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阿里巴巴被罚182亿,一个时代结束了
2015年,阿里巴巴怒怼国家工商总局的那一幕似乎还历历在目。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但那时的阿里正准备去美国上市,是整个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带头大哥,如日中天。
当时,南方周末的标题是:《阿里巴巴PK工商总局》,注意,是阿里巴巴PK工商总局,而不是工商总局PK阿里巴巴。
2015年1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称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等5大突出问题。
1月28日下午,淘宝网正式申明:我们欢迎公平公正的监管,针对刘红亮司长在监管过程中的程序失当、情绪执法的行为,我们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就在前一天,淘宝官方微博以“一位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的口吻发出了一份公开信进行反驳,这封公开信直呼“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
1月29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业绩电话会议上,执行副主席蔡崇信重申了“叫板”工商总局的态度,“我们认为,这份报告是有瑕疵的,立论方式武断,而我们已经把我们的观点传递给工商总局。这份所谓的‘白皮书’立论方式错漏百出,并有意针对阿里巴巴,整个手法非常不公平。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并正准备向工商总局正式作出投诉。”
最神奇的是,最后,国家工商总局居然让步了。
1月30日,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网监司2015年1月28日发布了《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其实质是一场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并不是白皮书,该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182亿是怎么来的?
官方通报的消息是这样的:
2020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立案调查。
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专案组,在扎实开展前期工作基础上,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现场检查,调查询问相关人员,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获取大量证据材料,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经查,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具有支配地位。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滥用该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要求,禁止平台内商家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并借助市场力量、平台规则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二选一”要求执行,维持、增强自身市场力量,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综合考虑阿里巴巴集团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
同时,按照行政处罚法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向阿里巴巴集团发出《行政指导书》,要求其围绕严格落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182.28亿元,这个数字,一下子把中国对企业的罚单天花板抬高了三倍。
2015年,国家发改委对美国高通的反垄断行为,开出60.88亿元的罚单。6年之后,重罚阿里182亿,整整大了一个数量级。阿里巴巴还是一家中国自己的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欧盟此前对谷歌的罚单金额大于此次处罚。
换句话说,这是全球范围内监管者给本国企业开出的最大反垄断罚单。
从比例上来看,182.28亿元,是2019年阿里净利润的22%,对阿里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想想苏宁易购借给恒大200亿要不回来,直接导致苏宁易购资金链断裂卖身深圳国资委)
182.28亿占2019年阿里的中国境内销售4557.12亿元的4%。
监管总局毕竟是要棋高一着的,处罚的依据按照阿里2019年的销售额4557.12亿,这个2019年的销售额,是什么样的一个统计口径?准确来说,应该是2019自然年阿里集团的境内营业收入。
2019年5月15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2019财年(2018.4.1-2019.3.31)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阿里巴巴实现营收3768.44亿元,同比增长51%;去年同期阿里巴巴营收为2502.66亿,同比增长58%。
其中,电商仍是阿里巴巴业绩增长的主引擎,2019财年销售额达3234亿元,同比增长51%,占整体销售额的85.82%。云计算、数字娱乐、创新业务分别贡献247亿元、240.77亿元、46.65亿元。
4557.12亿跟阿里财报公布的3768.44亿数据不一,而2020年财年阿里集团营收5097亿元,可以推断出,4557.12亿大概率是整个阿里集团在2019年自然(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年全部业务板块境内的营业收入。
就因为二选一吗?
处罚的主要原因是“二选一”。
所谓的二选一,就是互联网平台要求商家,如果你进驻了淘宝,就不能进驻京东或者拼多多。在“我”与“竞争对手”之间,只能选一个。
但是,逼迫商家二选一的,只有阿里吗?很多网友留言表示,都罚一罚呗,二选一的不止一家,大数据杀熟的也不止一家。腾讯、美团、拼多多们还远吗?
2019年6月,格兰仕微波炉发布声明,称其高管在5月28日受邀拜访了拼多多后,第二天起,天猫平台就开始对格兰仕进行“限流”(限制流量),格兰仕在天猫专卖店的搜索量,从每天近2万人,下降到200多人。6月6日开始,在天猫搜索“格兰仕官方旗舰店”,已经无法显示。据称,因为这次事件,格兰仕积压货物20万件,白白损失了1亿多元。
2015年,京东起诉阿里,称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求合作品牌不得参与京东的618、双11活动,甚至不得在京东开设店铺。京东要求阿里停止“二选一”,并赔偿10亿。2019年,拼多多、唯品会也加入诉讼。
2019年10月,阿里公关主席王帅发微博回复说: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你们忘了,你们自己也搞二选一。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当然有理由要求商家对等投入。谁最有诚意,就向谁倾斜。自古商业逻辑皆如此。
在商业世界,本来也是客大欺行,行大欺客,马太效应明显。阿里巴巴搞二选一,其他电商平台(京东,拼多多,美团)只要有实力,也会胁迫商家要求“独家合作”。
4月10日,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还发微博称,房产交易领域有更明目张胆的二选一,而且包装成“自愿”。呼吁罚款贝壳40亿(4%的标准)。
但是,为什么单单逮着阿里开刀,而且下手如此之狠?
第一,阿里是行业老大,无论好的还是坏的,示范效应明显。阿里被罚182亿,其他电商平台自然会瑟瑟发抖。
第二,这两年,阿里已经不是宠儿。一方面曾经的强势(比如说2015年PK工商总局事件)为今天被痛下下手埋下了祸根;另一方面,马老师一年到头诸多不当言论也让人很不舒服。
第三,阿里破坏了行业的游戏规则。从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阿里在线下就开始大举入股和收购,包括早期对线上众多新生互联网企业的控制。在阿里的基因当中,“强势文化”贯穿始终,对被投企业基本要求很强的控制,甚至逐渐掌控,最后替换成自己的团队。
阿里这样的并购风格,跟腾讯温和的做派完全不同,很显然是不遭人待见的,无论监管层还是同行业,阿里被冠以“吃相难看”的骂名。
阿里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的一极
从去年外滩峰会以来,阿里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超30%。而与之对应的另一家巨头,腾讯的股价则在上涨。自2020年11月以来,阿里巴巴股价持续大跌,期间最大跌幅达到33.85%,总市值蒸发超过2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6000亿元)。
阿里巴巴最新财报也显示,尽管2020年面临着监管的重压,但阿里的根基并未被动摇。财报显示,阿里巴巴2020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为221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经营利润490亿元,同比增长24%;经调整EBITDA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683.8亿元,同比增长22%,均超过市场预期。
就在近期,查理·芒格还因突然重仓阿里巴巴。美国时间周一(4月5日),“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旗下报社Daily Journal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了13F文件,披露了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美股持仓情况。截至3月底,该公司通过美国存托凭证(ADR)累积持有阿里巴巴165320股,以最新股价计算,持有的市值约为37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6亿元)。
有人认为,阿里的发展已经到了天花板:对于阿里巴巴的业务,同样不要神化。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天花板,阿里也不例外。阿里巴巴在大文娱领域的惨败,也不是偶然的。接下来,在电商领域,巨变正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阿里巴巴能不能跟得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笔者认为,阿里依然是当下中国最为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商业务,阿里云,物流,金融等等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万千大众的生活方式。
雪球的文章认为,阿里的电商、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这些都是巨无霸企业,阿里还是有很大价值的,但投资者对阿里的期待显然不仅仅只是如此。
中金证券近期的一篇深度分析报告,则从流量的商业本质,电商的竞争差异,行业精细化运营,阿里的长期驱动力等方面揭示了资本市场对阿里的投资逻辑。中金认为,对阿里的大部分担忧都没有必要,阿里还将继续保持稳定的行业龙头地位。
“阿里巴巴目前被市场过度低估,目前阿里巴巴的合理估值应该为每股311美元/304港元,较公司目前股价(227美元/220港元)存在37%/38%的上行空间。市场可能提供了较为宽裕的时间窗口,供投资者再度仔细审视阿里的价值,从而能更好的把握公司长期的投资机会。”
靴子落地还是一个时代结束?
人民日报的评论说:此次监管部门处罚阿里巴巴集团,对企业发展是一次规范扶正,对行业环境是一次清理净化,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一次有力维护。规范是为了更好发展,“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
有网友评价:182亿的扯袖子也扯得重了些,差点把衣服都扯掉了。
不过,阿里的回复很及时,也很“诚恳”:对此处罚,我们诚恳接受,坚决服从!此一时彼一时,网友感叹,今天的阿里,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么意气风发了!
有人说,这次处罚,是2020年12月份监管总局对阿里立案调查结果的“靴子落地”。但笔者以为,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互联网企业野蛮生长,高光时代的结束!
马云上次一次露面是1月20日,当时,马云通过视频连线形式,与全国100名乡村教师见面。当时,有媒体发文,马云消失了88天终于出现了。而这一次,从1月20日到4月10日,马老师这次消失已经将近3个月,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没有人发问,马云去哪了。
这也充分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至少说,马云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
在十年之前,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从阿里,腾讯,到百度,美团,甚至是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共享经济等等新名词,那时候的它们代表了经济的引擎,是新生事物,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创业的明星。
那时候,这些互联网企业备受呵护,备受关注,备受推崇。它们也左右行业,颠覆传统,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话语权。
自从去年监管层强化“反垄断”,到今天给阿里开出了天价罚单,笔者以为,互联网创业明星们的高光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结束了,互联网企业,再也不是宠儿了!
理性发展,稳健低调,符合监管要求,可能是今后互联网企业们持续向前的主要基调!