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缕清风会宾朋,喜欢谈古论今,闲聊趣闻轶事,诚恳邀您关注我的小号,谢谢?!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他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中日军力的对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论断。
晚清时期,中日之间爆发的甲午战争,以中国军队一败再败,最后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收场。有人问了,为什么同样向西方学习的两个国家,而且中国还是庞大的帝国,怎么就打不赢弹丸岛国的小日本昵?下面咱们就从两国分别是怎样为救国图存而实施维新变法方面分析一二。
首先,组织领导能力有明显差距。 日本明治天皇是日本维新变法的强有力领导者,在位45年期间,大力推进脱亚入欧的改革开放政策,日本的社会、经济、军事飞速发展,日本由封建幕府制度转型为资产阶级宪政的国体,一个崭新的日本开启了冨强之路。
而中国的光绪皇帝,并非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者,他之所以支持维新变法,更多是对慈禧专权的不满,根本目的是实现自己“君权至上”的梦想,对资产阶级宪政并没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作为中国这个大国向西转的领路人他却是很勉强。
二是国内共识和民众参与性不同。 日本民族较大清孑民更有凝聚力、有很强的团体意识,这和其深受“和文化”影响宻切。比较容易达成共识。而反观清廷因变革触碰既得利益者阻力重重。日本明治维新却没引发国家分裂和大规模内战。 日本不仅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向西方学习,而且在政治制度也模仿欧美的治理模式,推动文明开化的囯民教育。
而大清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结成反对变法同盟,极力维护封建体制。而作为底层的广大民众来说,对变法更是知之甚少,更别提参与其中。
三是所处的国际环境有所不同。 明治维新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日本国内改革。自公元1854年2月,美国将军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后不到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爆发内战,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沙俄的两次战争,欧洲的普法战争,给日本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期。
而中国呢?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欺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囯内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及陕甘回乱等等,囯内外环境始终处于多事之秋状态,行政管理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满清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改革变法的力量薄弱不堪。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维新过于急功近利。 在短命的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并没有把握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为实施霹雳手段,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103天的短暂时间内,就向全国颁布了300多道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变法谕旨,没有认真考虑社会方方面面的承受能力,最后演变成了自拉自唱的独角戏,中看不中吃的“夹生饭”,这和日本是自上而下全社会参与的明治维新是有本质区别的。
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唤醒民众方面仍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了伏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的意义。
浏览本文后,欢迎您点评指正。您的支持,将是我原创的动力。再次致谢?!
标签: 军事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