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是一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得到荣誉的荷兰画家。他的画作通过对光的运用,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和安详。不少人猜测,他可能使用了“暗箱”这样的光学设备。
(艺术门户站:翰墨千秋网推荐阅读)
由美国影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让许多人记住了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和他的这幅传世之作。
这幅诞生于17世纪的绘画作品享有“北方的蒙娜丽莎”之美誉。画作上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若隐若现,令人直呼:“简直像拍出来的照片!”
事实上,许多现代学者认为,维米尔能在当时如此精妙地捕捉到光影和色彩,正是因为使用了摄影技术的前身——暗箱技术。
追根溯源——“暗箱绘画”的前世今生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墨经》中就记录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行进的性质。
现在的一些照相机和摄影机就是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镜头是小孔(大多数安装凸透镜以保证光线成像距离),景物通过小孔进入暗室,像被一些特殊的化学物 质(如显影剂等)留在胶片上(数码相机、摄影机等则是把像通过一些感光元件存储在存储卡内)。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经过光学与医学的研究进一步证 明,视觉具有与照相机同样的功能。眼睛的瞳孔就像照相机暗箱的针孔一样,进来的光被晶状体液所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倒着的图像。
那么,如何将眼睛所看到的三维立体影像“如实”地记录在二维平面上呢?一些学者经过考证发现,早在照相术出现之前,照相机的基本形式“暗箱”就已经在绘画 中应用了。简单地说,暗箱,就是一个密不透光的箱子或一间没有光的暗室。在箱壁凿个小孔,让箱外物景光影穿过此孔,在箱内壁上构成倒影。画家坐在箱内,铺 张纸在倒影处,即可描成图像。
有现代学者将历代西方油画杰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结果发现,以1430年为界,画家们的技艺有一个突然的飞跃,写实度骤然提升,出现了许多“神乎其技”的 绘画大师。科学思想的进步和光学技术的发展,使得15世纪的画家们大量使用了诸如小孔成像、暗箱等简单的摄影器材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帮助。很多古典油画在 轮廓线上所看到的针扎的小孔,就是当时画家通过暗箱成像后再以打格放大的起稿形式,甚至是把画布直接放在暗箱里起稿所形成的。
维米尔的“照相机”——真相还是传说
维米尔(1632-1675)是一位生前穷困,死后萧条,直到许多年以后才得到荣誉的荷兰画家。他以创作具有风俗性质的室内画最负盛名,通过对光的运用给 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和安详。由于他的生活和作画方法鲜为人知,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显微镜发明者列文虎克的邻居兼好友,因此受到不少人猜测:他可能使用了 “暗箱”这样的光学设备。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就有男女主人公共同观察室内景物投射在用布蒙住的暗箱中的情景。虽然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在现实 世界中不断有学者力图证实维米尔的“照相机”真实存在。
2001年,英国建筑几何学教授菲利普·斯戴曼通过分析维米尔的十幅室内画,重建了维米尔画室的三维几何模型。他发现维米尔的许多画作都是以同一间房为场 景的,据他估算,这间房的一面墙上应该有3扇大窗,而维米尔的作品里只出现1到2扇窗子,所以他认为第3扇窗对应的空间就是画家的暗室。当画家要写生房间 里的室内景象时,可以把相邻的房间布置成暗室,并在中间的隔墙上开孔安装一枚凸透镜,镜后放一块画板。于是,室内明亮的光线就会通过透镜在画板上投下一个 倒立的像;调节画板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画板上获得比较清晰的像。用线条把画板上景象的轮廓描摹下来,就如同在二维平面上逼真地表现出三维空间的景 象,“拍”下了“照片”。
为了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斯戴曼用X光检查了维米尔的个别画作,发现涂面下方并不是油画的初稿或素描,而是用黑色和白色勾画的图像轮廓。这对维米尔用暗 箱作画一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趣的是,根据画上对角线标出的“金字塔视域”,可以推知金字塔的顶点就是画家的视点,而若将金字塔视域的各条边线通过视点 往后缩,直到它们碰到后墙,那么就会在后墙上形成一个方块,这个方块的大小与维米尔完成作品的尺寸完全一样!斯戴曼进而推测,维米尔用了最简单的厢形暗 箱,导致完成的画作与光学投射的图像大小相同,照相暗箱对维米尔来说起到了“构图机器”的作用。不仅如此,斯戴曼还以六分之一的比例搭建了维米尔家的场 景,复制了人物和道具,逐一还原出维米尔画中的景象并拍摄照片,把照片与油画对照,二者竟然相当一致。
考虑到维米尔可以在好友列文虎克的帮助下研究并使用透镜,所以维米尔使用暗箱来作画的假设显得很有可能性。另外,维米尔的 “画点组合”画法,也就是用点彩法表现明亮闪烁的光斑,在研究者眼中也形成了某种“单反相机”式效果——不在焦点上的物象发虚,其受光部位出现光斑。比如 在维米尔的另一幅名作《倒牛奶的女仆》中,在篮子、面包和杯罐上,皆出现了那种高光处的“光晕”,前景的面包篮与挂在后墙上的筐子相比显得“对焦不准”。
不争的事实——科学与艺术的水乳交融
这些假设虽然吸引人,但对于维米尔等绘画大师究竟是否运用了暗箱等光学仪器和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如果说平面绘画使用光学投影,那么大量栩栩如生的雕 塑作品怎么可能是光学仪器的产物?如果说绘画能够使用暗箱,那一些大师的自画像又是如何画出来的?他们不可能既在此处又在彼处。如果使用光学仪器作画是共 识,那么为何他们用过的透镜无一留下?同时代的人对此为何没有记录?
或许这些争论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有一点非常肯定,光学器材本身不会作画,唯有艺术家的双手才能留下笔迹,而那需要有伟大的技艺。暗箱为画家提供一种 全新的观看并再现物质世界的方法,成为他们快捷有力的制图工具,拓展了绘画的新领域,绘画的整个历史也受到了光影科学和视觉原理的影响。
维米尔那些精致得如照片般的画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直到其诞生两个多世纪后才享有盛名——它们对于17世纪的人们来说过于前卫,而随着19世纪照相机的出现和使用,维米尔的杰作恰逢其时。
标签: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