子指挥右手书写的思维涂写开去。
看看你都在纸上写了些什么,不认识对不对,从纸的另外一面看过去,你写的正是你想的那个字。
书写的关键在于要忘记,不要刻意意识自己是用左手书写。稍加练习即可成功,我现在书写的速度是每分钟21字。
后记:这是2006年6月写的观后感。
时隔两年,却再无法对电影码出文字。
心如尘埃
标签: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