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叹息:《蒙娜丽莎的微笑》

大千世界 93 0

女权主义的叹息:《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hitchcock

    曾经是最保守的女子学院,帮助宋美龄奠定修养基础的韦斯利女子学院来了个有新头脑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梦想到一个贵族学校教书,因为这些学生会成为未来的领导,如果她能改变这些学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贯彻。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的职业女性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而从加州来到麻省的凯瑟琳,已经目睹了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革命,她认同那些尚得不到认可的新艺术和新思维,希望把这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却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极端保守,维护传统的失败妻子,有专门勾搭有妇之夫的问题少女,有忙着谈恋爱的,还有为自己的未来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凯瑟琳,她的麻烦不断,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赞同她的女权主义教育,认为是在把学生教坏。就这样,一个夹杂了爱情泡沫的极端女权主义说教片完全展开,凯瑟琳被学生认可固然算是电影的大团圆,但韦斯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说到韦斯利,其实可以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宋美龄就学的时代,美国有大量暴发户的女儿想得到老欧洲的爵位,于是韦斯利就担负起教化暴发户女儿的任务,把她们教育成文雅的贵族夫人,学会如何操持一个大家庭,管理众多家仆,举办社交活动,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后,韦斯利摇身一变,逐渐成了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本营,臭名昭著。我曾经见识过那个时代的一位毕业生,那是一个宣扬“做爱也不需要男人”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恨不得都视男人为浊物,唯女人至上,难怪现在韦斯利每年招一百个学生,却要给两百个申请者发录取函,白人女孩不乐意去上,于是招了大量韩国女孩。《蒙娜丽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个转型时期,当夫人的市场日益萎缩,这些精英女人无法靠丈夫获得她们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奋斗下是永远不变的韦斯利女人自以为是的“精英情愫”。现在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转而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蒙娜丽莎的微笑》却依然祭起韦斯利那种自恋式的女权主义,真不知道这帮电影人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女权主义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国曾经为极端女权主义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为“自由”而被烟草商蛊惑着吸烟的女人毁坏了自己的身体,高离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儿童,这些性格被伤害的儿童同时也扼杀了一个健康的未来。我除了说这帮电影人无知和落后以外,真的是无话可说,纽维尔导演好歹也算是个轻松派掌门,何必去趟韦斯利女权这趟浑水?

    世人都晓蒙娜丽莎的微笑最美,却不知道她揪心的丧子之痛,作为旁观者看凯瑟琳教育学生女人要做未来的领导,而不是领导太太,这点当然是很开心的事情,看着脸谱化的反派贝蒂捍卫着太太传统,为这个传统付出了被丈夫抛弃的代价,最后离婚,接受了凯瑟琳的观念。但问题就在这里,娜拉出走以后依然不会找到幸福,从电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实现自然是值得欢呼的事情,但离婚后的贝蒂未必就能过得爽。倒还是凯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学院的琼看开了,女权主义说白了就是女人有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回家当个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争高下,这倒是颇有点现代女权主义的意思了。整个电影,玩弄了众多小聪明的笑料和口号式的台词,就一句是真心话,凯瑟琳的恋人对她说,“你以为自己来韦斯利是帮助这些姑娘发现她们的道路,我却认为是你帮助这些姑娘发现你的道路”。言下之意,这条女权主义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说。

    按说这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浪费,毫无悬念的肥皂剧一般的桥段浪费了韦斯利校园的优雅景致,那些本应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画作也成了贫乏的摆设。流水帐一般的故事里间或出现大嘴美女骑车穿越金秋色彩饱和、金光满地的校园,奢华的学生宿舍仿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回音,各种社交场合充满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浮华,属于那个时代的优雅下面是一颗空虚的物质心灵。这一切都注定了本片是一个男人女人都会不喜欢的空心大萝卜。果然,从媒体的反应看来,毁远多过誉,《纽约日间新闻》说它“这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电影,似乎还是历史的倒退,大概因为这些俗套实在是太老了”;《丹佛落基山新闻》评价它“少见的蠢笨电影,描写了一群假装聪明的人”。当然,也是有媒体看好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就称它“这些人物感动了我们,我们同情她们的梦想,但为她们的狭隘眼光而惋惜,最后她们听从了凯瑟琳,这就松上一口气,因为她们后来成了现在最了不起的人”。

  本文发表于《看电影》1月下

标签: 蒙娜丽莎的微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