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不幸的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

大千世界 192 0

   美国最不幸的恐怖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

   肖毛

   有人把爱伦·坡(1809~1849)、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因为他们的恐怖小说各呈异彩,且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其中,爱伦·坡的作品早已传播世界,他的恐怖小说、侦探小说和诗歌,都有世界性声誉,无论波德莱尔还是柯南道尔,都曾从其作品中汲取养分。安布鲁斯以一部激愤的《魔鬼词典》(1906)和大量中短篇恐怖小说名世,被称为美国十九世纪最好的短篇小说家。他的恐怖小说思想激进,布局精妙,语言幽默,丝丝入扣,毫无赘语,与上乘严肃文学作品并无明显界线。比如,他的小说名篇《鹰溪桥上》(1891)曾一再入选各种美国优秀短篇小说选,是美国文学宝库的明珠之一。

   如果说,爱伦·坡恐怖小说把恐怖渗入到骨髓,安布鲁斯恐怖小说寓恐怖于悲愤和笑谈,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则将恐怖、梦幻与科幻融为一体,这大概是因为后者的经历比前两者更具悲惨性吧。

   当然,爱伦·坡等三人的一生也常被悲剧缠身。

   爱伦·坡生前贫困潦倒,但名声愈大,反而愈加穷困,死后才得到承认。

   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让安布鲁斯由愤世转为厌世,1913年悄然出走,不知所踪。他的失踪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悬案,至今仍未告破,人们对此各有看法,一般认为他去了墨西哥,1914年死在那里。(在美国近年来拍摄的电影《从黄昏到黎明》第三集《刽子手之女》中,安布鲁斯失踪后,闯入墨西哥阿兹特克吸血圣坛,上演了一系列传奇故事。)

   但是,与洛夫克拉夫特相比,爱伦·坡和安布鲁斯却幸运得多,因为他仿佛中了“法老的诅咒”,一生都在恐怖阴影中挣扎,有着比玛丽·雪莱更为惨痛的人生经历。

   1890年,洛夫克拉夫特生于美国罗得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是一个旅行推销员的唯一后代。他的父母都在30岁结婚,且均为初婚,这在当时非常罕见。与安布鲁斯一样,他童年时也过着富有生活,因为他的祖父是个著名企业家。可他的生活并不快乐。他3岁时,父亲在芝加哥一家旅馆里神经失常,后被送回普罗维登斯医院,5年后(1898)死于第三期梅毒。父亲死后,他由母亲和两个姑姑抚养,祖父对他格外宠爱,经常为他随口编造哥特故事,为他日后的恐怖小说创作打下基础。

   洛夫克拉夫特是早熟的天才,也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两岁能背诗,三岁能阅读,六七岁时即开始写作。1896年(六岁),在祖父鼓励下,他创作出第一个故事《高尚的偷听者》(The Noble Eavesdropper),现已不存。

   父亲的死亡为他的童年罩上阴影。他感到孤独,经常得病,其中大部分是心理疾病。因此,他很少上学。然而,通过自学,他获得大量在校生学不到的知识。他8岁时开始学习自然科学,首先学习化学,其次学习天文学。从九岁起,他自己创办《科学公报》(1899~1907)、《罗得岛天文学杂志》(1903~1907)等杂志,在朋友中间发行。从1906年起,他陆续为各种报纸撰写文章。

   1904年,祖父死亡。因对祖父的财产管理不善,全家陷入困境,他和母亲被迫搬出维多利亚风格的豪宅。安布鲁斯也有类似经历,后来变得愤世嫉俗。但洛夫克拉夫特的神经显然更脆弱,离开老宅后,他的心灵失去依托,曾经打算自杀。

   1908年,中学毕业前夕,悲剧再次向他挥手。这一年,他突然神经失常,被迫退学,连毕业证书都没能拿到。不久,他进入布朗大学的希望变成泡影,让他多年耿耿于怀。其实,上不上大学又有什么关系?洛夫克拉夫特是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自学成才者之一,他的文化修养早已远超同侪。

   1908~1913年,洛夫克拉夫特离群索居。这段时间,母亲跟他保持着一种爱恨交加的病态关系。几年后,宁静的生活再次被死神打破。1919年,母亲突然神经失常,被送入巴特勒医院——她丈夫生前就在这家医院里死去。她的结局也与丈夫相同。1921年,她死于胆囊手术失败。

   洛夫克拉夫特的神经再受重创。几周后,他恢复过来,去波士顿参加业余新闻工作者大会,在会上遇到比他大七岁的俄罗斯籍犹太人苏尼娅。1924年,他与苏尼娅结婚,他的两个姑姑在婚礼后才通过书信得知此事。婚后,他搬到苏尼娅在布鲁克林的家。

   洛夫克拉夫特在1917年开始正式创作恐怖小说,但他的创作兴趣后来转移到诗歌和散文方面。婚后,他准备成为职业作家,因为1923创刊的恐怖小说杂志《神秘故事》接受了他早期创作的几篇恐怖小说。苏尼娅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因为她在纽约第五街上经营着一家前景极好的帽子商店。

   但是,悲剧开始第N次拜访洛夫克拉夫特。妻子的帽子商店破产,她的健康开始恶化,被迫住进新泽西疗养院。他失去为《神秘故事》当编辑的机会(除非他搬到芝加哥去),他想去做保险(或保安)工作,可谁也不愿雇佣一个年过三十且毫无工作经验的人。

   洛夫克拉夫特再次陷入困境。虽然他在纽约有几个朋友,可他还是感到孤独痛苦,开始怀念家乡。1926年,他回到久别的普罗维登斯。但他的姑姑们都不欢迎苏尼娅这个“女老板”。1929年,他与苏尼娅离婚。

   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生活还算平静,他最出名的作品,如《克苏鲁的呼唤》(1926)等,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此时,他最为多产,写出大量恐怖小说,却变得越来越穷,被迫搬进越来越小的房子,这个经历跟晚年的爱伦·坡有点类似。在生前,他甚至连一本书都不曾出版过。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再次被悲剧困扰。1932年,他的一个姑姑去世。他的小说也越来越难卖,因为他的后期作品越来越冗长拖沓,难以卒读。

   1936年,他的笔友罗伯特·E·霍华德(1906~1936,《野蛮人柯南》的作者)自杀,为他的心灵带来阴影。这一年,他被诊断出肠癌,经常忍受剧痛的折磨。1937年3月10日,他住进普罗维登斯的医院,5天后死去。

   他的多数恐怖小说,创作灵感都源于噩梦。在他死后,有人把他的小说分为三类,分别是恐怖故事(1905~1920)、梦幻系列(1920~1927)、克苏鲁神话系列(1925~1935),也有人把后两种小说划入科幻小说范畴。

   与爱伦·坡和安布鲁斯·布尔斯相比,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的优点在于科幻与恐怖的高度结合,他的独特构思也很吸引人。但是,冗长拖沓、人物性格模糊是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致命伤,即便在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这个缺点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安布鲁斯的小说却始终惜墨如金,往往连一个字都不可增删,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呼之欲出,对社会的讽刺也达到入木三分的地步。

   此外,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的思想也不甚可取。他有种族歧视倾向,他的小说中,坏人多是有色人种。他认为求知会带来人类毁灭,希望人类能够适可而止。这个说法自然有可取之处,可他却走进了极端,变得因噎废食,恰如其名著《克苏鲁的呼唤》中所写的那样:

   “人类的头脑还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我认为,这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我们始终静静地生活在无知的岛屿上,尽管被深不可测的黑色海洋所包围,却不必去远航。到现在为止,虽然每门科学都在各自领域里不断扩展,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却微乎其微。但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把各门独立知识融合起来,揭开非常可怕的真实前景,把我们暴露在恐怖境地。那时,我们要么因新发现而精神崩溃,要么逃避真实之光,躲进安宁稳妥的新黑暗时代。”

   然而,由于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他的作品多半变成后人取之不尽的素材库。他影响了斯蒂芬·金等恐怖小说家的创作,他的许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电脑游戏。前些年流行的《鬼屋魔影》、《重返德军总部》等电脑游戏,还有去年刚刚问世的电脑游戏《邪神的呼唤》,都是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改编而成。

   总之,在我看来,爱伦·坡始终是美国恐怖小说的大师,他的地位不可撼动。安布鲁斯则是将通俗性与文学性结合得最完美的恐怖小说家,他让恐怖小说走出庸俗,与严肃文学平起平坐。洛夫克拉夫特的妙处只在构思和想象,除少数短篇小说外,其余作品多半比较拖沓,下笔晦涩,在阅读时需要极大耐心。斯蒂芬·金则在这三位恐怖小说大师之下,虽然他的文笔比洛夫克拉夫特精练,但若论思想境界和语言的高妙,第一把交椅非安布鲁斯莫属,斯蒂芬·金之类的新恐怖小说家只能望尘莫及,同样的内容,在他们那里被敷衍成长篇,在安布鲁斯那里,却被压缩成意味隽永的短篇,而且更加精妙。

   注:洛夫克拉夫特的生平简介,主要编译自S.T. Joshi的《H.P.洛夫克拉夫特——一个普罗维登斯绅士的生平》和《维基百科全书》中的洛夫克拉夫特词条。

   12:40 07-7-4 肖毛

标签: 美国恐怖故事第九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