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对人性的另类解读

大千世界 95 0

  导语:“我们经历过起伏跌宕,我们努力过,我们都变了,我们成长,我们分开,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就是生活。”

  2009年,美剧《吸血鬼日记》开播,“吸血鬼”再次成为光影世界中的一员,这次它再次被拍成了电视剧。2017年3月,《吸血鬼日记》第八季迎来了大结局,美国CW电视台表示将要关闭“塞尔瓦托家族大厦”的大门,道别“神秘瀑布镇”,给观众留下一份有关吸血鬼、女巫、狼人和二重身故事的“遗产”。

  而在剧中讲述的那些关于过去与新生的故事,关于舍弃与接纳的变化,对于观众而言,其间生活的跨度,又何止是八年。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如果说曾经的那些“吸血鬼”电影习惯于将吸血鬼神秘、诱惑以及其自身的贵族气质与死亡气息结合起来,那么,《吸血鬼日记》则更像是青少年偶像剧,虽然这个流派常常被人诟病,但是少了暴力和血腥味的吸血鬼,也让人看到了孤独、坚定的气质,也许,导演是希望透过吸血鬼来探讨人性罢了。

  从文本走向光影世界的“吸血鬼”

  英美吸血鬼文本文学中,最著名的是19世纪英国斯都克的小说《德古拉》。其实早在17世纪末,尤其是18世纪上半叶,吸血鬼的传说就风靡了匈牙利、摩拉维亚和加利西亚省,吸血鬼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一时间学术文章和论文不断涌现。因此,虽然吸血鬼的传说并不是从斯托克开始的,但大众对吸血鬼的狂热却由他开启,他也被称为“吸血鬼之父”。

  当然,真正让斯都克广为人知的,是由他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惊情四百年》,而这也开启了关于“吸血鬼”由单纯的文本世界进入光影世界的大门。虽然早在1922年,就出现了吸血鬼题材的电影《诺斯费拉图》,并且剧本也是根据斯都克小说改编,但由于电影并没有买小说的版权,所以,在官方说法中,小说与电影第一次“互文”的还是《惊情四百年》。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但是不管怎样,在19世纪的小说以及影片中,吸血鬼都是没有心跳、没有脉搏、没有呼吸、没有体温而且长生不老的“嗜血狂魔”,虽然文学家和电影学家们正一点点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修正吸血鬼的形象。

  上世纪50年代,吸血鬼的形象最终被定型为谈吐间散发出邪恶魅力的迷人男爵,这样的定位使得女性观众开始参与其中,让制片方发现了新的利润空间,同时也给予了文学家新的切入角度。

  1969年,被誉为“吸血鬼之母”的安妮·赖斯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吸血鬼小说——《夜访吸血鬼》,在她的作品中,吸血鬼不再害怕十字架和圣水,他们唯一的克星只是火焰和日光,并且他们只杀坏人,而且不断的检讨和反省自身。

  随后的几十年,“吸血鬼”被赋予更多的情色元素和人性,他们也开始从恐怖的恶魔蜕变成为拥有迷人外表和强大能力的悲情角色,渴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成为当时电影的主题之一,比如《夜访吸血鬼》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而无论是吸血鬼题材的文学和电影经历了怎样的“黑暗时代”“人性时代”与“情色时代”,它们都源于各种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如果说吸血鬼是欧洲文明的产物,那么它们必然和宗教有关。

  比如在《巫术之秘》书中,研究了在梦里与人们交媾的恶魔——最早是半人半鸟或者人头蛇身的女妖。在古希腊神话中她们吸婴儿的血,残害孕妇,也会使睡梦中的年轻人丧失生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基督教中的莉莉丝,而她也被看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吸血鬼。

  死亡学家罗伯特·卡斯滕鲍姆认为, “吸血鬼的形象,如今已经十足的表现为邪恶的、和性有关的、摄取鲜血的灾难的象征。”

  因此,在这样的传说之下,“吸血鬼”的形象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与电影中的初始,必然会给观众带来外表与心理上的恐吓。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影片塑造的吸血鬼形象亦直指死亡和痛楚,让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于是,“吸血鬼”完全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毁灭人类是人类对它们的终极想象,人类面对它的唯一行动就是去毁灭它,成为那时候吸血鬼题材电影的共有逻辑。

  消费时代传奇、丰富的“吸血鬼”

  当时间来到21世纪,《黑夜传说》《暮光之城》《真爱如血》虽然还是“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但是“吸血鬼形象”在这里已经发生了转变,恐怖元素变少了,增添的是 “大众狂欢”的色彩。

  一个美国研究吸血鬼文化的大学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吸血鬼故事和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不同,它们都有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甚至到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既是这批流行的吸血鬼故事的特征,同时也是大众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征。”

  而在这个转向背后,是吸血鬼题材的文化产品的疯狂流行,其中《真爱如血》和《暮光之城》被看做这次流行的始作俑者。有人认为《真爱如血》是《暮光之城》的成人版,区别在于《暮光之城》的卖点是异常优雅的叙事特征,似乎要宣扬一种超越弗洛伊德的利他真爱;相较之下,《真爱如血》则显得“混乱”了一些,因为主人公之间的相互吸引首先就建立在性行为和性心理上。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当然,还有一个值得说的文本,就是瑞典的吸血鬼电影《血色入侵》,讲述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无助的同性恋小男孩,在学校受尽人们屈辱之后,和一个为了生存而嗜血的小女孩吸血鬼之间的友情和温情。

  而这三个时间轴平行的流行文本,也说明大众文化流行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它都是以种种方式试图来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做出某种回应,“吸血鬼”成为了这类影像撕开这个社会的一个切口。

  阳光而甜蜜的《吸血鬼日记》人生哲学

  作为一部坚持了八年的吸血鬼题材的电视剧,《吸血鬼日记》用吸血鬼神话,并含了大量的民俗的和有趣的超自然的东西,讲述狼人、女巫、猎人、吸血鬼、“二重生”之间的故事。

  就像很多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一样,《吸血鬼日记》也有着自己的规则:吸血鬼能吃能喝;他们戴着女巫铸造的戒指,便可以在阳光下自由活动;他们要吸人血,但也有食血袋的男主角;吸血鬼自己的血可以救助很多在死亡边缘的人类;在“二重生”、“初代吸血鬼”面前,狼人和吸血鬼也不一定非要对立,女巫的法力也不是想用时就能用……

  然而,这部电视剧最引人深思的是,吸血鬼也并非“长生不老”,在这部中,很多重要角色都相继死去,没有任何人在这里是安全的,虽然他们也有可能再次回来,但是“离开”一直伴随着每一季剧情。直至最后,重要的男主角也还是离开,和最初他善良、正义的人设一样,这一次也是为了拯救大家。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所以,和以往吸血鬼影像中与“人”对立不同,在《吸血鬼日记》中,很少看到“人”,即使本身是“人”的女主角,也经历了成为吸血鬼等离奇的人生轨迹。导演说:“《吸血鬼日记》没有把焦点放在人类身上,首先是吸血鬼,然后才是吸血鬼和人类的关系。”

  也许,这是它不一样的地方。没有与“人”的对立,却将要表达的“人性”融合在每一个“吸血鬼”身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披着“吸血鬼”外壳的“拟人”化的电视剧。吸血鬼在这里是不朽的,他们可以邪恶,也可以很有爱,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精神赎回。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当然,虽然今天仍有很多人在回忆《吸血鬼日记》,但是这也仅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只会是人们青春路上的过客,毕竟吸血鬼只是存在于编剧作者想象的虚无之中。观众更需要做的,是在影像背后,找到人性中的羁绊与温情。也许,这才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去体悟与珍藏的东西。

  另类解读《吸血鬼日记》与“吸血鬼”亚文化

  不知,下一部“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性思考?

标签: 美国恐怖故事第八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