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朝鲜一战,为何美国宁愿停战,也不使用原子弹?终究是没了勇气
前言:
世界形成如今这般格局,历经了无数的纷争,“二战”虽然不是古往今来历史最长的一场战争,可它却是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存在。六年时间里,无数生命被埋葬于黄土,无数武器装备被成功研发,而最为令世界人民震惊的,必然就是1945年8月6日这天,在日本广岛伴随着一声巨响后升起的蘑菇云。
随即而来的耀眼光芒,人体完全无法抵抗住的冲击波,很快就吞噬了原本繁华的城市。就在大家都还没弄明白让无数生命销声匿迹,那么多建筑毁于一旦的元凶到底是谁第三天,日本长崎也迎来巨响。只见美军轰炸机扬长而去,这座城市也仅留下了一片荒芜。
至此,“原子弹”“核武器”成了人们眼中最为恐怖的武器。随着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广而告之,这场长达6年之久的世界大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是原子弹的影响并未终止,甚至待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还不止一次遭受核威胁。
“三八线协议”诞生,成朝鲜战争的导火线
终于熬到了二战结束,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华夏大地。也在历经了平内乱之后,中华民族于1949年10月1日那天,随着毛主席的致辞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了。可这不代表着未来的日子必将和平与稳定,动荡的世界格局依旧对新中国的发展有着遏制的影响,甚至还有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目前人类公认的,自二战之后全人类离核武器最近的一次,差一点就酿成了热核战争。还好最终苏联与美国都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弓上的箭“落”在了地上。此次危机不仅引起了全人类的反思,也不免让中国人民回想到鲜战争时期的“核威胁”。
长崎遭遇核弹的当天,经过美苏的商议,得出了以北纬38°区分南北朝鲜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三八线”。当时看似“和平”解决了美苏之间在朝鲜半岛上的矛盾,实则是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随着“三八线”上南北阵营的冲突纠纷次数越来越多,两大阵营间的矛盾越积越深,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这天,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树欲静而风不止——朝鲜战争爆发
从根本而言,此战其实只是一场民族内战,但由于牵扯多方利益等原因,这场战争在悄然间变了性质,朝着一场国际性的局面战争发展了。随着金日成方面的“不宣而战”打的南朝鲜一退再退后,美国方面也就坐不住了。随着以美军为首的美联军在仁川的登陆,北朝鲜向中国发出请求的态度越发诚恳。
其实早在朝战爆发前一个月,金日成就秘访过北京,告知了中方此次发动战争的目的与意图,不过当时并未得到中方肯定表态。当时斯大林对于金日成的计划是支持的,还向中国提出了中方先出兵布防于丹东至沈阳一带的要求。但由于中方缺乏武器装备的原因,中苏双方并未达成一致一项。至此直到6月25日战争全面爆发,中方也没有再收到来自金日成一方关于朝战的消息。
随着美联军的仁川登陆,朝鲜半岛的局势不仅只是关乎朝鲜半岛未来局势,也不仅影响美苏之间的关系,也对中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这是当时出自中方一次又一次的广播警告。但是美联军终究没有理睬,随着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我国丹东地区,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后,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带领下开赴朝鲜,中国人民终究还是将仗打到了国土之外。
美军开始产生“核武”念头
试问:在中国志愿军入朝以前,美军为何对中方的警告视若无睹?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打心里认为中国是不敢出兵的,就算中国真的出了兵,也成了不大气候。自视甚高好像是美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态度,二战中也曾多次看不起日本,实则却也没少在日军的“军国主义”吃瘪。后来在朝鲜局势上,美国人依旧带着傲气看中国。只是不曾想,自从中国志愿军加入战斗,朝鲜局势便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使得美联军一退再退,甚至一度退到了“三八线”以南。
面对如此委屈,时任美联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必然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于是在面对五角大楼的质问时,再次肯定了早在中国还未参战时就提出的“如果新中国真的出兵参战,可以对中国军队使用原子弹”的想法。
于是当美军一败再败后,麦克阿瑟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投放26枚原子弹于鸭绿江沿岸地区。因为在他看来,投放之后形成的放射性区域会将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彻底隔开,也就能从根本上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届时除非志愿军能够飞天,否则绝对帮不了朝鲜。
虽然麦克阿瑟的计划是恐怖的,但该计划确实是符合当时美国政府心的,就连时任总统杜鲁门也心动了。于是当第二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将美联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后,被逼急了的杜鲁门在一次记者会上公布了:“美国一直在考虑使用原子弹”的计划。不过有一说一,从他一句“使用与否要以实际战况而定”来看,可以得出美国政府确实心动,但也在怕些什么,所以终究是美军没了当初的勇气,导致“否”的概率要大于“是”。
·容易成全世界公敌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这两大世界巨头都想要比对方更强,于是明里暗里各种斗,后来还爆发了近半世纪的“冷战”。只是不曾想苏联终究没有熬过困难期,一个强大的时代以解体落下帷幕。不过美国对于苏联的忌惮是一直存在的,就算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大任,这份忌惮依然在。而就是源于苏联不好惹,美国才在朝战中也要给苏联一份“薄面”。
日本在二战末期的核遭遇,是让全人类时刻警惕的存在,但从反方面思考的话,谁有了核武器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当苏联于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原子弹起,美国对苏联的忌惮也就多了几分。而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虽然没有正面加入其中,可背后也没少参与。不仅多次派遣指挥官支援金日成,还给予了中国方面各种物资。
提及经典的上甘岭一战,大家不仅会感叹我方秦基伟、崔建功等指挥官的功劳,也会敬仰中国志愿军的不畏生死的精神,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苏联方提供的武器装备也立了大功。有着“斯大林管风琴”之称的喀秋莎火箭炮就是重要角色之一。其实10月19日那天的上甘岭原本是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但随着喀秋莎的怒吼,整个天都变得昏暗起来,反而到了晚上天更亮。
当然,除了苏联方给予的支援外,也还因为当时中苏方的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不仅推动了中苏共同发展的步伐,于当时还未站稳脚的新中国而言,也算是找到了一把保护伞。所以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投放的原子弹,那么苏联也会处于条约出兵支援。届时就算美国少了志愿军这个对手,却又招惹了苏联,显然这笔账不划算。
如果说美国人将自视甚高刻在了骨子里,那么苏联人想必就是将“狠”刻在了骨子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苏联是做得出来的。要是苏联真的以核武器还击美国,导致了核战,那么结果必然是美国承受不住与控制不住的。届时指不定美国反倒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是成为全世界的公敌。所以,将美国正在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计划公之于众,多半原因只是为让中国感到害怕,然后退兵罢了。
·盟友一致反对“核武”计划
当美国决定出兵朝鲜时,确实得到了十几个国家的“无条件支持”,这也给予了美国政府不少的信心。不过他们始终没有想过,这些国家的支持是源于为何。也或者说美国政府一直都觉得,只要我够强大就足矣,背后原因都不重要。但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当得到“保护伞”的背后要失去太多东西时,这把伞终究是可以不要的。朝鲜战争中支持美国的十几个盟友之所以一致否定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计划,其实就是因为届时会影响到整个欧洲。
当杜鲁门对麦克阿瑟提出的“核武”计划开始心动时,杜鲁门确实也付出了行动。11月30日召开记者会后没几天,美空军就运输了一批核弹头于远东地区。外界不太确定这个消息的原因是,美军将其藏在了一艘航母中。不过令杜鲁门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提出的核计划不仅没有让中国多一分害怕,反而提升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甚至还激励了中国一定要研发核武器的决心。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杜鲁门在记者会上的一番话,反倒是把自己人吓了一跳,尤其是英国。听闻杜鲁门的话,英国人宛如热锅上的蚂蚁,议会直接坐不住了,百余名议员立马就拟写了一份主题为“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的抗议信。其实原因很简单,美国的一众盟友们也是害怕同样拥有核武的苏联的。
美国有性能足够优越的雷达系统不假,如果苏联向美国本土投放原子弹,想必美国是可以阻拦的。可是对于那些盟友国而言,苏联要对他们投放原子弹,完全就是一个核按钮那么简单。所以听闻杜鲁门的话之后,就连从来不怕事的丘吉尔也震惊了,然后给予了议会提出的“反对”百分百支持的决定。
·美国人反战情绪日渐高涨
如果美国真的将原子弹投放于朝鲜战争中,那么必然会对中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可问题就是,一旦美国投入了原子弹,朝鲜内战必然不会变成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那么简单。只要战局再次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美国人开赴战场,死亡的人只会更多,这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是最不想看到的。
虽然二战的战火并未波及到美国本土,可战场上不断的物资需求,不断的人员补充,也一度压得普通百姓喘不过气。而对于当时来之不易的和平,美国人也是十分珍惜的。所以从美国政府决定介入朝战开始,美国境内就有了反战的声音。后来随着志愿军的介入,美联军一败再败的消息也更大的激起了美国人的反战情绪。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暴乱、抗议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虽然美国政府早已习以为常,可终究政府对此也是有担忧的,一旦国内反战情绪达到一个顶峰值,政府是很难压制下去的,届时对于战争也是弊大于利的。所以别说是原子弹了,随着这种情绪越发高涨,美国政府怕是连“普攻”也坚持不了多久。
结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来看,不难得出当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一败再败,最终宁愿停战,也没有按照最初计划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其实就是美国不敢。并且美国也没有把握,自己可以承担使用原子弹之后带来的更多影响。
1953年7月27日,中间因为多种原因停止过多次的停战谈判终于敲定。从双方谈判代表相继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开始,标志着打了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入朝近三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绝对胜利者”的姿态,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中国。
至此,掀开了新中国崛起的篇章。时间转瞬即逝,2021年的中国平视世界的底气愈发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